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科幻次元 > 艺之神 > 第585章 明朝工艺门《宫束班》之本草奇谭

第585章 明朝工艺门《宫束班》之本草奇谭(2 / 2)

铁蛋:(挠头)先生,您这手稿可是宝贝,就这么给我们看,不怕我们弄坏了?

李时珍:(摆摆手)手稿是死的,药材知识是活的。能通过你们的手艺,让更多人认识本草、用好本草,这才是手稿的价值所在。我只希望你们记住,工艺和医术一样,都来不得半点虚假,每一刀、每一划,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阿巧:(小声问)先生,您采这么多草药,都是要写进书里吗?

李时珍:(点点头,目光望向远方)是啊。我走遍大江南北,亲尝百草,就是想纠正历代本草中的谬误,给后人留下一部准确、实用的医书。医者仁心,艺者匠心,说到底,都是为了造福世人。

石敢当:(重重点头)先生所言极是!我们宫束班一定牢记教诲,把这套木雕图鉴刻好,不辜负先生的信任。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刘管事带着两个随从,急匆匆地赶来。】

刘管事:(远远地喊道)石敢当!你好大的胆子!让你刻个木雕,你居然带着人跑山里来了!这订单还想不想要了?

第三幕 匠心守正道

【场景:溪边空地,众人围站在一起。刘管事衣着光鲜,双手背在身后,神色傲慢。两个随从站在他身后,虎视眈眈。】

石敢当:(上前拱手)刘管事,您怎么来了?我们这是为了雕刻准确,特地来请李大夫指点药材图样。

刘管事:(瞥了李时珍一眼,不屑地说)李大夫?什么李大夫?不过是个乡下郎中罢了。太医院要的是“御用图鉴”,讲究的是排场和精致,至于药材准不准确,有谁会真的去看?

李时珍:(脸色微沉)这位管事此言差矣。医书图鉴,关乎生老病死,岂能只讲排场?若因纹样错误,导致医家误认药材,延误病情,这个责任谁担得起?

刘管事:(冷笑一声)你个乡下郎中,也敢教训我?太医院的规矩,轮不到你来说三道四。石敢当,我限你三天之内,把木雕图鉴刻好送回太医院,否则不仅定金不退,还要你赔偿损失!

墨痕:(忍不住反驳)三天时间根本不够!我们要照着李大夫的手稿重新修改,至少需要七天!

刘管事:(眼睛一瞪)不够也得够!要是误了宫里的差事,你担得起吗?我告诉你,别以为找个乡下郎中就能拖延时间,今天你要么跟我回去立刻开工,要么这单生意就黄了!

石敢当:(坚定地说)刘管事,生意黄了可以再找,但手艺不能马虎。这木雕图鉴,我们必须刻准确了才能交差。如果您实在等不及,定金我们可以退还,损失我们也愿意承担,但绝不能做粗制滥造的东西。

铁蛋:(握紧拳头)师父说得对!我们宫束班虽然是小作坊,但也有自己的规矩,不能为了钱丢了良心!

阿巧:(点点头)刘管事,李大夫可是写《本草纲目》的大家,有他指点,我们的木雕才能更准确,这也是为了太医院好啊。

刘管事:(气得脸色发白)好!好一个宫束班!你们真是一群憨货!放着好好的生意不做,非要跟着一个乡下郎中瞎折腾!我倒要看看,你们能坚持到什么时候!(转身对随从说)我们走!

【刘管事怒气冲冲地拂袖而去。】

墨痕:(担忧地说)师父,这下怎么办?订单黄了,咱们不仅没赚到钱,还得赔偿损失,这日子可怎么过啊?

石敢当:(叹了口气)日子再难,也不能丢了匠心。李大夫说得对,工艺和医术一样,都要对得起良心。咱们就照着先生的手稿,好好雕刻,就算这单生意黄了,也不能砸了宫束班的招牌。

李时珍:(欣慰地点点头)石班主,你们这份坚守,让我佩服。这样吧,我给太医院院判写一封信,说明情况。相信院判也是明事理之人,会理解你们的苦心。(转向三个徒弟)你们在雕刻过程中,遇到任何药材方面的问题,都可以来问我,我就在附近的村子里义诊。

石敢当:(再次作揖)多谢先生!您真是我们的贵人!

【接下来的几天,宫束班的师徒四人就在乡下找了一处闲置的农房,日夜赶工。李时珍每天都会抽空过来,指点他们药材的细节:甘草的根须分布、人参的芦头形态、黄连的叶片纹理……铁蛋不再蛮干,每一刀都力求稳重;墨痕收起了小聪明,仔细对照手稿,不敢有丝毫马虎;阿巧则用编织手艺,给木雕配上了精致的底座镶边。】

【第五天清晨,王掌柜突然带着几个伙计,来到农房。】

王掌柜:(皮笑肉不笑)石班主,别来无恙啊?听说你把刘管事得罪了,订单黄了?

石敢当:(放下刻刀)王掌柜,你来做什么?

王掌柜:(打量着桌上的木雕半成品,眼神发亮)我来给你指条明路。我愿意出两百两银子,买下你这套木雕图鉴的底稿和手艺。你也知道,现在《本草纲目》风头正劲,达官贵人都想收藏相关的器物,我转手就能卖个天价。你呢,既不用赔偿太医院的损失,还能赚得盆满钵满,何乐而不为?

墨痕:(眼睛一亮,拉了拉石敢当的衣袖)师父,两百两银子啊!够咱们作坊换全套新工具,还能再租个大铺面呢!

铁蛋:(挠头)可……可这是李大夫指点的底稿,咱们能随便卖吗?

王掌柜:(拍了拍铁蛋的肩膀)小兄弟,傻了吧?手艺是死的,钱是活的。李大夫不过是个写书的,他能给你什么?两百两银子,能让你们宫束班起死回生!

石敢当:(脸色一沉,后退一步)王掌柜,你这话就错了。这底稿不是我们的私产,是李大夫的心血,是为了让世人准确认识本草的工具,岂能用来谋利?我们宫束班虽然穷,但绝不做这种见利忘义的事!

王掌柜:(脸色僵住,随即冷笑)石敢当,你别给脸不要脸!你以为你拒绝我,还有退路吗?太医院那边你已经得罪了,这单生意黄了,你以为还有人敢找你们做活?到时候,你们师徒四人只能喝西北风!

阿巧:(鼓起勇气)王掌柜,我们凭手艺吃饭,就算没有大订单,做点小活也能糊口,总比卖了良心强!

王掌柜:(气得吹胡子瞪眼)好!好一群冥顽不灵的憨货!我倒要看看,你们能硬气多久!(甩袖而去,临走时狠狠瞪了一眼桌上的木雕)

【王掌柜走后,墨痕仍有些不甘心,嘟囔道:“师父,两百两银子啊,就这么错过了……”】

石敢当:(拿起刻刀,轻轻敲了敲木雕)墨痕,你记住,手艺不是用来换钱的,是用来安身立命的。咱们刻的每一刀,都刻着“良心”二字。要是为了银子卖了底稿,以后谁还敢信咱们宫束班?

李时珍:(不知何时站在门口,笑着走进来)石班主说得好!良心,才是最值钱的东西。(手里拿着一封信)我给院判的信有回音了,院判不仅同意宽限十日,还说要亲自来看你们的成品。

众人:(大喜过望)真的?!

李时珍:(点点头)院判也是个懂医之人,知道本草图鉴的重要性。他说,宁可慢些,也要准确。(走到桌前,指着阿巧正在镶嵌的底座)这镶边用的是艾草编织的纹样?很别致。

阿巧:(不好意思地笑了)是啊,李大夫。我想着艾草也是一味药材,能驱邪避秽,就编了这个纹样,配着本草木雕,也算是相得益彰。

李时珍:(欣慰地说)有心了。艺者,不仅要守正,还要创新。你们把工艺和本草结合起来,这才是这套图鉴真正的价值。

【接下来的几日,师徒四人更加用心。铁蛋负责整体塑形,每一块木料都打磨得光滑圆润;墨痕对照着手稿,将每一味药材的细节刻得毫厘不差,连曼陀罗花瓣上的纹路都清晰可见;阿巧则用彩线在镶边处绣上药材的名字,既美观又实用;石敢当则亲自把关,每一件成品都要反复检查,稍有瑕疵便推倒重来。】

【第十日清晨,太医院院判带着刘管事,如约而至。刘管事依旧面色不善,院判却衣着素雅,神情温和,一进门便目光灼灼地打量着桌上的木雕图鉴。】

院判:(拿起一件人参木雕,仔细端详)这人参的芦头、主根、支根,形态逼真,连须根的分布都与实物分毫不差,难得!难得!

李时珍:(上前见礼)院判大人。

院判:(连忙回礼)李先生客气了。若非先生提醒,我险些误了大事。(转向石敢当)石班主,你们辛苦了。刘管事之前行事鲁莽,还望你莫怪。

刘管事:(脸色涨红,不情不愿地拱了拱手)石班主,之前是我不对。

石敢当:(连忙摆手)院判大人,刘管事也是职责所在,无妨。

院判:(逐一查看木雕,越看越满意)这套图鉴,不仅形态准确,工艺也精湛。你看这叶脉的走向,这花瓣的层次,比画谱还要清晰。(拿起一件黄连木雕)尤其是这黄连,叶片的锯齿、根茎的节状,都刻得栩栩如生。以后太医院教学、采药辨识,都能用得上。

墨痕:(忍不住说)院判大人,这些细节都是李大夫亲自指点的,我们只是照着刻而已。

院判:(看向李时珍)先生二十七年心血,终成《本草纲目》,如今又有宫束班的匠心巧手,将文字化为实物,真是功德无量啊!(转向石敢当)石班主,这单生意,我给你们加一百两银子,作为赏钱。另外,太医院还想委托你们,再刻一套《本草纲目》中品药材的图鉴,不知你们愿不愿意?

石敢当:(连忙拱手)愿意!愿意!多谢院判大人信任!

刘管事:(此刻也改变了态度,笑着说)石班主,之前是我有眼不识泰山,以后咱们还要多多合作啊!

石敢当:(憨厚地笑了)刘管事客气了。只要是正经事,咱们宫束班一定全力以赴!

第四幕 本草传匠心

【场景:一个月后,宫束班作坊。院内张灯结彩,新换的“宫束班”匾额熠熠生辉。桌上摆放着两套完整的《本草纲目》木雕图鉴,一套已打包好,准备送往太医院;另一套则摆在显眼处,供乡邻们参观。】

【张阿婆带着村里的乡亲们,纷纷前来道贺。小药童也来了,手里拿着一本刚刊印的《本草纲目》。】

张阿婆:(抚摸着木雕,笑得合不拢嘴)石班主,你们可真了不起!连太医院都夸你们的手艺好!

铁蛋:(挠头笑)这都是李大夫的功劳,还有师父的坚持。

墨痕:(拿着刻刀,正在打磨一块新的木料)现在我总算明白,师父说的“宁肯慢,不肯滥”是什么意思了。用心刻出来的东西,别人自然能感受到。

阿巧:(给乡亲们递上茶水)是啊,现在好多药铺都来订做药材木雕,咱们的生意可好了!

【李时珍走进院子,手里拿着一株草药,笑着说:“石班主,恭喜啊!我刚采了株‘紫苏’,你们下次刻中品药材时,正好能用得上。”】

石敢当:(连忙上前迎接)李大夫!您快请坐。多亏了您,咱们宫束班才能有今天。(指着桌上的木雕)这两套图鉴,一套送太医院,另一套我们想留在作坊里,供后人参考。

李时珍:(点点头)好主意。匠心需要传承,本草知识也需要传承。(把《本草纲目》递给石敢当)这是刚刊印的新书,送给你们,以后雕刻时,也能多一份参考。

石敢当:(双手接过,如获至宝)多谢先生!我们一定好好珍藏,把您的精神和咱们的手艺,一起传下去!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作坊里,木雕图鉴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铁蛋挥舞着凿子,墨痕专注地雕琢着紫苏纹样,阿巧在一旁编织着镶边,石敢当则拿着《本草纲目》,仔细对照着图样,嘴角带着满足的笑容。】

【远处,传来孩子们的嬉笑声,夹杂着乡邻们对木雕的赞叹。宫束班的师徒四人,这群曾经被人嘲笑的“憨货”,用自己的坚守和匠心,不仅守住了工艺门的招牌,更让《本草纲目》的智慧,通过木雕这门手艺,在明朝的土地上,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