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科幻次元 > 艺之神 > 第354章 唐《吃货3》

第354章 唐《吃货3》(2 / 2)

老周:(抬眼看向他,嘴角带笑)你倒会琢磨。自己做冷淘也不是不行,就是得费点功夫。首先得选面,最好是新磨的白面,筋道;要是想做槐叶冷淘,还得去摘新鲜的槐叶,洗净了捣成汁,和面的时候加进去,面才会发绿。

阿青:(眼睛一亮,放下米糕凑过来)捣槐叶?那会不会有苦味啊?我上次在树下捡了片槐叶嚼,苦得我直吐舌头。

柳娘子:(关掉炉火,给众人倒上草药茶,笑着解释)阿青你别急,槐叶要选刚冒头的嫩芽,老叶子才苦。而且捣汁的时候要加少许甘草水,既能去苦味,还能添点清甜。我娘家做的时候,还会在煮面的水里加一勺盐,这样面煮出来不粘,过凉水的时候也更滑。

小石头:(晃着腿,小声问)那煮好的面要过几遍凉水啊?下午王记的冷淘,吃着凉丝丝的,是不是过了很多遍?

老周:(喝了口茶,慢悠悠道)井水过三遍最好。第一遍去面汤的热气,第二遍让面定形,第三遍能让面更爽口。要是天特别热,还能把井水提前放在阴凉处镇半个时辰,过出来的面更凉。

陈三郎:(搓了搓手,跃跃欲试)听着也不难啊!要不明天咱们歇工半天,去摘槐叶做冷淘?我来和面,我力气大,保证和得筋道!

阿青:(连忙附和)我去摘槐叶!我知道城外的槐树林,那边的槐叶又嫩又多,没人摘!

柳娘子:(点头应下)那我来准备调料,家里还有上次从江南带来的笋干,泡软了切细丝,再拌点芝麻酱,肯定比王记的还香。

老周:(看着众人热闹的样子,点了点头)行,那就定在明天辰时(上午7-9点),咱们分工合作。不过丑话说在前头,要是谁偷懒,可就没冷淘吃了。

小石头:(举起手,大声说)我肯定不偷懒!我可以去提井水,还能帮柳娘子切笋干!

(众人都笑了起来,油灯的光映在每个人脸上,暖融融的。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下来,蝉鸣也弱了些,只有作坊里的谈笑声,伴着草药茶的清香,慢慢飘向夜空。)

场景四:城外槐林做冷淘

【时间】次日辰时

【地点】长安城外东郊槐林,林中有片空地,旁边有口山泉井

【人物】老周、阿青、陈三郎、柳娘子、小石头

(晨光透过槐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形成斑驳的光影。阿青提着竹篮,里面装满了嫩槐叶,正蹲在泉井边清洗;陈三郎在空地上铺了块粗布,上面放着面粉和装槐叶汁的陶罐;柳娘子坐在石头上,手里拿着泡软的笋干,正细细切丝;老周和小石头则在井边搭了个简易的灶台,灶上放着一口铁锅。)

阿青:(把洗好的槐叶放进石臼里,回头喊)陈三郎!槐叶洗好了,快把甘草水拿来,我要捣汁了!

陈三郎:(应了一声,拎着小陶罐跑过去,把甘草水倒进石臼)小心点,别溅到身上,这槐叶汁染到衣服上可不好洗。

(阿青拿起石杵,用力捣着槐叶,不一会儿,绿色的汁液就渗了出来,带着淡淡的清香。柳娘子把切好的笋干放进碗里,又拿出芝麻酱、醋、蒜泥和腌萝卜丝,一一摆好。)

柳娘子:(笑着说)调料都准备好了,等面煮好,咱们就能拌着吃了。对了,小石头,你去把灶里的火生起来,水快开了。

小石头:(应了一声,拿起柴火塞进灶膛,用火种点燃,不一会儿,火苗就窜了起来,映得他脸上通红。)

老周:(走到陈三郎身边,看着他和面)和面的时候要慢,把槐叶汁一点一点加进去,边加边揉,直到面团光滑不粘手。记住,面要揉透,不然煮出来会散。

陈三郎:(点点头,按照老周说的,慢慢往面粉里加槐叶汁,双手用力揉着面团。不一会儿,原本白色的面粉,就变成了翠绿色的面团,看着格外好看。)

阿青:(捣完汁,凑过来看面团,惊叹道)哇!这面团也太好看了吧!比王记的还绿,肯定好吃!

(半个时辰后,面团醒好,陈三郎把面团擀成薄饼,再切成细面条。此时,锅里的水也开了,老周拿起面条,轻轻放进锅里,面条在水里翻腾着,很快就煮好了。)

老周:(用漏勺把煮好的面条捞出来,放进提前镇好的山泉水里)快,过三遍水,别耽误了,不然面就坨了。

小石头:(连忙拿起水瓢,往装面条的木盆里舀山泉井水,一遍又一遍,直到面条凉透。)

(过好水的面条被捞出来,分装在五个粗瓷碗里。柳娘子把笋丝、芝麻酱、醋、蒜泥和腌萝卜丝一一加进去,再用筷子拌匀。)

柳娘子:(把拌好的冷淘递给众人)快尝尝,咱们自己做的槐叶冷淘,比王记的怎么样?

阿青:(拿起筷子,挑起一筷子塞进嘴里,眼睛瞬间亮了)好吃!比王记的还香!这槐叶的清香更浓,笋丝也脆,太好吃了!

陈三郎:(大口吃着,含糊道)是啊!这面也筋道,比我上次在西市吃的还筋道!老周掌事,您也快尝尝!

老周:(拿起碗,慢慢吃着,点了点头)嗯,不错,比我预想的还好。咱们工艺门的人,不仅手艺好,做吃食也不差。

小石头:(捧着碗,吃得满脸都是酱汁,笑着说)这是我吃过最好吃的冷淘!以后咱们要是想吃了,就再来这里做,好不好?

(众人都笑了起来,槐林里的谈笑声,伴着冷淘的清香,和着山泉的流水声,汇成了一首热闹的乐曲。阳光渐渐升高,却丝毫没有影响众人的兴致,只有满满的满足感,在每个人的心里,慢慢散开。)

场景五:作坊院内话传承

【时间】当日午后未时

【地点】工艺门作坊院内葡萄架下

【人物】老周、阿青、陈三郎、柳娘子、小石头

(众人坐在葡萄架下,手里摇着蒲扇,嘴里还留着冷淘的余香。石桌上放着空碗,旁边还有剩下的少许调料。)

陈三郎:(摸了摸肚子,满足地说)还是自己做的吃食香,不仅好吃,还热闹。刚才在槐林里,看着大家一起忙活,比单独吃一碗冷淘有意思多了。

阿青:(点头同意)是啊!我以前总觉得做吃食麻烦,现在才知道,一起动手做,比买现成的有意思。而且咱们做的冷淘,比王记的还好吃,以后可以多琢磨琢磨其他吃食。

柳娘子:(笑着说)我娘家还有做“酪樱桃”的法子,就是把奶酪和樱桃拌在一起,冰镇后吃,也很解暑。下次咱们可以试试做。

小石头:(兴奋地拍手)好啊好啊!我还没吃过酪樱桃呢,肯定很好吃!

老周:(看着众人,缓缓开口)其实啊,不管是做手艺,还是做吃食,道理都是一样的。都要用心,要琢磨,还要懂得分享。咱们工艺门,靠的就是一代代人把手艺传下去,做吃食也是一样,把好的法子记下来,以后不管是自己吃,还是传给别人,都是件好事。

阿青:(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老周掌事,您说得对。就像这冷淘,从宫里传到民间,从富贵人家传到老百姓手里,不就是因为大家喜欢,愿意把做法分享出去吗?咱们做手艺也是,要是总把技艺藏着掖着,迟早会失传。

陈三郎:(附和道)是啊!以后咱们不仅要把手艺做好,也要多琢磨这些民间吃食,说不定哪天,咱们工艺门的吃食,也能像冷淘一样,流传开来呢!

柳娘子:(笑着说)就算流传不开,咱们自己吃着开心,也是件好事。以后夏天,咱们就做冷淘;秋天,就做枣泥糕;冬天,就煮热汤面,一年四季,都有好吃的。

(老周看着众人,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葡萄架下的风,带着淡淡的槐叶清香,吹在每个人身上,格外凉爽。小石头躺在竹椅上,嘴里哼着不成调的小曲;阿青和陈三郎凑在一起,讨论着下次要做的吃食;柳娘子则拿起空碗,准备去井边清洗。)

老周:(站起身,伸了个懒腰)行了,歇够了,该干活了。不过今天大家做得冷淘不错,晚上我请大家去巷口的李记吃胡饼,就当是奖励。

陈三郎:(立刻精神起来,扛起工具就往作坊走)好嘞!老周掌事万岁!我这就去把剩下的银饰打磨完!

(众人笑着走进作坊,院内只剩下葡萄架上的蝉鸣,和石桌上残留的冷淘香气。阳光依旧热烈,却因为这一场关于冷淘的热闹,变得格外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