笔下文学小说网 > 科幻次元 > 艺之神 > 第589章 针灸大师杨济时:大明医馆笑传

第589章 针灸大师杨济时:大明医馆笑传(1 / 2)

第一幕:初入太医院

**

时间:明朝,嘉靖年间

地点:太医院

【幕启,太医院内,古色古香,药香弥漫。年轻的杨济时,身着青色儒袍,手持医书,神情专注地四处打量。】

杨济时:(轻声自语)此处便是太医院了,今日终得踏入,定要一展所学。

【这时,一位老医官缓缓走来,见杨济时,面带微笑。】

老医官:(操着略带南京口音的明朝官话)你便是新来的杨济时吧?看着倒是精神。

杨济时:(连忙行礼)正是晚辈,初来太医院,还望前辈多多关照,多多指教。

老医官:(摆摆手)关照谈不上,太医院里,凭的是真本事。你既出身世医之家,又自幼习儒,想来医术和学问都不会差。

杨济时:前辈过奖了。晚辈虽自幼学医,可深知医道无穷,还需不断钻研。我家世代行医,祖父也曾在太医院供职,留下许多医书,我从小研读,对针灸之术尤为喜爱。只是如今医术日新月异,诸多病症变化多端,还望能在太医院,与各位前辈相互切磋,增长见识。

老医官:(点头赞许)难得你有这份谦逊好学之心。太医院里,人才济济,各有所长。你既擅长针灸,日后可多与针灸科的同仁交流。这太医院,乃是为皇室、王公大臣诊治疾病之所,责任重大,丝毫马虎不得。

杨济时:(神情严肃,拱手道)晚辈明白,定当尽心尽力,不负使命。只是初来乍到,对太医院的规矩和事务还不甚了解,还请前辈为晚辈解惑。

老医官:(捋了捋胡须)这太医院,分大方脉、小方脉、妇人、针灸、眼、口齿等十三科 ,各科都有专门的医官负责。平日里,除了为皇室治病,还会奉命为大臣、外国君长诊治,有时也会去军营、监狱等地诊病。你先随我去熟悉熟悉环境,认识一下各科的医官。

【两人边走边聊,路过一间屋子,里面传来讨论声。】

医官甲:(高声说道)昨日那病人,我看是气血亏虚,当用补气血之药。

医官乙:(反驳道)我却觉得是肝郁气滞,应先疏肝理气。

【杨济时忍不住驻足倾听,面露思索之色。】

老医官:(笑着解释)太医院里,时常会有这样的学术争论,大家各抒己见,只为找出最佳的治疗方案。你也可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见解。

杨济时:(眼中放光)如此甚好,晚辈正想多听听前辈们的高见,拓宽自己的思路。在我看来,那病人之症,看似气血亏虚,实则肝郁乘脾,气血生化无源,故而治疗之时,疏肝理气与补气血当兼而用之,或许能事半功倍。

老医官:(惊讶地看着杨济时)年纪轻轻,却有这般见解,不简单啊!日后定有一番作为。走,我带你去见几位针灸科的前辈,他们的针法可是一绝 ,你定能学到不少东西。

【两人继续前行,杨济时满怀期待,准备开启在太医院的医学生涯。】

第二幕:古怪病症现

时间:同日

地点:太医院诊疗室

【太医院内,一阵嘈杂声传来。几个医官神色慌张地抬着担架,上面躺着一个面色苍白、身体抽搐的病人。】

医官甲:(焦急地大喊)快,快找太医来,这病人情况危急!

【其他太医纷纷围拢过来,查看病人情况,却都面露难色,摇头叹息。】

医官乙:(皱着眉头)这病症甚是古怪,我从未见过,脉象紊乱,气息微弱,实在棘手。

医官丙:(附和道)是啊,我看这病怕是不好治,弄不好还会惹上麻烦。

【就在众人犹豫不决之时,杨济时从人群中走了出来。】

杨济时:(拱手道)各位前辈,可否让晚辈一试?我虽年轻,但对病症也有一些见解,或许能找到治疗之法。

【众人看向杨济时,露出怀疑的神色。】

医官甲:(不屑地说)你一个新来的,能有多大能耐?这病连我们都束手无策,你别在这里逞强,要是治不好,可是要担责任的。

杨济时:(不卑不亢)晚辈明白其中利害,但医者仁心,怎能见死不救?晚辈愿立下字据,若治不好,甘愿受罚。

【众人面面相觑,最终还是让开了位置。杨济时走到病人身边,开始仔细地望闻问切。他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倾听病人的呼吸和声音,又仔细地把脉,神情专注而严肃。】

杨济时:(心中暗自思忖)这病人脉象弦滑,舌苔厚腻,面色晦暗,身体抽搐,应是体内痰浊阻滞经络,气血不畅所致。需用针灸之法,疏通经络,祛痰化浊。

【片刻后,杨济时站起身来,胸有成竹地说道。】

杨济时:(自信地)我已诊断清楚,此乃痰浊阻络之症,可用针灸治疗。只需针刺丰隆、足三里、内关等穴位,祛痰通络,再辅以艾灸,温通气血,定能见效。

【其他太医听后,纷纷提出质疑。】

医官乙:(质疑道)你仅凭这一番诊断,就断定是痰浊阻络?万一判断有误,岂不是害了病人?

医官丙:(冷笑道)针灸之法虽好,但也不是万能的。这病如此古怪,岂是几针就能治好的?

【面对众人的质疑,杨济时并不慌张,耐心地解释道。】

杨济时:(耐心解释)各位前辈,我并非贸然行事。我观病人之症状,结合脉象、舌苔,确是痰浊阻络无疑。针灸之法,源远流长,对疏通经络、调理气血有着独特的功效。只要穴位准确,手法得当,必能有效。晚辈愿以性命担保,定当全力以赴。

【就在众人争论不休时,病人的病情突然加重,身体抽搐得更加厉害,口中还吐出白沫。】

医官甲:(焦急地)不好,病人病情恶化了,这可如何是好?

【众人再次陷入慌乱,不知如何是好。杨济时见状,果断地说道。】

杨济时:(果断地)来不及争论了,救人要紧。请各位前辈让开,我这就施针。

【说罢,杨济时迅速取出银针,消毒后,找准穴位,手法娴熟地刺入病人的身体。他一边施针,一边观察病人的反应,调整针的深度和角度。随着银针的刺入,病人的抽搐逐渐减缓,面色也有所好转。】

第三幕:针灸显神效

时间:同日

地点:太医院诊疗室

【杨济时施针时,一边轻声念着口诀:“切穴持针温口内,进针循摄退针搓,指捻泻气针留豆,摇令穴大拔如梭。” 这正是他总结的 “十二字次第手法” 。】

杨济时:(一边操作,一边讲解)先以左手大指爪甲重切丰隆穴,令气血宣散,此为爪切;右手持针,在口中温热,以和体温,是为口温;然后神定、息匀,审穴准确,重切经络,缓缓进针,此乃进针之法。进针后,用手指在穴位所属经络上下左右循之,使气血往来均匀,便是指循 。

【接着,杨济时开始运用 “下手八法”。】

杨济时:(专注地)揣而寻之,找准足三里穴位;爪而下之,左手重而切按,右手轻而徐入;搓而转之,如搓线之貌,大指往上为左,是补法,大指往下为右,乃泻法 。

【他先在足三里穴上施针,运用补法,然后又在其他穴位上,根据病情需要,灵活运用弹、摇、扪、循、捻等手法。】

杨济时:(边做边说)弹而努之,先弹针头,待气至,却退一豆许,先浅后深,此为补针之法;摇而伸之,先摇动针头,待气至,却退一豆许,先深后浅,这是泻针之法;扪而闭之,出针时,急扣其穴,毋令气泄,即为真补;循而通之,以手指于穴上四旁循之,使气血宣散,出针时不闭其穴,便是真泻;捻者,治上大指向外捻,治下大指向内捻 。

【随着杨济时熟练地施针,病人原本紊乱的气息逐渐平稳,身体抽搐也慢慢停止,面色开始恢复红润,口中白沫也不再吐出。】

医官甲:(惊讶地张大嘴巴)这,这怎么可能?他真的把病人治好了!

医官乙:(满脸佩服)没想到,这看似古怪的病症,竟被他用针灸治好了,杨济时,果然有真本事。

医官丙:(惭愧地低下头)是我小看他了,杨济时的针灸之术,实在是高明,我等自愧不如。

【其他太医也纷纷投来敬佩的目光,对杨济时的医术赞不绝口。】

医官丁:(竖起大拇指)杨太医,真是神医啊!这针灸之术,出神入化,今日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

医官戊:(点头附和)是啊,如此精湛的医术,定能造福更多的患者。杨太医,还请日后多多指教。

【杨济时收起银针,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微笑着说道。】

杨济时:(谦逊地)各位前辈过奖了,我只是尽了一名医者的本分。这病症能治好,也是病人命不该绝,再加上各位前辈的信任与支持。医学之路,漫长而艰辛,还需我们共同努力,不断探索。

【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对杨济时的敬佩之情又多了几分。从此,杨济时在太医院的名声越来越大,找他看病的人也越来越多。他也借此机会,不断钻研医术,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

第四幕:医馆日常乐

时间:数月后,一日上午

地点:太医院医馆

【太医院医馆内,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地上,形成一片片光斑。医馆里摆放着各种药材和医疗器具,药香弥漫。杨济时和几位同事正在忙碌着,有的在为病人诊断,有的在抓药。】

医官甲:(拿着一包药材,皱着眉头)这味药,我怎么看着不太像柴胡呢?我记得柴胡的形状不是这样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