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科幻次元 > 艺之神 > 第583章 明朝《宫束班》堪舆:匠心筑陵记

第583章 明朝《宫束班》堪舆:匠心筑陵记(2 / 2)

第三折 匠心筑陵

场景五

时间:嘉靖八年,春

地点:永陵施工现场,丈量地界处

人物:

- 骆用卿

- 张福

- 李铁牛

- 王二柱

- 赵小六

- 工部郎中

- 工匠数十人

(众人围在巨石旁,那青石通体黝黑,表面光滑,像是从山体上滚落的天然巨石,扎根在泥土中,仅凭肉眼便能看出分量极重。)

李铁牛:(撸起袖子,上前推了推巨石,巨石纹丝不动)好家伙!这石头怕不是有千斤重?俺这力气,竟推不动它分毫!

王二柱:(绕着巨石转了两圈,用凿子敲了敲石头表面,发出沉闷的响声)掌班,这石头是整料,质地紧实,想凿开都难。要不咱把地界挪一挪?避开这石头算了。

工部郎中:(脸色一沉)胡说!陵寝格局乃是骆先生精心测算,分毫不能改动!别说一块巨石,就是一座山,也得给咱家移开!

张福:(眉头紧锁,盯着巨石看了半天,突然一拍大腿)有了!俺们不用凿,也不用挪地界,把这石头挖出来,当成陵门的镇石怎么样?骆先生,您看可行?

众人的目光齐刷刷投向骆用卿,骆用卿围着巨石踱步,手中罗盘轻轻转动,神色若有所思。

骆用卿:(驻足沉吟)此石位于陵门正中,恰是“气口”所在。天然巨石镇宅,本是吉兆,但若位置不当,反会阻塞脉气。张掌班,你若能将此石平移三尺,使其刚好嵌在陵门左侧青龙位,既能镇住地气,又不碍脉流通畅,倒是个好主意。

张福:(眼睛一亮)平移三尺?这有何难!俺们宫束班有的是力气和法子!铁牛,你去召集二十个身强力壮的工匠,把撬棍、滚木都抬来!二柱,你带着几个人,在石头两侧挖槽,方便下撬棍!小六,你盯着尺寸,务必保证平移不多不少正好三尺!

“得嘞!”三人齐声应道,转身忙活起来。

李铁牛吆喝着召集了二十多个工匠,扛来十几根粗壮的撬棍和数十根圆木;王二柱带着人用锄头、凿子在巨石两侧开挖浅槽,动作麻利;赵小六拿着丈杆,在石头当前位置和目标位置分别做了标记,拉上墨线,死死盯着刻度。

张福亲自掌钎,指挥工匠们将撬棍插进石下槽中,“一二三!使劲!”随着他的号子声,二十多个工匠同时发力,撬棍微微下沉,巨石终于松动了些许。

“慢着!”张福喊道,“把滚木垫到石头底下!别硬撬,小心伤了撬棍,也怕石头侧翻!”

工匠们连忙将圆木整齐地铺在巨石下方,张福再次喊号,众人齐心协力,巨石顺着滚木缓缓移动。赵小六蹲在一旁,眼睛死死盯着墨线,时不时喊道:“往左偏了半寸!”“再使劲点,还差三寸就到了!”

工部郎中站在一旁,原本紧绷的脸上渐渐露出赞许之色,骆用卿则手持罗盘,观察着巨石移动时周围气场的变化,微微颔首。

半个时辰后,随着最后一声号子落下,巨石稳稳停在青龙位上,恰好与赵小六标记的位置分毫不差。众人累得满头大汗,瘫坐在地上大口喘气,张福却走到巨石旁,用手摩挲着石头表面,咧嘴笑道:“完美!这石头往这儿一放,陵门看着都气派多了!”

骆用卿:(走上前,拱手道)张掌班,好手段!此举既解决了难题,又契合风水之道,真是一举两得。

工部郎中:(点头附和)没想到你们宫束班这群“憨货”,倒真有几分巧思。看来周大人没看错人。

张福:(挠了挠头,嘿嘿一笑)大人过奖了,俺们就是实打实干活,想到啥就做啥,能帮上忙就好。

(众人休息片刻,继续丈量地界。赵小六拿着纸笔,将每一处尺寸都记录得清清楚楚,李铁牛和王二柱配合默契,白灰线在施工现场蜿蜒伸展,勾勒出永陵的初步轮廓。阳光洒在工匠们的脸上,汗水折射出晶莹的光芒,伴随着工具碰撞的叮当声,奏响了营建皇陵的序曲。)

场景六

时间:嘉靖八年,夏

地点:永陵木工坊,石工坊

人物:

- 张福

- 李铁牛

- 王二柱

- 赵小六

- 骆用卿

- 周大人

- 老木匠:六十余岁,宫束班资深匠人,手艺精湛

- 老石匠:六十余岁,宫束班资深匠人,擅长雕刻

(木工坊内,木屑纷飞,数十名木匠正在忙碌。李铁牛正带着几名年轻匠人加工陵门的横梁,他手持刨子,力道均匀,刨出的木花薄如蝉翼;老木匠则坐在一旁,指导匠人雕刻横梁上的云纹,手中刻刀翻飞,云纹栩栩如生。)

石工坊内,叮叮当当的凿击声不绝于耳。王二柱光着膀子,拿着錾子,正在一块青石上雕刻龙纹,汗水顺着他的脊背往下淌,滴在石头上,瞬间蒸发;老石匠则眯着眼睛,用细凿修饰着石狮子的眼睛,神情专注。

张福穿梭在两个工坊之间,时不时停下来查看进度,纠正匠人的手法。赵小六则拿着图纸,逐一核对每件器物的尺寸和纹样,生怕出现差错。

骆用卿与周大人一同走进工坊,看着忙碌的匠人,脸上露出欣慰的神色。

周大人:(指着工坊内的器物)骆先生,你看宫束班的手艺如何?这些横梁、石构件,做得倒是规整。

骆用卿:(目光扫过一件件半成品,点头道)不错。用料扎实,工艺精细,尤其是这云纹和龙纹,既符合皇家规制,又不失灵动,可见匠人们功底深厚。

(两人走到李铁牛身边,李铁牛正在加工一根巨大的木梁,木梁表面光滑,纹理清晰。)

李铁牛:(见周大人和骆用卿走来,连忙停下手中的活,躬身行礼)周大人,骆先生。

周大人:(拍了拍木梁)这木梁是做什么用的?

李铁牛:(恭敬道)回大人,这是陵门的主横梁,用的是上好的金丝楠木,俺们已经烘干处理过,保证百年不腐。

骆用卿:(用手摩挲着木梁表面,感受着木材的质地)金丝楠木质地坚硬,纹理美观,确实是营建皇陵的上佳材料。你们处理得很到位,没有一丝裂痕。

(两人又走到王二柱身边,王二柱正在雕刻的石龙已经初具雏形,龙身蜿蜒,鳞片分明。)

王二柱:(连忙放下錾子,行礼道)周大人,骆先生。

周大人:(指着石龙)这石龙是安放在哪里的?

王二柱:(回道)回大人,这是陵门前的镇门石龙,一共要雕两条,一条青龙,一条白虎,俺现在雕的是青龙。

骆用卿:(仔细观察石龙的神态,点头道)龙乃神兽,镇门石龙需得威严庄重,又要透出灵气。你这石龙眼神凌厉,爪牙锋利,倒是有几分气势。只是龙角的弧度还需调整,要更显挺拔些。

王二柱:(连忙记下)谢先生指点!俺这就修改。

老石匠:(走上前,拱手道)骆先生说得是。这龙角的弧度确实还差些火候,老朽会亲自指导二柱修改,保证符合先生的要求。

张福:(匆匆走来,脸上带着些许焦急)周大人,骆先生,出了点小问题。陵寝宝顶所需的琉璃瓦,颜色有些偏差,比预定的明黄色浅了些,您看怎么办?

众人闻言,连忙跟着张福来到琉璃瓦存放处。只见一堆琉璃瓦整齐地堆放在那里,颜色确实比标准的明黄色略浅,带着一丝淡淡的土黄色。

赵小六:(拿着色卡,对比着琉璃瓦)先生,大人,这琉璃瓦是官窑烧制的,送来的时候俺们就发现颜色有偏差,但官窑说已经是最好的批次了,短期内无法再烧制新的。

周大人:(脸色一沉)胡闹!皇陵用的琉璃瓦,颜色岂能有偏差?这要是让圣上看到了,岂不是要治我们的罪?

张福:(急得直搓手)俺们也试过用染料上色,但琉璃瓦表面光滑,染料根本附着不上,一沾水就掉。

骆用卿:(拿起一片琉璃瓦,对着阳光仔细观察,又用手指蹭了蹭表面,沉吟片刻)无妨。这琉璃瓦颜色虽浅,但质地通透,并无瑕疵。明黄色属土,浅黄略偏金,反而更契合阳翠岭的土脉之气。只是外观上需得补救,让它看起来更显庄重。

赵小六:(眼睛一亮)先生,您的意思是?

骆用卿:(微笑道)可以在琉璃瓦的边缘描上一圈赤金,既不改变瓦的本质,又能提升色泽的华贵感,同时赤金属火,火生土,也契合五行相生之道。

张福:(拍着大腿)妙啊!先生真是神机妙算!俺这就安排人去准备赤金粉和细笔,让小六带着几个心灵手巧的匠人,给每片琉璃瓦描金!

赵小六:(连忙应道)放心吧掌班,保证描得均匀整齐,看不出丝毫偏差!

周大人:(松了口气,笑道)还是骆先生有办法。张掌班,此事就交给你们宫束班去办,务必尽快完成,不可耽误宝顶封顶的工期。

张福:(拱手道)请大人放心!俺们连夜赶工,三天之内,保证把所有琉璃瓦都描好!

(众人散去,工匠们继续忙碌起来。琉璃瓦存放处,赵小六带着几名匠人,小心翼翼地用细笔蘸着赤金粉,沿着琉璃瓦的边缘细细描绘。阳光洒在描金的琉璃瓦上,泛出淡淡的金光,与浅黄的底色相得益彰,更显华贵庄重。骆用卿站在一旁,看着宫束班这群“憨货”们各显其能,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眼中露出深深的赞许。他知道,这座皇陵,不仅需要精准的堪舆之术,更需要这样一群踏实肯干、匠心独运的匠人,才能铸就不朽的传奇。)

场景七

时间:嘉靖十年,秋

地点:永陵宝顶之上

人物:

- 骆用卿

- 张福

- 李铁牛

- 王二柱

- 赵小六

- 周大人

- 刘监工

- 传旨太监

- 工匠数百人

(三年时光匆匆而过,永陵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宝顶之上,最后一片琉璃瓦被工匠们稳稳铺好,标志着永陵营建的核心工程圆满结束。宝顶高耸,琉璃瓦在秋日的阳光下熠熠生辉,陵门、神道、享殿依次排开,气势恢宏,与天寿山的山势融为一体,尽显皇家陵寝的庄严与肃穆。)

数百名工匠齐聚宝顶之下,脸上都洋溢着疲惫却欣慰的笑容。张福、李铁牛、王二柱、赵小六站在最前排,身上的匠作服早已洗得发白,沾满了尘土和油污,但眼神中却充满了自豪。

传旨太监再次来到施工现场,手持圣旨,神色庄严。

传旨太监:(展开圣旨,朗声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永陵营建历时三载,今已竣工。总堪舆官骆用卿,运筹帷幄,选址精妙;工部、礼部各司其职,调度有方;宫束班掌班张福及所属匠人,匠心独运,勤勉尽责,铸就皇陵伟业。特赐骆用卿太仆寺少卿衔,赏黄金百两,绸缎百匹;张福升任工部营缮清吏司主事,赏白银五十两,宅邸一处;李铁牛、王二柱、赵小六及宫束班全体匠人,各赏白银十两,绸缎五匹,准其返乡省亲一月,钦此!

众人:(齐齐跪倒)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传旨太监宣读完圣旨,将赏赐一一颁下。张福接过圣旨和赏赐,双手颤抖,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他从未想过,自己一个出身低微的匠人,竟能升任官职,还能得到圣上的如此厚赏。)

李铁牛:(拍着张福的肩膀,哈哈大笑)掌班!俺们发达了!你现在是大人了!

王二柱:(眼眶通红)这三年的苦没白吃!俺们宫束班,总算没给圣上丢脸!

赵小六:(推了推眼镜,哽咽道)能参与营建永陵,是俺这辈子最大的荣耀。

骆用卿:(走上前,拍了拍张福的肩膀,微笑道)张大人,恭喜恭喜。这都是你们应得的。没有你们这群踏实肯干的匠人,就没有今日的永陵。

张福:(连忙躬身行礼,哽咽道)先生客气了。若不是先生指点迷津,俺们宫束班这群憨货,也成不了这么大的事。这功劳,有先生的一半。

周大人:(笑道)如今永陵竣工,圣上龙颜大悦。张大人,以后你可就是朝廷命官了,可得多读书识字,别再像以前那样“憨”了。

张福:(挠了挠头,嘿嘿一笑)大人放心,俺虽然憨,但知道为官要清廉,要为百姓办事。以后俺还会带着宫束班的兄弟们,继续干好手艺活,为大明修建更多的好建筑!

刘监工:(脸上也露出真诚的笑容)张大人,以前咱家对你们多有苛刻,还望你别往心里去。你们宫束班的手艺和人品,咱家是服了。

张福:(摆了摆手)刘监工说笑了。您也是为了工程着想,俺们都明白。以后还要请您多多关照。

(众人相视而笑,过往的摩擦与不快,都在这一刻烟消云散。宝顶之上,琉璃瓦金光闪闪;宝顶之下,匠人们欢声笑语。远处的天寿山连绵起伏,云雾缭绕,阳翠岭上的永陵,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群山之中。)

骆用卿望着眼前的皇陵,又看了看身边这群淳朴憨厚的匠人,心中感慨万千。他精通堪舆之术,勘破山川脉络,却深知,真正能铸就不朽伟业的,不仅是风水宝地,更是这些脚踏实地、用双手创造奇迹的匠人。宫束班的这群“憨货”,没有满腹经纶,没有官场谋略,却用最纯粹的匠心,最执着的坚守,完成了一项浩大的工程,也书写了自己的传奇。

秋风拂过,吹动着匠人们的衣角,也吹动着永陵的琉璃瓦,发出清脆的声响。这声响,像是对匠人们的赞歌,也像是对大明国运的祝福,在天寿山的山谷间久久回荡。

第四折 传承匠魂

场景八

时间:嘉靖十五年,冬

地点:浙江余姚,骆用卿府邸

人物:

- 骆用卿:五十余岁,鬓角染霜,神色淡然

- 张福:三十余岁,身着官服,依旧带着几分憨态

- 李铁牛:三十余岁,身材依旧魁梧,穿着匠作服

- 王二柱:三十岁,沉稳了许多,腰间依旧别着凿子

- 赵小六:二十九岁,戴着眼镜,文质彬彬

(骆用卿辞官后,回到浙江余姚老家,隐居田园。府邸不大,却雅致清幽,院内种着几株梅花,正值寒冬,梅花怒放,暗香浮动。)

张福带着李铁牛、王二柱、赵小六来到府邸前,递上名帖。片刻后,骆用卿亲自出门迎接,看到四人,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骆用卿:(拱手道)张大人,铁牛,二柱,小六,你们怎么来了?一路辛苦了。

张福:(连忙躬身行礼,笑道)先生,俺们哥几个惦记您,特意从京城赶来看看您。这几年,俺们宫束班又参与了几处皇家建筑的营建,都是按照您当年教的法子,结合风水之道,做得十分顺利。

四人跟着骆用卿走进院内,分宾主落座。仆人端上热茶,茶香袅袅。

李铁牛:(喝了一口茶,大声道)先生,俺现在已经是宫束班的木工掌案了,手下带了十几个徒弟,都把您当年强调的“用料要实,做工要精”记在心里!

王二柱:(点头道)俺也成了石工掌案,这几年雕刻了不少龙凤纹样,还按照您当年指点的石龙修改方法,教徒弟们把握纹样的气韵,现在徒弟们的手艺,都快赶上俺了!

赵小六:(推了推眼镜,微笑道)先生,俺现在负责工程的图纸绘制和尺寸核对,还编了一本《营造尺寸精要》,把您当年教的风水与营造结合的要点,还有宫束班的工艺诀窍都记在了里面,供匠人们学习参考。

骆用卿:(闻言,眼中露出赞许之色)好!好!你们都没忘本,把匠心传承下去了。堪舆之术,讲究天人合一;营造之法,注重精益求精。你们能将二者结合,既是对技艺的提升,也是对传统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