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工艺门食记:冷淘闲话
场景一:工艺门作坊午后
【时间】唐天宝年间,六月中旬,未时(午后1-3点)
【地点】长安城平康坊东侧,工艺门(宫束班)作坊院内
【人物】
- 老周:五十岁,工艺门掌事,擅木雕,性子沉稳,懂些市井吃食
- 阿青:二十岁,学徒,手巧嘴馋,爱打听新鲜事
- 陈三郎:二十四岁,匠人,擅金银错,饭量极大,尤爱面食
- 柳娘子:二十七岁,工艺门唯一女匠人,擅织金,心思细,会做点心
- 小石头:十五岁,最小学徒,嘴甜,总跟在众人身后
(作坊院内搭着葡萄架,藤蔓爬满木架,叶子被晒得打蔫。老周坐在竹椅上,手里摇着蒲扇,盯着院角晒得半干的木料出神。阿青蹲在石磨旁,有气无力地搓着手里的木坯,额头上的汗顺着脸颊往下淌。)
阿青:(抬手抹了把汗,叹气)这天也太热了!手里的木坯都快被我攥出潮气了,再这么晒下去,咱们人都要成“晒坯”了。
陈三郎:(从作坊里钻出来,手里还拿着半块没打磨完的银饰,往石桌上一放)可不是嘛!方才打磨那银片,手心的汗蹭在上面,差点留了印子。老周掌事,要不咱们歇半个时辰?再干下去,手艺都要走样了。
老周:(睁开眼,扇了两下蒲扇,目光扫过众人)也是,六月天的日头毒,强撑着也出不了好活。那就歇着吧,正好柳娘子今早说,巷口张记的井水凉,让小石头去提两桶来,解解暑气。
小石头:(从葡萄架下蹦起来,手里还拿着个刚摘的青葡萄,塞嘴里嚼着)好嘞!我这就去,顺便看看张大叔家的花猫在不在,昨儿它还偷了我半块麦饼呢!
(小石头拎着两个木桶跑出去,柳娘子端着一个陶盆从东侧耳房出来,盆里放着几块刚蒸好的米糕,上面撒了层芝麻。)
柳娘子:(把陶盆放在石桌上,笑着说)刚蒸的芝麻米糕,你们先垫垫肚子。不过这米糕是热的,吃多了怕更燥,等小石头提了井水来,咱们泡点凉茶喝。
阿青:(凑过去捏起一块米糕,咬了一口,含糊道)柳娘子的手艺就是好!这米糕软乎乎的,芝麻还香。就是……要是有口凉的就好了,比如上次咱们在西市吃的那“冷淘”,想想都觉得清爽。
陈三郎:(眼睛一亮,拍了下大腿)对啊!我怎么忘了冷淘!上次西市那家“王记面铺”,他家的槐叶冷淘,面是碧绿色的,浇上醋和蒜泥,再撒点黄瓜丝,吃一口,从嗓子眼凉到肚子里,那叫一个舒坦!
老周:(放下蒲扇,点点头)你俩说的是民间常吃的冷淘吧。这冷淘可不是现在才有的,前几年宫里还在盛夏设过“冷淘宴”,用的是槐叶汁和面,煮好后过三遍井水,再配着酱肉吃,不过那是贵族的吃法。咱们民间的冷淘简单,就是把面条煮好,过凉水,拌上调料,实惠又解暑。
柳娘子:(坐在竹椅上,拿起帕子擦了擦手)我娘家在江南,那边的冷淘还有加笋丝和虾仁的,味道更鲜。不过长安城的冷淘,大多是配着芝麻酱或者芥末,再加点腌萝卜丝,也好吃。
(小石头拎着两桶井水回来,桶沿还挂着水珠,他把桶放在石桌旁,喘着气说:“张大叔说,今天的井水比昨天还凉!对了,我刚才在巷口看见王记面铺的伙计,推着车送冷淘呢,好香啊!”)
阿青:(眼睛瞪圆,拉着小石头的胳膊)真的?那咱们要不要去买几碗?反正现在歇着也是歇着,吃碗冷淘正好解解暑。
陈三郎:(连忙附和)我同意!我能吃两碗!刚才干了半天活,早就饿了,吃碗冷淘再干活,肯定有劲儿。
老周:(笑着摇了摇头)你们啊,一听见吃的就精神了。行吧,既然大家都想吃,那就让小石头再跑一趟,去王记面铺买五碗冷淘,要槐叶的,再让伙计多放两勺蒜泥。
小石头:(又蹦起来,接过老周递的铜钱)好嘞!我保证快去快回,不让冷淘变热!
(小石头跑出去,阿青和陈三郎凑在石桌旁,盯着陶盆里的米糕,又开始讨论冷淘的调料。柳娘子则去耳房拿了几个粗瓷碗,准备等冷淘回来分着吃。)
场景二:石桌旁冷淘宴
【时间】未时过半
【地点】工艺门作坊院内石桌旁
【人物】老周、阿青、陈三郎、柳娘子、小石头
(小石头拎着一个木食盒跑回来,食盒上还冒着丝丝凉气。他把食盒放在石桌上,打开盖子,五碗碧绿色的冷淘整齐地摆着,旁边还有一小碟蒜泥、一小罐醋和一小碗芝麻酱。)
小石头:(擦了擦额头的汗,兴奋地说)王记的伙计说,今天的槐叶是刚摘的,面和得特别匀,还送了咱们一小碟腌黄瓜丝!
阿青:(率先拿起一碗冷淘,往里面加了两勺蒜泥,又倒了点醋,搅拌均匀,挑起一筷子塞进嘴里)哇!就是这个味儿!面滑溜溜的,带着槐叶的清香,蒜泥和醋一拌,太爽了!
陈三郎:(也拿起一碗,往里面加了一大勺芝麻酱,又撒上腌黄瓜丝,大口吃了起来)好吃!这芝麻酱够香,黄瓜丝也脆,比上次我吃的还好吃!老周掌事,您快尝尝!
老周:(拿起一碗,只加了少许醋和一点芝麻酱,慢慢吃着,点了点头)嗯,这面煮得刚好,过的井水也凉,没有土腥味,王记的手艺确实不错。民间的吃食,就讲究个实在,不像宫里的那么花哨,却最合胃口。
柳娘子:(给自己的冷淘里加了点醋和腌黄瓜丝,小口吃着,笑着说)我记得小时候,我娘夏天也会做冷淘,用的是普通的白面,过的是井里刚提上来的凉水,拌上自家腌的咸菜,我能吃一大碗。后来到了长安,才知道还有槐叶冷淘,这颜色看着就有食欲。
小石头:(捧着碗,吃得满脸都是酱汁,含糊道)我觉得这冷淘比米糕还好吃!要是每天都能吃就好了!
陈三郎:(吃完一碗,又拿起第二碗,边加调料边说)你小子想的美!这冷淘虽好,也不能天天吃,不然该吃腻了。不过夏天偶尔吃一次,确实能解乏。对了老周掌事,你说这冷淘是怎么传到民间的啊?
老周:(放下筷子,喝了口凉茶,慢悠悠地说)听说最早的时候,冷淘是宫里的吃食,后来有宫里的厨子出宫,把做法传到了民间。刚开始只有富贵人家能吃得起,后来大家觉得做法简单,用普通的面也能做,就慢慢普及了。现在不管是西市的面铺,还是巷口的小摊,夏天都有冷淘卖,老百姓都吃得起。
阿青:(吃完一碗,摸了摸肚子,满足地说)原来还有这来历啊!我还以为是哪个老百姓琢磨出来的呢。不过不管怎么来的,好吃就行!
柳娘子:(收拾着空碗,笑着说)是啊,民间的吃食,就是这样,不管出身贵贱,只要好吃、实惠,就能流传开来。就像这冷淘,宫里的做法精致,民间的做法朴实,各有各的味道,却都受大家喜欢。
(老周看着众人满足的样子,拿起蒲扇又扇了起来,葡萄架下的风似乎也凉快了些。小石头收拾着食盒,阿青则去井边打水,准备一会儿继续干活。)
老周:(站起身,拍了拍衣服)行了,吃也吃了,歇也歇了,该干活了。下午把那批木雕的花纹打磨完,晚上给你们加菜。
陈三郎:(立刻精神起来,扛起工具就往作坊走)好嘞!有老周掌事这句话,我下午肯定能多干一倍活!
(众人笑着走进作坊,院内只剩下石桌上的空碗和葡萄架上的蝉鸣,阳光依旧热烈,却好像因为一碗冷淘,少了几分燥热。)
场景三:作坊灯下论食
【时间】同日黄昏,酉时(下午5-7点)
【地点】工艺门作坊内堂,桌上点着两盏油灯,映得木架上的工具泛着暖光
【人物】老周、阿青、陈三郎、柳娘子、小石头
(作坊内已收拾妥当,木坯归置在架上,银饰半成品用软布裹好。老周坐在主位,手里摩挲着一块刚削好的桃木坯;阿青和小石头挤在一张长凳上,手里还拿着下午没吃完的芝麻米糕;陈三郎靠在木柱上,嘴里叼着根麦秆;柳娘子则在桌边煮着草药茶,水汽袅袅。)
陈三郎:(吐掉麦秆,砸了砸嘴)说真的,下午那碗冷淘到现在还觉得舒坦,刚才打磨银片的时候,满脑子都是槐叶的香味。老周掌事,您说咱们能不能自己做冷淘啊?总去买也不是事儿,要是哪天想吃了,自己动手多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