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科幻次元 > 艺之神 > 第325章 隋朝27

第325章 隋朝27(2 / 2)

陈匠人(看向杨契丹):杨画师,上次听刘管事说,《隋朝正会图》是你们闲时画的?我看画里的殿门雕花,比我雕的还细致,还以为你们专门研究过建筑。

杨契丹(笑着摆手):都是瞎琢磨!上次王阿婆给我们讲正会的场面,张五郎又爱研究细节,画的时候一遍一遍改,才把雕花画对了。说起来,还是得谢谢你,这次有你在,我们少走不少弯路。

赵小娘子(夹了一块鸡蛋羹,放在李三郎碗里):三郎这次也细心多了,调颜料的时候,还特意记了比例,不像上次,把墨磨得太稀,差点耽误事。

李三郎(不好意思地挠挠头):上次是我大意了,这次我特意在纸上记了“颜料:水=1:3”,保证不会错。

【饭后,几人又回到桌旁,杨契丹开始给先农坛涂颜色,张五郎继续画柱子的纹样,陈匠人帮着核对建筑细节,李三郎负责递笔、添水,赵小娘子则坐在一旁,整理调好的颜料,偶尔帮着画几笔宫女的衣褶。整个画师院安静又忙碌,只有笔刷划过宣纸的“沙沙”声】

场景三:宫束班画师院 - 暮 - 内

【夕阳西下,天边染成了淡粉色。先农坛的轮廓已经涂好颜色,朱红的栏杆、明黄的坛顶、深棕的柱子,在夕阳下仿佛真的矗立在眼前。杨契丹正画坛下的百姓,有的百姓手里拿着农具,有的捧着粮食,脸上带着笑意】

杨契丹(放下笔,后退几步看着画):百姓的表情还差点意思,得再画得生动些,比如这个老丈,手里捧着麦子,嘴角要往上扬,眼睛里要有点光,才像丰收时的高兴劲儿。

张五郎(拿起一支小号狼毫笔,蘸了点黑色颜料,在百姓的眼睛处点了点):我来补眼睛,你画表情,这样快些。陈匠人,你看看坛上的祭品,有没有画错?

陈匠人(走到画旁,仔细看了看坛上的祭品):祭品没错,先农坛的祭品是五谷和牛羊,你们画的五谷袋,袋子上的绳结要画成“十字结”,不能画成“蝴蝶结”,宫里的祭品袋都是这样。

李三郎(凑过来,指着画中的一个小孩):杨大哥,我觉得这个小孩可以画得再活泼些,让他手里拿着一朵小花,跑到百姓前面,这样看着更热闹。

赵小娘子(点点头):三郎这个主意好!小孩的衣服用浅蓝色,小花用粉色,颜色鲜亮,还能和百姓的深色衣服区分开,画面更有层次感。

【杨契丹按照几人的建议,修改着画中的细节,夕阳的余晖渐渐淡去,李三郎点上了油灯,灯光照亮了宣纸,也照亮了几人专注的脸庞。王阿婆端着一碗热汤走进来,放在桌上】

王阿婆:天凉了,喝碗热汤暖暖身子。你们这画,比上次的《隋朝正会图》还好看,先农坛看着就庄重,百姓也热闹,往后存进秘阁,后人看了,就知道咱们隋朝的百姓有多安乐。

杨契丹(喝了一口热汤,暖意从喉咙传到肚子里):都是大家的功劳,少了谁都不行。等画完“春日祭农”和“洛水游船”,咱们把三幅画放在一起,就能看见隋朝的大场面了。

第三幕:三景成卷

场景四:宫束班画师院 - 日 - 内

【一个月后,画师院的桌上,并排铺着三幅画——《隋朝正会图》《春日祭农图》《洛水游船图》。《洛水游船图》上,几十艘画舫在洛水上排列,船身雕着缠枝莲纹,船上挂着红色的彩灯,宫女们穿着彩色的舞衣,在船头跳舞,乐师们坐在船尾,手里拿着琵琶、编钟,神态专注。刘管事站在桌旁,仔细看着三幅画,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刘管事(指着《洛水游船图》的画舫):这画舫的雕花,和宫里的一模一样,陈匠人没少费心吧?还有这宫女的舞衣,颜色搭配得正好,不艳俗,又够鲜亮。

陈匠人(拱手):都是杨画师和张画师听得仔细,我只是提了些建议。画舫的栏杆纹样,他们改了三遍,才画得和真的一样。

赵小娘子(笑着说):宫女的舞衣,我用了淡粉、浅绿、浅蓝三种颜色,这样跳舞的时候,裙摆飘起来,看着像花一样,也符合洛水游船的热闹气氛。

李三郎(指着画中的乐师):乐师手里的琵琶,我特意找宫里的乐师问了,琵琶的弦要画四根,琴身要画成梨形,这次没画错!

刘管事(点点头,转身对杨契丹说):陛下听说你们画好了“隋宫三景”,让我把画送进宫去,还说等你们画完后续的《洛阳繁华图》,要亲自召见你们。

杨契丹(连忙拱手):谢陛下恩典!我们就是一群爱画画的憨货,能把隋朝的热闹画下来,传后世,就已经很满足了。

张五郎(看着三幅画,语气平静却带着一丝自豪):这三幅画,不仅是场面,更是咱们隋朝的气象——正会显威严,祭农显民生,游船显安乐,能把这些画下来,值了。

王阿婆(端着一碟蜜饯走进来,分给众人):你们这几个孩子,总算没白忙活!往后别人提起宫束班,不光知道咱们会做工艺,还知道咱们会画大场面!

【刘管事让人小心翼翼地把三幅画卷起来,用锦缎包裹好,准备送进宫去。阳光透过窗户,照在锦缎上,反射出柔和的光。杨契丹、张五郎、李三郎、赵小娘子、陈匠人围在桌旁,看着被包裹好的画,脸上都带着笑容——那是一群“憨货”用匠心与热爱,留住的隋朝风华】

第四幕:未完之约

场景五:宫束班画师院 - 暮 - 内

【傍晚的风从院门外吹进来,带着槐花香。桌上放着一张新的宣纸,杨契丹用炭条在宣纸上轻轻画了一道横线,那是洛阳城的城墙轮廓。张五郎坐在一旁,翻着一本《洛阳城坊记》,李三郎在磨墨,赵小娘子在整理彩色丝线,陈匠人则拿着一块木牌,在上面雕洛阳城的城门纹样】

杨契丹(看着宣纸,笑着说):接下来画《洛阳繁华图》,要把洛阳的大街、店铺、百姓的日常都画下来——东边的绸缎铺,门口挂着五颜六色的绸缎;西边的酒肆,伙计在门口招揽客人;还有街角的糖画摊,小孩围着摊儿转,多热闹。

张五郎(指着《洛阳城坊记》):洛阳城有十二座城门,每个城门的纹样都不一样,北城门是“麒麟纹”,南城门是“朱雀纹”,陈匠人已经在雕纹样小样了,咱们画的时候不会错。

赵小娘子(拿起一匹红色的丝线):绸缎铺的绸缎,要用大红、宝蓝、明黄这些颜色,酒肆的幌子用深棕色,糖画摊的糖画用浅黄、浅粉,这样看着有烟火气。

李三郎(磨好墨,拿起一支狼毫笔,在宣纸上画了一个小小的糖画摊):杨大哥,你看这个糖画摊,我画了个小兔子形状的糖画,是不是很可爱?

陈匠人(放下木牌,凑过来看):城门的位置要画准,北城门在城墙的中间,南城门在东边一点,别画偏了,不然洛阳城的格局就错了。

王阿婆(端着一碗绿豆汤走进来,放在桌上):天热,喝碗绿豆汤解暑。你们画《洛阳繁华图》,可得慢慢来,别着急,把洛阳的热闹都画进去,让后人看看,咱们隋朝的洛阳有多繁华。

【几人拿起绿豆汤,一边喝,一边围着宣纸讨论。夕阳的最后一缕光落在宣纸上,照亮了那道刚刚画好的城墙轮廓,也照亮了几人眼中的期待。他们知道,这卷《洛阳繁华图》,会像之前的“隋宫三景”一样,用画笔留住隋朝的烟火气,成为流传后世的珍贵画卷——而这,正是一群宫束班“憨货”,最朴素也最珍贵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