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科幻次元 > 艺之神 > 第578章 明朝《宫束班》堪舆那些传奇故事

第578章 明朝《宫束班》堪舆那些传奇故事(2 / 2)

赵憨:(镇定地说)王员外息怒。鹤头朝东,是因为青龙山的东侧有一汪清泉,鹤朝东而望,寓意“引泉入墓,福泽后人”。至于榫卯连接处,是我们“宫束班”的独门工艺,既能让墓门更牢固,又能起到防潮的作用,比普通的榫卯结构更耐用。

李痴:(忍不住补充)员外,这也是为了风水考虑,鹤朝东能吸纳东方的阳气,化解墓地的阴气,对您家后人有利。

王员外:(脸色更加难看)风水?我什么时候让你们考虑风水了?我只要求工艺达标!赵班主,你竟敢擅自改动我的要求,是不是觉得我王家好欺负?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沈千户带着几名锦衣卫骑马赶来,径直来到墓地。】

沈千户:(翻身下马,目光锐利地扫视着墓门和墓地,沉声道)王员外,赵班主,打扰了。近日附近发生多起盗墓案,我们追查至此,发现青龙山的风水格局有些异常,特来查看。

王员外:(连忙上前拱手)沈千户,有劳您了。这墓地是我为母亲修建的,刚要完工,没想到竟出了盗墓案。

沈千户:(走到墓门前,仔细观察着雕花和榫卯结构,又看了看墓地的地形,突然问道)这墓门的朝向和雕花,是谁设计的?

赵憨:(上前一步)回千户,是在下。

沈千户:(看向赵憨,眼神里带着一丝赞许)赵班主好手艺。这墓门的朝向看似坐北朝南,实则略微偏东,避开了青龙山的龙脉煞气;鹤头朝东,吸纳阳气,化解阴气;榫卯结构暗藏阴阳,既牢固又能藏风聚气,想必是懂风水之人指点过吧?

李痴:(连忙说)千户大人,是目讲僧大师指点的!

沈千户:(点了点头)果然是他。目讲僧的堪舆之术名不虚传,这墓门工艺与风水结合得恰到好处,不仅能防盗,还能护佑后人。王员外,你可是捡了个大便宜。

王员外:(愣在原地,半天反应过来,连忙向赵憨拱手)赵班主,是我错怪你了!没想到你不仅手艺精湛,还懂风水,真是深藏不露!

刘管家:(也连忙赔笑)是啊是啊,赵班主,是小的有眼不识泰山,还请您多多包涵。

赵憨:(拱手回礼)王员外客气了。我们“宫束班”只是想把活做好,不辜负您的信任。至于风水,只是碰巧得到高人指点,不敢居功。

第四幕:尘埃落定

场景八:青龙山墓地 - 日

【掌声未落,一阵脚步声从人群后传来,身披破旧僧袍的目讲僧缓步走来,僧袍上还沾着山间的草叶与晨露,眼神依旧深邃,却比初见时多了几分温和。】

李痴:(一眼认出,连忙上前拱手)大师!您怎么来了?

目讲僧:(目光扫过墓门,嘴角勾起一抹淡笑)吾当以目讲天下,此门合艺合风,藏巧于拙,当来见证。

王员外见状,连忙上前躬身行礼:“想必这位就是目讲僧大师!多谢大师指点,让我母亲的墓门既得工艺之精,又获风水之益,王某感激不尽!”

目讲僧:(摆手)非我之功,乃“宫束班”匠心所致。工艺为骨,风水为魂,若无这般扎实手艺,再好的堪舆之法也只是空谈。

赵憨走上前,对着目讲僧深深一揖:“大师谬赞。先前晚辈固执,险些误了大事,多亏大师点拨,也多谢三徒弟执念,才让我们没砸了招牌。”

目讲僧:(看向赵憨,眼神郑重)你不逐虚、不欺主,守艺如守心,是真憨;你徒弟痴于理、勇于谏,是痴憨。世间手艺,最怕“精明”误事,偏要这般“憨气”,才能传得长远。

【说罢,目讲僧从怀中掏出一本泛黄的小册子,递给赵憨:“此乃我多年观察山川地理与工艺结合的心得,或许对你等有用。切记,风水从不是迷信,而是顺应自然、趋利避害的智慧,与工艺相辅相成,而非本末倒置。”】

赵憨双手接过小册子,如获至宝,再次躬身:“多谢大师赐教!晚辈定当谨记教诲,既守手艺根本,也学顺应之道。”

目讲僧微微颔首,不再多言,转身缓缓走入山间,身影很快融入青翠林木之中,只留下一句缥缈的话音:“匠心藏道,目讲天下;憨人守艺,福泽绵长……”

场景九:宫束班作坊 - 夜

【作坊里点起了数盏油灯,光亮温暖。桌上摆着王员外赏赐的白银,还有几碟小菜、一壶米酒。赵憨、钱愣、孙拙、李痴、周憨围坐一桌,脸上都带着笑意。】

钱愣:(拿起一锭白银,掂了掂,笑得合不拢嘴)班主,这一百两白银,够咱们买多少好木料啊!以后再也不用看刘管家那种势利眼的脸色了!

孙拙:(拿起酒碗,轻轻抿了一口)这次能化险为夷,多亏了三师兄的坚持,也多亏了班主愿意变通。

李痴:(挠了挠头,有些不好意思)其实我也没想到目讲僧大师真的会出手,更没想到沈千户也懂风水。现在想想,当时偷偷埋符纸,还挺冒险的。

赵憨:(举起酒碗,看着众人)来,咱们干一杯!这次的事,让我明白一个道理:咱们“宫束班”的“憨”,不是傻,是守规矩、重情义、认手艺。但守规矩不代表死板,该变通的时候就得变通,该学习的时候就得学习。

【众人纷纷举起酒碗,碰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声响。】

周憨:(抿了一小口酒,睁着大眼睛问)班主,那本小册子上写的都是啥呀?以后咱们做活,都要按上面说的来吗?

赵憨:(翻开小册子,上面画着各种地形、器物的图样,还有密密麻麻的注解)上面写的是工艺与自然的契合之道。比如做门窗,要考虑采光通风;做家具,要考虑摆放方位对人的影响。以后咱们做活,多琢磨琢磨这些,不是为了搞迷信,是为了让咱们的手艺更贴心、更耐用。

孙拙:(凑过去看了看小册子)上面还有不少雕花的图样,结合了山水走势,既好看又有寓意,我可以照着琢磨琢磨新的技法。

李痴:(兴奋地说)我就说风水和工艺能结合吧!以后我就跟着小册子学,再遇到类似的活,咱们就能自己把握,不用再麻烦大师了!

赵憨:(笑着瞪了他一眼)可不许再偷偷摸摸搞小动作了!有想法就说,咱们一起商量,手艺是大家的,遇事也得一起扛。

钱愣:(拍着胸脯说)对!以后有啥事,咱们哥几个一起上!谁要是敢欺负咱们“宫束班”,我钱愣第一个不答应!

【众人哈哈大笑起来,笑声在作坊里回荡,油灯的光芒映在每个人脸上,温暖而明亮。赵憨看着身边的徒弟们,又看了看桌上的白银和手中的小册子,眼神里充满了希望。他知道,“宫束班”的路,还很长,但只要这股“憨气”在,这门手艺就一定能传下去,而且会传得更远、更好。】

第五幕:新的征程

场景十:街头集市 - 日

【集市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宫束班的作坊门口挂起了一块新的招牌,上面写着“宫束班——匠心守艺,顺道合风”,字体遒劲有力。】

不少路人被新招牌吸引,驻足观看。有人指着招牌议论:“听说了吗?宫束班上次给王员外做的墓门,不仅工艺好,还被目讲僧大师夸赞了,连锦衣卫都说好!”

“真的假的?那他们做的东西,岂不是又结实又吉利?”

“我家正要盖新房,想做一套门窗,不如就找宫束班试试?”

【赵憨正在作坊门口整理木料,看到有人驻足,连忙上前拱手:“各位乡亲,要是有工艺方面的需求,尽管进来看一看,咱们宫束班,用料真、手艺硬,价格公道!”】

这时,一位身着青衫的老者走上前来,拱手道:“请问是赵班主吗?在下是城南张府的管家,我家老爷想为家中祠堂做一套雕花木门,要求既合传统规制,又能顺应风水,听闻宫束班擅长此道,特来相请。”

赵憨心中一喜,连忙回道:“多谢张府信任!不知张府祠堂的地形如何?想要什么样的雕花样式?咱们可以先去现场看一看,再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方案。”

青衫管家点了点头:“如此甚好!我家老爷说了,只要做得好,工钱好说。不知赵班主何时有空?”

“明日一早,我便带徒弟们过去!”赵憨朗声道。

【青衫管家满意而去。钱愣、孙拙、李痴、周憨也围了上来,脸上满是兴奋。】

钱愣:“班主,又来活了!还是祠堂的雕花木门,这可是大活!”

李痴:“祠堂的风水更重要,咱们正好可以用上目讲僧大师的小册子,好好设计一番!”

孙拙:“我这就去准备工具和图纸,明天去现场看看地形,再构思雕花样式。”

周憨:“班主,我也去!我可以帮忙递工具、记笔记!”

赵憨看着徒弟们干劲十足的样子,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抬头看了看新招牌,又看了看熙熙攘攘的人群,心中充满了底气。

场景十一:张府祠堂旧址 - 日

【张府祠堂位于城南一处依山傍水的地方,旧址已经有些破旧,但依稀能看出当年的规制。赵憨带着徒弟们来到这里,李痴拿着罗盘四处测量,孙拙则仔细观察着周围的地形、树木,时不时在纸上画着草图。】

钱愣:“这地方风水不错啊,依山傍水,视野开阔。”

李痴:“确实不错,但祠堂的大门位置有些偏,正好对着西侧的沟壑,略有冲煞。咱们设计木门的时候,得在雕花和朝向方面做些调整,化解这个问题。”

孙拙:“我看可以在木门上雕刻‘龙凤呈祥’的图案,龙主阳、凤主阴,阴阳平衡;再将门板的纹路设计成波浪形,对应门前的水流,寓意‘顺流纳福’。”

赵憨:“嗯,这个想法好!既符合祠堂的庄重氛围,又能顺应风水。钱愣,你负责测量尺寸,确保木门大小合适;周憨,你跟着孙拙打下手,学习雕花设计;李痴,你负责核对风水细节,确保每一处都恰到好处。”

“好!”众人齐声应道,立刻各司其职,忙碌起来。

【李痴拿着罗盘,对照着目讲僧的小册子,时不时与孙拙商量;孙拙则根据地形和风水要求,精心绘制着木门的设计图;钱愣测量尺寸一丝不苟,生怕出半点差错;周憨认真地帮着递工具、磨刻刀,眼神里满是好学的光芒。】

赵憨站在一旁,看着徒弟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又看了看眼前的青山绿水,心中感慨万千。他想起了刚接手宫束班的时候,作坊破败,生意冷清,全靠一股不服输的“憨劲”支撑。如今,宫束班不仅有了名气,徒弟们也越来越能干,这门手艺,终于有了传承下去的希望。

场景十二:张府祠堂 - 日

【数月后,张府祠堂的雕花木门正式完工。木门选用上好的红木,色泽温润,纹理清晰。“龙凤呈祥”的雕花栩栩如生,龙鳞凤羽细致入微,波浪形的门板纹路流畅自然,与门前的水流相映成趣。】

张府老爷带着亲朋好友前来观礼,看到木门,不由得赞不绝口:“好!好!这木门做得真是精致!既有皇家气派,又不失清雅,看着就让人舒心!”

青衫管家上前禀报:“老爷,自从安装了这扇木门,祠堂周围的草木都长得更茂盛了,连鸟儿都来得勤了。”

张府老爷:(看向赵憨,拱手道)赵班主,果然名不虚传!你不仅手艺精湛,还能将风水融入工艺之中,真是难得的匠人!以后我张家的亲戚朋友,但凡有工艺方面的需求,我一定推荐宫束班!

赵憨连忙拱手回礼:“多谢张老爷谬赞!能为张府效力,是我们宫束班的荣幸。我们只是做了分内之事,守好手艺,顺应自然罢了。”

【这时,周憨跑了过来,手里拿着一个小小的木雕,递给张府老爷:“张老爷,这是我跟着二师兄学雕的小凤凰,送给您做个纪念。”】

张府老爷接过木雕,只见小凤凰雕刻得虽不算完美,却透着一股稚气与认真,不由得笑了:“好孩子,有心了!这木雕我收下了,以后你一定能成为像你师傅、师兄们一样厉害的匠人!”

周憨腼腆地笑了笑,跑回赵憨身边,紧紧拉着赵憨的衣角。

【阳光透过雕花木门,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赵憨看着眼前的木门,看着身边的徒弟们,看着张府众人满意的笑容,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宫束班”的故事,还在继续。这一群“憨货”,将带着他们的手艺、他们的“憨气”,在明朝的岁月里,守艺传家,顺道而行,让工艺之美与自然之道,在时光中流淌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