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科幻次元 > 艺之神 > 第579章 明朝《宫束班》堪舆预吉凶

第579章 明朝《宫束班》堪舆预吉凶(1 / 2)

第一折 钱塘风紧卜迁途

时间

明洪武元年,秋,暮雨初歇

地点

浙江钱塘江畔,宫束班作坊

人物

- 周仲高:年近五十,面色清癯,目如朗星,身着素色道袍,腰系罗盘袋,精通天文地理,宫束班特邀堪舆先生

- 鲁大刀:三十余岁,虎背熊腰,满脸虬髯,宫束班班主,善雕龙纹,性格豪爽却略显鲁莽

- 苏巧娘:二十七八,眉目温婉,指尖结茧,宫束班女匠人,善嵌螺钿,心思细腻

- 小石头:十五六岁,眉清目秀,鲁大刀徒弟,善打磨,活泼好动

- 老木匠:六十余岁,须发半白,宫束班元老,善制榫卯,沉稳持重

- 赵里正:四十余岁,身着青布公服,神色焦灼,钱塘江畔里正

(幕启:作坊内木屑纷飞,刨花堆成小山。鲁大刀赤裸着臂膀,正挥斧劈砍一根金丝楠木坯料,斧声铿锵。苏巧娘坐在窗边,指尖拈着细小螺钿片,往一扇木门镶板上细细拼凑。小石头蹲在角落,用砂纸打磨门簪,嘴里哼着小调。老木匠眯着眼,正在校准一根榫头,刨子推拉间,薄如蝉翼的木花簌簌落下。)

(门外传来一阵马蹄声,随即有人叩门,声音急促。)

小石头:(抬头)班主,有人敲门!

鲁大刀:(停斧,抹了把额头汗水)谁啊?这下雨天的,还来催活计不成?

(小石头跑去开门,赵里正一身泥水,急匆匆闯进来,衣角还滴着水。)

赵里正:鲁班主!鲁班主!可算着你了!(目光扫过作坊,看见角落里正端详罗盘的周仲高,眼睛一亮)周先生也在!太好了!

鲁大刀:(皱眉)赵里正,这是咋了?慌慌张张的,出啥事儿了?

赵里正:(喘着粗气)别提了!昨儿夜里,江潮比往常高了三尺,冲垮了江边好几户人家的院墙!更邪乎的是,城东那棵老樟树,无缘无故就断了主干,树芯里全是空的,还生了一堆白蚁!(看向周仲高)周先生,您是懂风水的,您说这是不是啥不祥之兆啊?

(周仲高收起罗盘,站起身,目光平静地看向门外江面的方向,眉头微蹙。)

周仲高:(缓缓开口)赵里正,这钱塘江自古便是潮汐无常之地,但潮汛有律,白蚁噬木亦非偶然。我观近日天象,荧惑星犯东南分野,再看这江势,南岸泥沙淤积,北岸岸线内凹,气脉已乱。

苏巧娘:(放下螺钿,轻声问道)周先生,您的意思是,这地方……不宜久居?

周仲高:(点头)不错。我推演历法,结合山川走势,不出三年,此处必有兵祸之灾。钱塘江乃兵家必争之渡,届时战火一开,江边百姓恐难幸免,就连这作坊,怕是也保不住。

鲁大刀:(瞪大双眼,拍了下大腿)啥?兵祸?周先生,您可别吓唬我!如今洪武皇帝刚定天下,咱们刚过上几天安稳日子,咋还会有兵祸?

老木匠:(放下刨子,叹了口气)鲁班主,周先生的话,不能不信。当年元兵南下,就是先占了钱塘江渡口,咱们宫束班祖上,就是那时候从北方逃到这儿来的。

周仲高:(从怀中取出一张折叠的图纸,展开铺在工作台上)这是我近日绘制的东南舆图。你们看,钱塘江此处,虽有江险可依,但地势平坦,无险可守。而江苏昆山一带,北临长江,南靠太湖,四面皆有水道环绕,且土地肥沃,民风淳朴,是块避祸的吉地。我已算过,昆山城西有一处空地,背山面水,气脉贯通,最适合建作坊、安家业。

赵里正:(看着舆图,面露难色)周先生,您这么一说,我心里也发慌。可这祖祖辈辈都住在江边,哪能说搬就搬啊?田地、房屋、祖祠,都在这儿呢!

鲁大刀:(挠了挠头)是啊周先生,咱们宫束班在这儿开了二十多年作坊,周边的乡亲们做门、修屋,都来找咱们。这一搬走,老主顾们咋办?而且搬家可不是小数目,木料、工具、家眷,这么多人这么多东西,往哪儿挪啊?

周仲高:(目光坚定)鲁班主,宫束班的手艺是吃饭的根本,只要人在、手艺在,到了昆山,自然能重新立足。至于家当,可分批搬运,先把贵重的木料和工具运走,再慢慢安置家眷。我已托人在昆山城西寻了一处宅院,带个大院子,正好能改造成作坊,租金也便宜。

小石头:(兴奋地)班主!搬去昆山也好啊!我听人说,昆山的锦溪古镇,河道纵横,到处都是好木头!而且那儿的点心特别有名,桂花糕、袜底酥,想想都好吃!

鲁大刀:(瞪了他一眼)你小子就知道吃!这可不是儿戏!(转向周仲高)周先生,您确定这昆山真能平安无事?万一……万一您算错了呢?

周仲高:(微微一笑)鲁班主,我周仲高行医看风水几十年,从未误判过。当年我预见元朝气数将尽,从绍兴搬到钱塘江,避开了元兵最后的屠戮;如今我观此地气数已尽,迁至昆山,必能保你们宫束班平安。你若不信,可派人先去昆山打探一番,看看我所言是否属实。

老木匠:(沉吟片刻)班主,周先生说得有道理。咱们做手艺的,讲究个顺势而为。这地方既然已现不祥之兆,不如早做打算。就算没有兵祸,这江边的潮气越来越重,木料容易受潮变形,对咱们做工艺门也不利。

苏巧娘:(点头附和)是啊班主。我娘家就在城西,前几日我娘来信说,昆山那边近来很是太平,不少江南的匠人都往那边去了,生意也好做。咱们宫束班的手艺,在那儿肯定能吃香。

(赵里正看着众人,面露犹豫,又看向周仲高。)

赵里正:周先生,那我等百姓,该怎么办?若是真有兵祸,我们也搬去昆山?

周仲高:(看向赵里正)赵里正,各人有各人的机缘。你们可自行决断,愿意搬的,可随宫束班一同前往;不愿搬的,也可在江边高处建房,多备粮草,或许能躲过一劫。但我劝你,尽早做打算,切勿心存侥幸。

(鲁大刀沉默半晌,突然一拍桌子,下定决心。)

鲁大刀:好!周先生,我信您!咱们宫束班,搬!(转向众人)老木匠,你负责清点木料和工具,把能用的都整理出来,特别是那些珍贵的金丝楠木、紫檀木,都妥善保管好。巧娘,你负责通知各位匠人,让他们收拾家当,愿意跟咱们走的,一律带上;不愿意的,也不强求,结算工钱,好聚好散。小石头,你跟我去江边码头,联系船家,准备分批运货。

众人:(齐声)好!

(周仲高看着众人忙碌起来,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再次看向门外的江面,眼神深邃。)

周仲高:(喃喃自语)昆山虽好,却也需得有安身立命之本。宫束班的手艺,是他们的根,也是这乱世中的护身符啊。

(雨声渐密,作坊内的斧凿声、收拾东西的声音交织在一起,一场跨越千里的迁徙,就此拉开序幕。)

第二折 昆山选址建作坊

时间

洪武二年,春,晴空万里

地点

江苏昆山城西,周仲高选定的空地

人物

- 周仲高:同上

- 鲁大刀:同上

- 苏巧娘:同上

- 小石头:同上

- 老木匠:同上

- 王掌柜:四十余岁,身着绸缎,昆山城里的木材商,精明圆滑

- 李乡邻:五十余岁,昆山本地人,憨厚朴实,住在空地附近

(幕启:昆山城西,一片开阔的空地,背后是低矮的青山,前方不远处有条蜿蜒的小河,河水清澈见底。周仲高手持罗盘,在空地上来回走动,时而蹲下查看土壤,时而抬头观察山势。鲁大刀、老木匠等人站在一旁,神色期待。小石头好奇地跟着周仲高,时不时用脚踢踢地上的泥土。)

鲁大刀:(看着空地,满意地点头)周先生,这地方确实不错啊!背山面水,视野开阔,比咱们在钱塘江的作坊强多了!

周仲高:(停下脚步,罗盘指针稳定指向正南方)此处坐北朝南,左有青龙(指东边的小河)蜿蜒,右有白虎(指西边的矮丘)环抱,前有朱雀(指前方开阔地)展翅,后有玄武(指背后青山)靠山,正是“四象俱全”的吉地。土壤肥沃,地下水位适中,适合打地基,也利于木料储存,不易受潮。

老木匠:(走上前,抓起一把泥土,捻了捻)确实是好土,干爽透气,打出来的地基稳固。周先生,您看作坊的地基该怎么定?大门朝向哪里最好?

周仲高:(取出笔墨纸砚,在地上铺开,快速画起图纸)大门应朝正南方向,正对小河渡口,既方便运输木料和成品,又能纳南方生气。作坊主体分三间,中间是制作区,左右两侧分别做储料间和打磨间。储料间要建在东边,东边属木,利于木料保存;打磨间建在西边,西边属金,金能克木,打磨起来更顺畅。

(众人围过来看图纸,连连点头。这时,远处传来脚步声,王掌柜带着两个伙计,挑着担子走过来,脸上堆着笑。)

王掌柜:(远远喊道)鲁班主!周先生!可算找到你们了!

(鲁大刀回头,看见王掌柜,迎了上去。)

鲁大刀:王掌柜?你怎么来了?

王掌柜:(放下担子,拱手笑道)我听说鲁班主带着宫束班的匠人,要在咱们昆山建作坊,特意来凑个热闹。(看向周仲高)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周仲高先生吧?久仰大名!我在昆山做木材生意这么多年,早就听说先生看风水如神,今日一见,果然气度不凡。

周仲高:(拱手还礼)王掌柜客气了。不过是略懂些皮毛罢了。

王掌柜:(指着空地)鲁班主,周先生,这地方选得真好啊!背山面水,风水绝佳。我这儿给你们带了些上好的木料样品,您看看?(示意伙计打开担子,里面装着各种木材的样品,有红木、黄花梨、鸡翅木等)这些都是我从云南、福建那边运来的上好木料,质地坚硬,纹理美观,最适合做工艺门。您要是看得上,我给您算个实在价,比市场价低两成!

鲁大刀:(拿起一块黄花梨样品,仔细端详)这木料确实不错,纹理细密,油性也足。(看向周仲高)周先生,您看这木料能用吗?

周仲高:(拿起样品,凑近鼻尖闻了闻)这黄花梨木性稳定,不易变形,确实是做工艺门的好材料。王掌柜,你这木料来源可靠吗?

王掌柜:(拍着胸脯)周先生放心!我王记木材行在昆山开了十几年,从不卖假货。这些木料都是正经渠道进来的,有凭证可查。鲁班主要是长期在我这儿进货,我还能给您包送上门,绝不耽误您的工期。

鲁大刀:(笑道)那敢情好!等作坊建起来,咱们宫束班的木料,就从你这儿进了!

(这时,李乡邻扛着锄头,从田埂上走过,看见空地上的众人,好奇地走了过来。)

李乡邻:(打量着众人)你们是要在这儿建作坊?

鲁大刀:是啊老乡亲!我们是从钱塘江来的,做工艺门的,以后就在这儿扎根了,还请你多多关照!

李乡邻:(笑着点头)原来是匠人师傅啊!欢迎欢迎!这地方确实好,清静,离城里也近,买东西、运货都方便。我家就住在那边(指了指不远处的村落),以后有啥需要帮忙的,尽管开口!

苏巧娘:(微笑着)多谢李大叔。以后免不了要麻烦您。

周仲高:(看向李乡邻)李乡邻,请问这附近的水源,除了这条小河,还有其他地方吗?作坊制作需要大量用水,怕小河的水不够用。

李乡邻:(指着空地西北角)先生放心!那边有一口老井,井水清甜,常年不干,水量足得很。以前村里好多人家都用那口井的水,后来村里通了河水,用的人就少了,不过井水还是好得很。

周仲高:(眼睛一亮)那可太好了!有井水做保障,就不怕缺水了。鲁班主,咱们现在就可以定地基的位置了,我已经画好了图纸,让匠人照着挖就行。

鲁大刀:好!老木匠,你带着几个匠人,先按照周先生的图纸,把地基的线画出来,明天就开始挖地基!巧娘,你去城里采买些建作坊需要的砖瓦、石灰,记得货比三家,别买贵了。小石头,你跟着我,去看看那口老井,顺便清理一下。

众人:明白!

(众人各自忙碌起来,老木匠带着匠人用石灰在地上画线,苏巧娘收拾东西准备去城里,小石头跟着鲁大刀往西北角走去。王掌柜看着热闹的景象,笑着对周仲高说。)

王掌柜:周先生,鲁班主真是好福气,有您这么一位懂风水、识地利的先生相助,宫束班在昆山一定能大展宏图!

周仲高:(微微一笑)成事在人,谋事在天。宫束班的匠人手艺精湛,为人实在,这才是他们立足的根本。我不过是帮他们选了个好地方,以后的路,还得靠他们自己走。

(阳光洒在空地上,众人忙碌的身影被拉得很长。远处的青山郁郁葱葱,小河流水潺潺,一阵微风吹过,带来了泥土的芬芳。周仲高望着眼前的景象,脸上露出了释然的笑容,他知道,这里将会是宫束班新的家园,也是他们传承手艺的沃土。)

第三折 公署造门显真章

王匠人:(从人群中走出,嘴角带着几分讥讽)刘知县、张主簿,依我看,这门虽看着花哨,却未必经用。咱们做木匠的,讲究个结实耐用,花里胡哨的镶嵌,说不定还影响木门的稳固性。再说,这安装时辰选在午时,日头最毒,木材热胀冷缩,日后怕是容易开裂变形吧?

众人闻声侧目,鲁大刀脸色一沉,上前一步:“王匠人,话可不能这么说!我们宫束班做门,向来是先求稳固再求精巧。这扇门用的是双榫卯结构,老木匠亲自校准,别说日常开关,就是几个人合力推撞,也未必能撼动。至于螺钿镶嵌,都是嵌在预留的槽位里,与木身浑然一体,怎会影响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