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科幻次元 > 艺之神 > 第579章 明朝《宫束班》堪舆预吉凶

第579章 明朝《宫束班》堪舆预吉凶(2 / 2)

老木匠也走上前,指着门侧的榫头:“王匠人是同行,该看得懂这‘燕尾榫’的门道。我们特意将榫头做厚三分,槽位打磨光滑,再用鱼鳔胶加固,比寻常木门的拼接结实数倍。”

王匠人眼神闪烁,仍不服气:“嘴上说得再好也没用。周先生虽懂风水,可木匠活终究是手艺活,时辰选得再妙,木料本身的性子改不了。午时安装,木材受热膨胀,日后天一凉,必然收缩开裂,到时候公署大门出了纰漏,看你们怎么交代!”

周仲高微微一笑,上前一步,目光扫过木门与门框的衔接处:“王匠人有所不知,我选午时安装,并非只图阳气盛。这黄花梨木性本就稳定,我们又提前将木料在昆山本地晾晒了半年,早已适应此地的温湿度。午时阳气最足,木料的伸缩达到平衡状态,此时安装,榫卯衔接最为紧密,日后无论寒热,反而不易变形。再者,我已在门框下方埋了三块青石,青石属阴,能中和午时过盛的阳气,阴阳调和,既能保门体稳固,又能护公署气脉平和。”

说着,周仲高弯腰,示意众人看向门框底部。众人俯身,果然看见三块打磨平整的青石,恰好嵌在地基之中,与门框严丝合缝。刘知县眼中露出赞许之色:“周先生考虑周全,果然名不虚传。”

王匠人脸色一阵红一阵白,还想争辩,却见小石头跑上前,手里拿着一把小锤子,轻轻敲了敲门上的螺钿:“王大叔,你看!这螺钿不仅好看,还能防潮呢!苏师姐说,螺钿本身不怕水,嵌在门上,还能保护木门边缘不被潮气侵蚀。而且我们打磨了十几遍,摸上去比木头还光滑,一点不影响开关。”

苏巧娘补充道:“这扇门的漆料,我们也加了特殊配方,用桐油混合朱砂、石灰调和,既防腐防虫,又能耐高温。寻常木门用个十年八年就容易腐朽,这扇门只要保养得当,用三十年也不成问题。”

刘知县走上前,伸手抚摸着门上的云龙纹,指尖划过细腻的木纹和流光溢彩的螺钿,连连点头:“好!好手艺!好风水!这扇门,既显公署威严,又藏吉祥寓意,还兼顾了结实耐用,宫束班果然名不虚传。张主簿,按约定,工钱加倍支付,另外再赏宫束班纹银二十两,以资鼓励!”

张主簿连忙应道:“是,知县大人!”

鲁大刀等人闻言,脸上露出欣喜之色,纷纷拱手谢恩:“谢知县大人恩典!”

王匠人见此情景,只得悻悻地退到一旁,看着那扇工艺门在午时的阳光下愈发显得气派非凡,心中既嫉妒又无奈。

安装仪式正式开始,周仲高手持罗盘站在一旁,口中默念祈福之语,鲁大刀和老木匠指挥着匠人,小心翼翼地将大门推入门框。“咔嚓”一声轻响,门轴转动顺畅,大门开合自如,毫无滞涩之感。众人见状,纷纷喝彩。

刘知县看着紧闭的大门,满意地说:“有此良门镇守公署,昆山必能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周先生,宫束班,多谢你们了!”

周仲高拱手道:“知县大人勤政爱民,方能得此吉兆。宫束班不过是尽了匠人本分,不敢居功。”

鲁大刀哈哈大笑:“大人放心,日后公署的门窗若是有任何问题,只管派人通知我们宫束班,我们随叫随到,免费修缮!”

当日傍晚,宫束班众人回到作坊,摆上酒菜庆祝。小石头捧着赏银,笑得合不拢嘴:“班主,周先生,咱们这次可真是露脸了!现在昆山城里谁不知道,宫束班做的门,又好看又结实,还能得风水加持!”

苏巧娘给周仲高斟了一杯酒:“这次多亏了周先生,不仅帮我们选了好时辰,还帮我们应对了王匠人的刁难。”

老木匠也点头道:“周先生不仅懂风水,还懂木匠活的门道,那句‘阴阳调和护门体’,真是说到了点子上。”

周仲高端起酒杯,与众人碰了一下:“我不过是顺势而为。真正厉害的,是你们宫束班的手艺。若不是你们手艺精湛,就算我选再好的时辰、再好的风水,也做不出这样的好门。”

鲁大刀一饮而尽,畅快地说:“周先生说得对!手艺是根,风水是辅。以后咱们宫束班,既要把手艺练得更精,也得多听周先生的指点,让咱们做的每一扇门,都又好又吉祥!”

众人齐声附和,作坊内欢声笑语,借着酒意,愈发显得热闹。而宫束班的名声,也随着公署这扇工艺门,在昆山乃至周边州县彻底打响,前来订购工艺门的客户络绎不绝。

第四折 兵祸验证吉地灵

时间

洪武五年,冬,寒风呼啸

地点

昆山宫束班作坊,钱塘江畔废墟

人物

- 周仲高:同上

- 鲁大刀:同上

- 苏巧娘:同上

- 小石头:十八岁,愈发沉稳,已能独立完成简单工艺门制作

- 老木匠:同上

- 赵里正:面色憔悴,衣衫褴褛

- 逃难百姓数人

(幕启:昆山入冬,寒风凛冽,但宫束班作坊内却暖意融融。鲁大刀正带着小石头雕刻一扇紫檀木大门,门上要做“松鹤延年”的图案,小石头的手法已颇为娴熟。苏巧娘在一旁镶嵌螺钿,老木匠则在打磨一根门簪。周仲高坐在角落里,一边喝茶,一边看着众人忙碌,神色平静。)

作坊外传来一阵杂乱的脚步声,夹杂着咳嗽声和孩童的哭闹声。小石头停下手中的活,好奇地走到门口张望:“班主,外面来了好多逃难的人,看着好可怜。”

鲁大刀放下刻刀,走到门口一看,只见一群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百姓,正蜷缩在作坊外墙根下避风,为首的正是当年钱塘江畔的赵里正,他头发花白,脸上布满风霜,比三年前苍老了许多。

“赵里正?”鲁大刀惊呼一声,连忙打开大门,“您怎么来了?这是……出什么事了?”

赵里正看见鲁大刀,眼中涌出泪水,扑通一声跪倒在地:“鲁班主!周先生!救命啊!”

鲁大刀连忙将他扶起:“赵里正,快起来说话!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众人簇拥着赵里正走进作坊,逃难的百姓也跟着进来了几个,其余的则在门口等候。赵里正喝了一口苏巧娘递来的热水,哽咽着说:“鲁班主,周先生,您当年说得太准了!真的有兵祸啊!”

众人闻言,都停下了手中的活,围了过来。周仲高放下茶杯,轻声问道:“赵里正,详细说说,是哪里来的兵祸?”

“是张士诚的余部!”赵里正抹了把眼泪,“三个月前,他们突然攻占了钱塘江渡口,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江边的村子全被烧了,田地也被毁坏,好多乡亲都没能逃出来……”

他顿了顿,声音愈发悲痛:“我当初心存侥幸,觉得洪武皇帝已经定了天下,不会再有兵祸,就没跟着你们搬来昆山。可谁知道,那些乱兵如此凶残,我们躲了半个月,实在撑不下去了,只能带着剩下的乡亲,一路逃难过来。我们走了一个多月,吃尽了苦头,好多人都病倒了,就想着昆山是块平安地,说不定能找到你们,求你们收留。”

鲁大刀听着,脸上露出不忍之色:“赵里正,你放心,既然来了昆山,就先安心住下。作坊后面有几间空房,你们先将就住着,我再让人给你们准备些吃的和衣物。”

苏巧娘也说:“是啊赵里正,大家一路辛苦,先歇歇,有什么困难咱们慢慢想办法。”

赵里正连连道谢:“多谢鲁班主!多谢苏姑娘!多谢各位!当年我要是听了周先生的话,早点搬到昆山,也不会遭这么大的罪了。”他看向周仲高,满脸愧疚和敬佩,“周先生,您真是活神仙!您不仅预测到了兵祸,还为我们指了昆山这么一处平安地。我们一路逃来,路过好多地方,不是被兵祸波及,就是闹灾荒,只有昆山,安然无恙,百姓们都能安居乐业。”

周仲高叹了口气:“乱世之中,平安已是幸事。昆山能避开兵祸,一是因为地势险要,四面环水,乱兵不易攻打;二是因为刘知县治理有方,早有防备,组织乡勇守护城池。我不过是提前看出了钱塘江的隐患,帮你们选了一条生路。”

老木匠感慨道:“当年搬来昆山,还有人觉得麻烦,现在看来,真是明智之举。咱们宫束班的作坊,这几年生意越来越红火,不仅没受兵祸影响,还招揽了不少从别处逃难来的匠人,手艺也越来越全了。”

小石头点头道:“是啊!前几天还有杭州的匠人来投奔我们,说钱塘江那边的作坊全被烧了,就咱们昆山的作坊完好无损。他们还说,现在外面都传,宫束班的作坊是块风水宝地,跟着咱们干活,既能学手艺,又能保平安。”

鲁大刀哈哈大笑:“这都是托了周先生的福!也多亏了咱们宫束班的手艺,走到哪儿都能立足。赵里正,你们要是不嫌弃,就让家里的年轻人来作坊学手艺,有门手艺在身,以后走到哪儿都有饭吃。”

赵里正连忙道谢:“多谢鲁班主!那可太好了!我们这些逃难的,别的没有,有的是力气,孩子们也都勤快,一定能学好手艺!”

这时,一个逃难的百姓说道:“鲁班主,我们路过钱塘江畔的时候,特意去看了看你们以前的作坊,早就被烧得只剩下断壁残垣了,江边的房子也都毁了,一片狼藉,根本没法住人。还好你们搬得早,不然也难逃一劫。”

众人听着,都暗自庆幸。周仲高看着窗外的寒风,眼神深邃:“天地无常,福祸相依。钱塘江虽有兵祸,但也是朝代更替的必然。昆山虽安,但也需居安思危。咱们做匠人,既要守得住手艺,也要辨得清时势,方能长久。”

鲁大刀点头道:“周先生说得是!以后咱们宫束班,不仅要把工艺门做好,还要多听周先生的指点,造福更多百姓。”

当日,宫束班众人安置了逃难的乡亲,给他们提供了食物和衣物。之后,赵里正带来的年轻人中,有几个留在了宫束班学手艺,他们勤奋好学,很快就融入了作坊。

而宫束班“选址避祸、手艺精湛”的名声,也随着逃难百姓的传播,愈发响亮。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有的订购工艺门,有的拜师学艺,宫束班的规模越来越大,成为了江南一带赫赫有名的工艺门作坊。

第五折 传承匠心续华章

时间

洪武十年,春,万物复苏

地点

昆山宫束班作坊,昆山县郊新宅

人物

- 周仲高:年近六十,精神矍铄,仍时常手持罗盘

- 鲁大刀:四十余岁,沉稳老练,宫束班班主

- 苏巧娘:三十余岁,温婉依旧,手艺愈发精湛,已收徒授课

- 小石头:二十三岁,成为宫束班骨干,能独立设计制作工艺门

- 老木匠:七十岁,满头白发,仍坚持在作坊指导匠人

- 刘知县:五十岁,已升任苏州府知府

- 张主簿:四十岁,升任昆山县知县

- 宫束班学徒数人

(幕启:洪武十年春,昆山草木复苏,生机盎然。宫束班作坊已扩建数倍,分为制作区、展示区、学徒区,规模宏大。作坊内,匠人们各司其职,有的雕刻,有的镶嵌,有的打磨,一派繁忙景象。展示区内,陈列着各式工艺门,有云龙纹的官宅门,有松鹤延年的私宅门,有嵌螺钿的园林门,每一扇都精美绝伦,吸引着前来参观订购的客户。)

苏巧娘正在给几个女学徒讲解螺钿镶嵌的技巧,她指尖拈着细小的螺钿片,精准地嵌入门板:“嵌螺钿讲究‘色、形、意’,颜色要搭配和谐,形状要贴合图案,寓意要吉祥美好。周先生常说,风水藏于细节,每一片螺钿的位置,都要符合阴阳调和之道,这样做出的门,才能既好看,又能带来好运。”

学徒们认真听讲,时不时点头记录。小石头则在设计一扇新的工艺门,图纸上画着“福禄寿三星”的图案,旁边标注着风水布局的要点。他拿着图纸走到周仲高面前:“周先生,您看这扇门的设计,我打算将三星的位置按照‘三足鼎立’的格局排列,门框用桃木制作,避邪纳福,您觉得可行吗?”

周仲高接过图纸,仔细端详,点头道:“可行。‘三足鼎立’寓意稳固,桃木避邪,符合风水之道。不过,三星的表情要刻画得温和慈祥,螺钿的颜色要用暖色调,这样才能彰显福禄寿的吉祥寓意。另外,门轴的位置要选在东侧,东侧属木,能纳生气,让门体更显灵动。”

小石头连忙记下:“多谢周先生指点!我这就去修改图纸。”

鲁大刀正在与一位来自南京的客户洽谈生意,客户指着展示区的一扇云龙纹大门,赞不绝口:“鲁班主,这扇门真是太气派了!我在南京见过不少工艺门,都比不上你们宫束班的手艺。听说这扇门的风水布局也是周先生亲自指点的?”

鲁大刀笑道:“正是!周先生不仅懂风水,还懂匠人手艺,我们宫束班的每一扇门,都经过周先生的指点,既好看又吉祥。您要是订购这扇门,我还能让周先生为您选个良辰吉日安装,保您家宅平安,事业兴旺。”

客户连忙点头:“好!那就这么定了!我就要这扇门,安装时辰就劳烦周先生费心了!”

这时,门外传来一阵马蹄声,刘知府(原昆山县知县)和张知县(原张主簿)带着随从前来拜访。鲁大刀连忙迎上前:“刘知府!张知县!什么风把您二位吹来了?”

刘知府笑着下马:“鲁班主,周先生,我们是特意来道贺的!听说宫束班在城郊建了新宅,还扩大了作坊规模,特意来看看。”

周仲高上前拱手:“刘知府、张知县客气了。不过是些寻常匠人活,劳烦二位亲自前来。”

众人一同走进作坊,看着繁忙而有序的景象,刘知府连连点头:“好!好啊!短短十年时间,宫束班从一个钱塘江畔的小作坊,发展成如今江南闻名的工艺门世家,离不开鲁班主的领导,离不开各位匠人的匠心,更离不开周先生的指点。”

张知县补充道:“如今昆山的官署、庙宇、大户人家,几乎都用的是宫束班的工艺门。你们的门,不仅手艺精湛,还能避邪纳福,成为了昆山的一张名片。不少外地官员来昆山考察,都对宫束班的工艺门赞不绝口,还特意订购带回去。”

老木匠笑道:“这都是托了朝廷的福,托了二位大人的关照。我们宫束班,不过是坚守匠人本分,把每一扇门做好罢了。”

刘知府看着展示区的工艺门,感慨道:“匠人匠心,最为可贵。如今天下太平,正是百废待兴之时,需要更多像宫束班这样的匠人,传承手艺,造福百姓。周先生,您精通天文地理,又懂匠人之道,真是难得的奇才。”

周仲高微微一笑:“我不过是个堪舆先生,真正可贵的是宫束班的匠人们。他们坚守‘以技立身,以信为本’的初心,把每一扇门都当作艺术品来做,这才是宫束班长久发展的根本。”

众人又一同前往城郊的新宅,新宅背山面水,风水极佳,是周仲高亲自选址设计的。宅院内种满了花草树木,环境清幽,既有作坊的实用性,又有居所的舒适性。

刘知府看着新宅,赞道:“周先生选址果然精妙!这新宅不仅环境优美,而且风水绝佳,宫束班在这里,定能传承百年,发扬光大。”

鲁大刀笑道:“这都是周先生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