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老栓(把烤好的红薯掰成几块,分给众人):别光顾着玩。这曲子要是编好了,以后咱们干活累了,就吹吹,解乏。
【王大锤接过红薯,咬了一口,含糊地说:“得给曲子起个名儿。既然是学胡笳,又比胡笳短,就叫《小胡笳》怎么样?”】
【众人都点头,赵老三拿起竹笛,重新吹起改编好的旋律。孙小四跟着调子跺脚,李二郎用刨刀敲着木凳打节拍,王大锤晃着脑袋,嘴里跟着哼。夕阳透过窗户,把他们的影子投在墙上,像一幅活的市井画】
第三场:长安城朱雀大街 - 日 - 外
【半个月后,朱雀大街上挤满了人。宫束班的工匠们推着一辆木车,车上放着他们新做好的工艺门,门楣上雕着缠枝莲纹,格外精致。王大锤手里拿着那支自制的木杆乐器,赵老三握着竹笛】
孙小四(站在木车上,高声喊):路过的父老乡亲,来听听咱们宫束班编的曲子!解解闷儿喽!
【人群渐渐围拢过来。赵老三先吹起《小胡笳》,竹笛的声音清亮,飘在大街上空。王大锤跟着合奏,木杆乐器的声音稍显粗哑,却透着一股子朴实。李二郎和周老栓则拿着短木,敲着木车的轮子,节奏鲜明】
围观妇人(拉着身边的孩子,笑着说):这曲子真好听,比戏楼里的还顺耳!
卖货郎(放下担子,跟着节拍点头):可不是嘛!听着心里都亮堂了,你们这工匠,不光会做门,还会编曲子!
【孙小四跳下车,拉着几个孩子,教他们跟着调子拍手。渐渐的,有人跟着哼起来,还有人学着李二郎的样子,用手里的篮子、扇子打节拍。《小胡笳》的调子在朱雀大街上飘着,像一阵清风,吹进每个人的心里】
第四场:宫束班工坊 - 夜 - 内
【夜里,工坊里点着油灯,灯光昏黄。工匠们围坐在火堆旁,脸上都带着笑意。赵老三把竹笛放在桌上,手指摩挲着笛身】
周老栓(喝了口酒,慢悠悠地说):没想到啊,咱们几个憨货闲得没事编的曲子,倒在城里传开了。今儿我去买米,听见米铺老板的儿子都在哼《小胡笳》。
李二郎(笑着说):这比咱们做的门还出名!以后人家提起宫束班,不光知道咱们会做工艺门,还知道咱们会编《小胡笳》!
王大锤(拿起那支木杆乐器,吹了一小段,声音比之前熟练多了):其实啊,编曲子跟做门一样。只要用心,再普通的木头,也能雕出好看的花纹;再简单的调子,也能编出好听的曲子。
【众人都点头,油灯的光映在他们脸上,暖融融的。窗外,长安城的夜很静,偶尔能听见远处传来的《小胡笳》调子,大概是哪个百姓在哼。火堆里的柴火噼啪作响,和着隐约的曲调,成了夜里最温柔的声音】
【赵老三拿起竹笛,再次吹起《小胡笳》。其他人或跟着哼,或跟着打节拍,工坊里的声音不大,却满是欢喜。月光透过窗户,洒在他们身上,也洒在那些待完成的工艺门上,仿佛在见证这群工匠用闲暇时光,编织出的一段民间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