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科幻次元 > 艺之神 > 第581章 明朝《宫束班》堪舆寻龙

第581章 明朝《宫束班》堪舆寻龙(1 / 2)

第一幕 诏命突至 黄土寻龙

场次一 宁都廖府 堂屋 辰时

【布景】木质堂屋陈设简素,案上摊着数卷舆图、罗盘与《青乌经》,墙角堆着晒干的艾草与桃木枝。廖均卿身着青色短褐,须发半白,正佝偻着身子用朱砂在舆图上标注,指尖沾着墨渍。徒弟李三斤(二十出头,憨厚壮实,额角带疤)蹲在地上,用树枝模仿罗盘指针比划,时不时挠头。

【人物】

廖均卿(廖公):六十余岁,江西宁都人,地理堪舆师,性情执拗,认死理,不善言辞却心思缜密。

李三斤(三斤):廖均卿徒弟,憨厚耿直,力气大却时常犯迷糊,对堪舆一知半解。

王百户:四十岁,锦衣卫百户,身着飞鱼服,腰佩绣春刀,神色严肃却不倨傲。

小旗官:二十余岁,锦衣卫小旗,跟在王百户身后,眼神锐利。

(开场:李三斤用树枝戳着地面,眉头皱成疙瘩)

李三斤:师父,您说这“龙穴”到底长啥样?是真有龙盘着吗?我昨儿个问村口张屠户,他说龙肉腥得很,不如猪肉香。

(廖均卿头也不抬,拿起罗盘轻轻敲了敲李三斤的后脑勺)

廖均卿:痴儿!堪舆中的“龙”,是山川走势,是气脉流转,不是你想的鳞爪飞扬的神兽。看舆图要观势,看地形要察气,心浮气躁,怎能窥得玄机?

(李三斤捂着后脑勺,嘿嘿傻笑)

李三斤:师父说得是,是我愚笨。那您标注的这几处,哪处最能藏风聚气啊?

(廖均卿刚要开口,院门外突然传来马蹄声,紧接着是门环被重重叩响的声音)

廖均卿(眉头一皱):这时候会是谁?三斤,去看看。

(李三斤应声起身,刚拉开门,就见王百户与小旗官立在院中,飞鱼服在晨光中泛着冷光。李三斤吓得一哆嗦,连忙后退)

李三斤:师、师父!是、是官爷!

(廖均卿放下朱砂笔,整了整衣襟走出堂屋,见王百户亮出锦衣卫腰牌,连忙拱手行礼)

廖均卿:草民廖均卿,见过大人。不知大人驾临寒舍,有何见教?

王百户(语气庄重):廖先生不必多礼。奉陛下旨意,皇后徐氏崩,需择万年吉地,营建陵寝。听闻先生精于地理堪舆,特召先生即刻随我进京,与一众地理名师共赴京畿择地。

(廖均卿闻言,瞳孔微缩,怔立片刻)

廖均卿:陛下圣谕,草民敢不遵旨?只是……此事关乎皇家龙脉,非同小可,草民资质浅薄,恐难当此任。

王百户:先生过谦了。陛下广纳贤才,此次召集的皆是天下顶尖地理师,先生只需尽展所长便是。车马已在门外备好,先生收拾行囊,即刻启程。

(李三斤凑到廖均卿身边,小声嘀咕)

李三斤:师父,进京啊?那是不是能看到皇宫?能吃到白面馒头管够吗?

(廖均卿瞪了他一眼,转向王百户)

廖均卿:大人稍候,草民即刻收拾。三斤,把罗盘、舆图、量天尺都带上,再打包两身换洗衣物和干粮。

(李三斤欢天喜地地应声而去,廖均卿望着案上的舆图,眼神凝重。他缓缓拿起罗盘,指尖在指针上轻轻摩挲)

场次二 进京途中 官道 未时

【布景】官道两旁是稀疏的树林,尘土飞扬。一辆马车行驶在路上,车轮碾过石子发出咯吱声。廖均卿坐在车内,翻看舆图,李三斤坐在车辕上,探头探脑地观察沿途风景。

(李三斤扒着车门,对车内喊)

李三斤:师父,您看那山!是不是您说的“案山”?长得跟个馒头似的,肯定能聚气!

(廖均卿掀开车帘,看了一眼远处的小山,摇了摇头)

廖均卿:那山孤峰凸起,无左辅右弼,气脉涣散,不过是寻常土丘罢了。真正的吉地,需得龙脉连贯,砂水有情,明堂开阔,这样才能福泽后代,江山永固。

(王百户骑马跟在马车旁,闻言插话)

王百户:先生所言极是。此次择地,陛下极为重视,若能选中吉地,先生必能得享厚禄。

廖均卿:草民所求非禄,只求不负陛下所托,择得一块真正的万年吉地,告慰皇后在天之灵,护佑大明基业。

(李三斤摸了摸肚子,一脸馋相)

李三斤:师父,进京之后,咱们能吃上烤鸭吗?我听人说,京城的烤鸭皮脆肉嫩,蘸着白糖吃,香得很!

(王百户被逗笑,摇了摇头)

王百户:小兄弟放心,只要此次择地顺利,别说烤鸭,便是山珍海味,陛下也会赏赐。

(李三斤笑得合不拢嘴,拍着胸脯)

李三斤:那我一定好好帮师父干活!师父指哪我打哪,就算是挖山填沟,我也不含糊!

(廖均卿无奈地笑了笑,重新低下头翻看舆图。马车继续前行,尘土在身后扬起长长的尾巴,朝着京城的方向而去)

场次三 京城驿馆 正厅 酉时

【布景】驿馆正厅宽敞明亮,摆放着几张八仙桌,桌上摆着茶水点心。几位身着各色服饰的地理师围坐在一起,低声交谈。有的手持罗盘,有的翻看典籍,神色各异。

(廖均卿与李三斤走进正厅,众人目光纷纷投来。一位身着锦袍、留着山羊胡的老者起身迎客,他是浙江地理师张敬之)

张敬之(拱手):这位想必就是江西的廖均卿先生吧?久仰大名,我是张敬之。

廖均卿(拱手还礼):张先生客气了,草民廖均卿,今日得见诸位高人,实属幸事。

(一旁一位年轻些的地理师赵彦清,身着青色长衫,面色倨傲,斜睨了廖均卿一眼)

赵彦清:廖先生来自宁都,听说擅长“望气寻龙”?只是不知这乡间伎俩,到了京畿之地,还能不能管用。

(李三斤闻言,顿时急了)

李三斤:你这话是什么意思?我师父的本事大着呢!在宁都,谁家盖房子、选坟地,不请我师父?经我师父看过的地,没有不吉利的!

(赵彦清嗤笑一声)

赵彦清:乡野之间的小打小闹,怎能与皇家陵寝相提并论?此次择地,关乎龙脉国运,可不是凭几句虚言就能应付的。

廖均卿(按住李三斤,神色平静):赵先生所言有理。堪舆之术,重在实践,而非口舌之争。究竟谁的本事管用,到了实地一看便知。

(这时,一位太监模样的人走进正厅,尖声说道)

太监:陛下有旨,明日辰时,诸位地理师随钦天监前往京畿昌平一带择地,不得有误!

(众人纷纷拱手领旨)

众人:臣(草民)遵旨!

(太监离去后,张敬之拉着廖均卿坐下)

张敬之:廖先生,昌平一带山川众多,地形复杂,此次择地怕是不易啊。此前已有几位地理师去过,都没能选出满意的地方。

廖均卿:张先生所言极是。皇家陵寝,需上合天星,下合地脉,万中挑一。草民已看过舆图,昌平一带属燕山余脉,想必气脉不俗,明日需仔细勘察。

(李三斤拿起桌上的点心,塞进嘴里,含糊不清地说)

李三斤:师父,不管多复杂,咱们肯定能找到最好的地!到时候让他们都看看,我师父的本事!

(廖均卿看着徒弟憨厚的模样,点了点头,眼神中充满了坚定)

第二幕 昌平探穴 天寿定吉

场次四 昌平郊外 黄土山 辰时

【布景】黄土山连绵起伏,草木稀疏,土色呈黄褐色。山间有溪流蜿蜒,空气清新。一众地理师手持罗盘、舆图,分散在山间各处勘察。王百户与几位锦衣卫在一旁等候,太监也随同行进。

(廖均卿站在一处山坡上,手持罗盘,闭着眼睛感受风向,随后睁开眼,目光顺着山脉走势望去。李三斤跟在身后,拿着量天尺,气喘吁吁)

李三斤:师父,这山也太大了!跑了大半天,我腿都酸了。您说这地方能有吉穴吗?我怎么看着跟咱们老家的土坡也差不多啊。

廖均卿(指着远处的山峰):你看那主峰,巍峨挺拔,形如玄武坐镇;两侧山脉蜿蜒伸展,左为青龙,右为白虎,环抱有情;前方明堂开阔,溪流环绕,正是“前有照,后有靠,左青龙,右白虎”的绝佳格局。

(张敬之闻言,也凑了过来,拿着罗盘测量)

张敬之:廖先生所言极是!此处气脉充盈,水土深厚,确实是块吉地。只是……我刚才在山脚下测量,发现此处地磁略有异常,不知是否会影响龙脉?

(赵彦清也走了过来,不屑地说道)

赵彦清:我看未必。此处虽看似格局不错,但山势过于平缓,缺乏雄奇之气,恐怕难以承载皇家威仪。依我看,东边的黑石山更为合适,山势险峻,气势磅礴。

廖均卿:赵先生差矣。皇家陵寝,重在藏风聚气,而非气势险峻。黑石山虽险,但山石嶙峋,土薄石多,气脉不畅,并非吉地。而这黄土山,土厚水深,气脉连贯,虽看似平缓,实则内蕴生机,乃是真正的龙脉所钟之地。

(李三斤挠了挠头,突然指着一处低洼处)

李三斤:师父,您看那儿!有个小土坑,里面还有水呢!是不是您说的“龙眼”啊?

(廖均卿顺着他指的方向走去,俯身查看。那处低洼处果然有一汪清水,水质清澈,倒映着天空。廖均卿取出罗盘放在水边,指针稳定地指向正南方)

廖均卿(面露喜色):好!好啊!此处正是龙脉结穴之地!水为财,气为运,这汪清水便是“龙眼”,聚天地灵气,纳四方福泽。以此为中心,营建陵寝,必能保大明江山千秋万代,皇室子孙绵延不绝!

(张敬之连忙上前测量,发现各项数据皆合堪舆之道,不禁赞叹)

张敬之:廖先生真乃高人!我等刚才竟未能察觉此处玄机,实在惭愧。

(赵彦清脸色一阵青一阵白,拿着罗盘反复测量,最终不得不承认)

赵彦清:罢了罢了,廖先生所言不差,此处确实是万年吉地。赵某佩服。

(太监见状,连忙上前)

太监:既然诸位先生都认可此处,咱家这就回宫向陛下复命!廖先生,此次你立了大功,陛下必定重赏!

(廖均卿拱手)

廖均卿:此乃陛下洪福,上天眷顾,草民不敢居功。只求陵寝早日建成,告慰皇后娘娘在天之灵。

(李三斤兴奋地跳了起来)

李三斤:师父!我们找到吉地了!这下能吃到烤鸭了吧?

(众人被他逗得哈哈大笑,山间回荡着欢快的笑声。廖均卿望着黄土山,眼神中充满了欣慰。阳光洒在山间,黄土山显得格外壮丽)

场次五 皇宫 文华殿 巳时

【布景】文华殿内富丽堂皇,金砖铺地,龙椅之上坐着明成祖朱棣,身着龙袍,神色威严。殿下文武百官分列两侧,廖均卿、张敬之、赵彦清等地理师站在殿中,李三斤站在廖均卿身后,紧张得手心冒汗。

(太监向朱棣禀报完毕,朱棣脸上露出喜色)

朱棣:好!廖均卿,你果然不负朕望,寻得如此吉地!说说看,此地名为何处?有何妙处?

廖均卿(跪地叩首):回陛下,此山位于昌平,原名黄土山。此处龙脉源自燕山,气脉连贯,砂水有情,明堂开阔,结穴于“龙眼”之上,实乃万年吉地。在此营建陵寝,可保大明国运昌盛,皇室子孙绵延不绝。

(朱棣点了点头,目光转向众地理师)

朱棣:诸位先生以为如何?

张敬之:回陛下,廖先生所言句句属实。臣等已反复勘察,黄土山确是难得的吉地,各项条件皆合堪舆之道。

赵彦清:臣也附议。廖先生堪舆之术精湛,臣自愧不如。黄土山确为营建陵寝的不二之选。

(朱棣哈哈大笑)

朱棣:好!既然诸位先生都认可,那便定于此地营建皇后陵寝!朕即刻下旨,封黄土山为天寿山,调集军民,动工营建!廖均卿,你为首席择地官,负责陵寝营建的堪舆之事,赏黄金百两,绸缎千匹!

廖均卿(再次叩首):谢陛下隆恩!草民必尽心竭力,不负陛下所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