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斤在身后偷偷咧嘴笑,被朱棣看在眼里)
朱棣(指着李三斤):那是你的徒弟?
廖均卿:回陛下,正是草民的徒弟李三斤。
朱棣:倒是个憨厚老实的孩子。朕也赏他白银五十两,让他跟着你好好办事。
李三斤(连忙跪地叩首,声音颤抖):谢、谢陛下!草民一定好好跟着师父,不、不偷懒!
(朱棣被他的模样逗笑,摆了摆手)
朱棣:都平身吧。陵寝营建之事,事关重大,诸位务必谨慎行事,不得有丝毫差错!
众人:臣(草民)遵旨!
(廖均卿起身,望着朱棣,心中充满了感激与责任感。他知道,接下来的任务更加艰巨,他必须全力以赴,确保陵寝营建顺利进行)
第三幕 营建风波 匠心守吉
场次六 天寿山 陵寝工地 午时
【布景】天寿山陵寝工地一派繁忙景象,数千军民各司其职,有的搬运石材,有的挖掘地基,有的搭建工棚。工地中央,廖均卿拿着罗盘指挥工匠确定方位,李三斤跟着工匠们一起搬运木料,满头大汗。
(一位工头匆匆跑到廖均卿面前)
工头:廖先生!不好了!地基挖到一半,发现
廖均卿(眉头一皱):带我去看看。
(众人来到地基处,果然见一块巨大的岩石横亘在中央,几位工匠正用撬棍撬动,岩石纹丝不动)
李三斤:师父,这石头也太大了!要不咱们换个地方挖地基?
廖均卿(摇头):不行!此处正是“龙眼”所在,乃是龙脉核心,万万不可挪动。若换了地方,陵寝气脉就会受损,得不偿失。
张敬之也闻讯赶来,查看后说道:廖先生,这岩石坚硬无比,强行挖掘恐怕会耗时日久,还可能损坏周边地形,影响气脉。
廖均卿(围着岩石转了一圈,仔细观察,又用罗盘测量了一番):有了!这岩石虽大,但并非浑然一体。你们看,此处有一道裂缝(指着岩石上的一道细微裂缝),我们可以顺着裂缝开凿,将岩石分成小块,再逐一搬运出去。这样既能保住气脉,又能清除障碍。
工头:可是先生,顺着裂缝开凿难度极大,而且怕不小心震裂周边土体。
廖均卿:我自有办法。你让人取来墨斗,我在岩石上标注开凿线路,工匠们按照线路施工,务必小心谨慎,不可用蛮力。三斤,你力气大,跟着工匠们一起,协助开凿,务必保证施工符合标注线路。
李三斤:放心吧师父!我一定看好,不让他们挖错!
(廖均卿用墨斗在岩石上弹出精准的线路,工匠们按照线路开始开凿。李三斤守在一旁,时不时提醒工匠们注意方向,累得满头大汗也不肯休息)
场次七 天寿山 工棚 戌时
【布景】工棚内灯火通明,几张木板搭成的床,桌上摆着简单的饭菜——粗粮馒头、咸菜和一碗米汤。廖均卿坐在桌前,就着油灯的微光翻看陵寝图纸,指尖在图纸上的穴位、轴线处反复摩挲,时不时用炭笔标注修改。李三斤坐在一旁,狼吞虎咽地吃饭,嘴里塞满了馒头,脸颊鼓鼓的。
(李三斤咽下嘴里的饭,端起米汤喝了一大口,抹了把嘴角的残渣,说道)
李三斤:师父,今天可累坏我了!那石头也太硬了,凿了一下午,手都酸得抬不起来。不过幸好照着您标的线路来,真的把石头分成小块了,工匠们都说您神了,那么细的裂缝都能找着!
廖均卿(头也没抬,指尖仍在图纸上移动):不是我神,是堪舆之道讲究“顺势而为”。那岩石的裂缝,本就是地脉流转的痕迹,顺着它来,既省力气,又不损气脉。这陵寝不仅是皇后的安息之地,更是大明的龙脉根基,一丝一毫都不能马虎。
(张敬之走进工棚,手里拿着一卷图纸,神色有些凝重。他走到桌前,将图纸摊开)
张敬之:廖先生,您看看这个。这是工部送来的陵寝殿宇布局图,他们想把享殿的位置往南移三丈,说是这样施工更方便,能节省半年工期。
廖均卿拿起图纸,仔细比对自己标注的穴位图,脸色渐渐沉了下来。他拿出罗盘,在桌上比划着,又算了算方位,摇了摇头。
廖均卿:万万不可!享殿乃陵寝核心,需正对“龙眼”穴位,轴线必须与龙脉气脉相合。往南移三丈,看似只是小改动,实则偏离了气脉正位,会导致“殿不对穴,气不相连”,整个陵寝的风水格局都会被破坏。
李三斤(停下筷子,一脸不解):不就是移三丈吗?看着也不远啊,能有这么大影响?
廖均卿(指着图纸上的“龙眼”标记):你可知这三丈之差意味着什么?龙脉气脉如人之血脉,需精准对接才能流通顺畅。享殿偏移,就如同血脉淤堵,不仅无法承接天地灵气,反而可能泄了龙脉之气,后果不堪设想。
张敬之:我也是这么想的,可工部的官员说,陛下催得紧,想尽快完工。他们还说,堪舆之事本就玄妙,些许偏移未必能察觉。
廖均卿(语气坚定):陛下重视陵寝,并非只图快,更图一个“吉”字。若为了赶工期而坏了风水,那才是真正的欺君之罪。明日我亲自去见工部尚书,向他说明其中利害。
(正说着,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赵彦清走了进来,脸上带着一丝幸灾乐祸)
赵彦清:廖先生还在为布局图的事烦心?依我看,工部的提议也不无道理。工期要紧,些许偏移,上天未必会怪罪。再说,这风水之事,本就众说纷纭,何必如此较真?
廖均卿:赵先生此言差矣!堪舆之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皇家陵寝,关乎国运兴衰,岂能儿戏?我廖均卿虽只是一介草民,但受陛下所托,便要守好这方寸之地,绝不能让风水格局有半分瑕疵。
赵彦清被怼得哑口无言,冷哼一声,转身离去。李三斤看着赵彦清的背影,撇了撇嘴。
李三斤:师父,您别理他!他就是嫉妒您立了大功。明日我跟您一起去见工部尚书,我帮您说话!
廖均卿看着徒弟憨厚的模样,心中一暖,点了点头。油灯的光芒映在他的脸上,皱纹里都透着坚定。
场次八 天寿山 工部营帐 辰时
【布景】工部营帐内,陈设简洁,一张大案上堆满了图纸和文书。工部尚书王大人端坐案前,身着官服,神色威严。廖均卿、李三斤站在案前,张敬之也在一旁作陪。
王大人(拿起工部的布局图,语气有些不耐烦):廖先生,朕知道你重视风水,但工期紧迫,陛下日日催促,移三丈之地,既能节省工期,又不影响整体外观,何乐而不为?
廖均卿(拱手行礼,语气恳切):王大人,臣并非有意为难,实在是这三丈之地,关乎陵寝风水大局。享殿需正对“龙眼”穴位,方能承接龙脉之气。若强行南移,气脉断裂,不仅无法护佑大明国运,反而可能招致灾祸。
李三斤:王大人!我师父说得对!我们在黄土山勘察了那么久,才找到这个吉穴,可不能因为图方便就毁了它!再说,要是因为风水不好,影响了陛下和皇室,咱们谁也担不起责任啊!
王大人皱了皱眉,看向张敬之:张先生,你也是地理师,你怎么看?
张敬之:回王大人,廖先生所言句句属实。陵寝布局讲究“天人合一”,轴线偏移看似小事,实则关乎气脉流转,确实不能轻易改动。
王大人沉默片刻,神色有些犹豫。他知道廖均卿是陛下钦点的首席择地官,所言并非虚言,但工期压力也确实巨大。
廖均卿看出了王大人的顾虑,继续说道:王大人,臣明白工期紧迫,但风水之事绝不能妥协。不过,臣倒有一计,可在不改动享殿位置的前提下,加快施工进度。
王大人(眼睛一亮):哦?廖先生有何妙计?
廖均卿:享殿地基施工,可分区域同时进行,抽调部分工匠专门处理地基平整,另一部分工匠提前预制构件。臣再根据地形,优化施工线路,减少材料运输时间。如此一来,不仅不会延误工期,反而可能提前完工。
王大人沉吟片刻,点了点头:好!既然廖先生有此妙计,那便依你所言,享殿位置不变,按原计划施工。若能提前完工,朕必向陛下为你请功!
廖均卿:谢王大人明鉴!臣定当全力以赴,协助工部加快施工进度。
李三斤在一旁高兴地咧嘴笑,悄悄对廖均卿竖起了大拇指。
场次九 天寿山 陵寝工地 未时
【布景】工地之上,军民们各司其职,忙碌而有序。部分工匠在平整享殿地基,部分工匠在预制木构件,材料运输队沿着优化后的线路穿梭往来,效率明显提高。廖均卿手持罗盘,在地基处反复测量,确保方位精准无误。李三斤跟着工匠们一起搬运预制构件,虽然累得满头大汗,但脸上却洋溢着笑容。
(一位年轻工匠不小心将一块预制的木构件放偏了位置,李三斤见状,连忙上前)
李三斤:哎!你放偏了!师父说了,这构件的位置必须对准地基上的墨线,不然会影响殿宇的稳固,还会坏了风水!
年轻工匠(有些不耐烦):差不多就行了,哪有那么多讲究?
李三斤(急了,一把拉住工匠):不行!差一点都不行!我师父说了,陵寝是皇后娘娘的安息之地,也是大明的龙脉所在,咱们不能有半点马虎!来,我帮你挪正!
(李三斤说着,用尽全身力气,和工匠一起将木构件挪到了正确的位置。廖均卿看到这一幕,眼中露出欣慰的神色)
廖均卿(走了过来,拍了拍李三斤的肩膀):做得好,三斤。工匠之事,看似平凡,实则关乎匠心。每一块砖、每一根木,都要精准到位,这才是对皇家负责,对百姓负责。
李三斤(嘿嘿一笑):师父,我记住了!以后我一定盯着他们,不让他们有半点马虎!
(张敬之走了过来,手里拿着测量工具,对廖均卿说道)
张敬之:廖先生,经过测量,地基方位精准无误,气脉流转顺畅。您优化的施工方案也确实有效,现在的施工进度比之前快了不少,照这样下去,提前完工有望啊!
廖均卿点了点头,望向正在建设中的陵寝地基,心中充满了期待。阳光洒在工地上,军民们的身影忙碌而坚定,一座宏伟的陵寝正在天寿山缓缓崛起。
第四幕 陵寝落成 初心不改
场次十 天寿山 明十三陵 巳时
【布景】数年后,天寿山陵寝正式落成。陵寝规模宏大,殿宇巍峨,红墙黄瓦,气势恢宏。神道两旁排列着石人石马,庄严肃穆。朱棣带领文武百官前来祭拜,廖均卿、李三斤、张敬之等地理师也在列。
(朱棣站在享殿之前,望着宏伟的陵寝,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他转身看向廖均卿)
朱棣:廖均卿,你为大明寻得如此万年吉地,又协助工部顺利建成陵寝,功不可没!朕欲封你为钦天监监正,执掌钦天监事务,你可愿意?
廖均卿(跪地叩首):回陛下,臣感念陛下隆恩,但臣自幼隐居乡野,习惯了闲云野鹤的生活,钦天监监正一职,臣实难胜任。
朱棣(有些意外):哦?你不愿为官?
廖均卿:臣所求,并非功名利禄,而是能以己之术,为百姓谋福,为社稷添彩。此次能为陛下择得吉地,建成陵寝,已了却臣的心愿。臣恳请陛下恩准,让臣回归乡野,继续钻研堪舆之术,为民间择吉避凶。
李三斤(也跟着跪地):陛下,我也想跟师父一起回乡!京城虽好,但我还是想念老家的馒头和山水!
朱棣看着廖均卿坚定的眼神,又看了看李三斤憨厚的模样,哈哈大笑起来。
朱棣:好一个淡泊名利的廖均卿!好一个憨厚老实的李三斤!朕就准了你们的请求!赏廖均卿黄金百两,良田千亩,让你回乡之后,衣食无忧,安心钻研堪舆之术。李三斤,赏白银百两,跟着你师父好好学本事!
廖均卿、李三斤:谢陛下隆恩!
(张敬之走上前来,对廖均卿拱手道)
张敬之:廖先生,你执意回乡,实在令人敬佩。日后若有机会,我定当前往宁都拜访,与你切磋堪舆之术。
廖均卿(拱手还礼):张先生客气了,欢迎之至。
(祭拜仪式结束后,廖均卿和李三斤收拾行囊,准备回乡。王百户前来送行)
王百户:廖先生,李兄弟,此次一别,不知何日再见。这是我为你们准备的干粮和盘缠,路上好用。
李三斤(接过干粮和盘缠,感激地说道):谢谢王大人!当年若不是您带我们进京,我们也不会有今天的经历!
廖均卿:王大人费心了。此次进京,承蒙大人关照,感激不尽。
王百户:廖先生客气了。您为大明立下大功,却不求名利,实在令人钦佩。一路保重!
(廖均卿和李三斤向王百户、张敬之等人告别,踏上了回乡的路。他们的身影渐渐远去,消失在天寿山的茫茫林海之中)
场次十一 宁都廖府 堂屋 申时
【布景】廖府堂屋,依旧是当年的陈设,案上摆放着罗盘、舆图和《青乌经》。廖均卿须发全白,坐在案前,教几位年幼的孩童辨认罗盘。李三斤已长成中年,身材依旧壮实,正蹲在地上,用树枝在地上比划,给孩童们讲解地形。
(一位村民走进堂屋,拱手行礼)
村民:廖先生,李兄弟,我家想盖新房,想请您帮忙选个吉地,不知您有空吗?
廖均卿(放下罗盘,微笑着说道):有劳乡亲了,明日我便随你去看看。
李三斤(站起身,拍了拍胸脯):乡亲放心!我跟师父一起去,保证给你选个藏风聚气的好地方,让你家日子越过越红火!
村民(感激地说道):谢谢廖先生!谢谢李兄弟!
(村民离去后,李三斤看着案上的罗盘,感慨地说道)
李三斤:师父,当年咱们在天寿山的日子,就跟做梦一样。现在回想起来,还真是怀念啊。
廖均卿(拿起罗盘,指尖轻轻摩挲):是啊,那段日子,虽辛苦却也充实。不过,无论何时何地,咱们的初心都不能改。堪舆之术,重在为民谋福,而非追名逐利。
(年幼的孩童们围了过来,叽叽喳喳地问道)
孩童:廖爷爷,您当年真的为皇帝选过陵寝吗?
廖均卿(微微一笑,点了点头):是啊。不过,那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只要你们用心学习,将来也能凭自己的本事,为百姓做实事。
李三斤(哈哈大笑):孩子们,以后跟着我和师父好好学,将来咱们也做“宫束班”的传人,用手艺造福乡亲!
(阳光透过窗棂,照在堂屋之中,洒在罗盘和舆图上,也洒在廖均卿和李三斤憨厚的笑容上。工艺门《宫束班》的故事,就这样在宁都的山水间,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