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科幻次元 > 艺之神 > 第325章 隋朝27

第325章 隋朝27(1 / 2)

《画里隋风·续》剧本

人物表(新增+沿用)

- 杨契丹:宫束班工艺门画师,三十余岁,技艺精湛,性格爽朗,因《隋朝正会图》获赏后仍保持“画痴憨货”本色

- 李三郎:宫束班工艺门学徒,二十岁出头,手脚麻利,爱凑热闹,经上次作画后愈发细心,仍带几分跳脱

- 王阿婆:宫束班杂役,五十余岁,热心肠,常为众人准备饮食,对杨契丹等人的画作格外上心

- 张五郎:宫束班工艺门画师,与杨契丹同龄,性子沉稳,擅长细节勾勒,获赏后更专注于“补全隋风”

- 赵小娘子:宫束班工艺门绣娘,十八九岁,心灵手巧,对色彩搭配极具敏感度,主动提出参与后续创作

- 刘管事:宫束班总管事,四十余岁,面容严肃,实则爱惜人才,因《隋朝正会图》对杨契丹等人刮目相看

- 陈匠人:宫束班木雕匠人,三十岁左右,沉默寡言,擅长雕刻建筑纹样,被刘管事派来协助画师团队

第一幕:赏后余波

场景一:宫束班画师院 - 日 - 内

【清晨的阳光比往日更显明媚,画师院的木桌上,除了惯常的画纸、砚台,还多了两匹明黄色与宝蓝色的绸缎,以及一小锭银子——正是隋炀帝赏赐的物件。杨契丹正拿着绸缎在阳光下端详,手指轻轻摩挲着布料上的暗纹,嘴角藏不住笑意】

李三郎(抱着一摞新裁好的宣纸跑进来,脚步比往常轻了些,生怕撞坏桌上的赏赐):杨大哥!张五郎!你们看,刘管事让人送的新宣纸,说是宫里库房里存的好纸,专门给咱们画后续的图用的!

【张五郎从里间走出,手里拿着一本泛黄的册子,册子上写着“隋宫仪注”四字,他将册子放在桌上,指尖点着其中一页】

张五郎:昨日翻了这本《隋宫仪注》,发现正会之后,还有“春日祭农”“洛水游船”两场大典,若是能画下来,正好与《隋朝正会图》凑成“隋宫三景”,也算完整。

杨契丹(放下绸缎,凑到册子旁,眼睛一亮):“春日祭农”在城外的先农坛,陛下要亲自扶犁耕地,百官跟在身后,百姓在坛下围观,那场面肯定热闹;“洛水游船”更不用说,几十艘画舫连在一起,船上挂着彩灯,乐师奏着曲,宫女们还会在船上跳舞,颜色肯定鲜亮。

赵小娘子(提着绣篮走进来,篮里放着几匹彩色丝线,她将丝线摊在桌上,红、绿、蓝、紫的丝线在阳光下格外夺目):我就知道你们要接着画!特意挑了些鲜亮的丝线,你们画舫上的彩灯、宫女的舞衣,要是需要配色参考,就看这些丝线,保准没错。

王阿婆(端着铜壶和几碟蜜饯走进来,将蜜饯放在桌上):刚听刘管事说,要给你们派个帮手,是木雕的陈匠人,他最懂建筑纹样,你们画先农坛的柱子、画舫的雕花,都能找他请教。

【话音刚落,刘管事便领着一个身穿灰布短袍的汉子走进院来,汉子手里提着一个木盒,盒里装着几样木雕工具和一小块雕好的龙纹木牌】

刘管事(指着汉子对杨契丹等人说):这是陈匠人,宫里的殿门雕花、画舫的栏杆纹样,多是他亲手雕的。陛下看了《隋朝正会图》,说要让你们把隋宫的热闹都画下来,往后这些画要存进秘阁,你们可得用心。

陈匠人(微微拱手,声音低沉):杨画师、张画师,若是画建筑纹样,尽管找我,我能把柱子上的云纹、栏杆上的缠枝莲,都跟你们说清楚。

杨契丹(连忙拱手回礼,笑着说):有陈匠人帮忙,咱们这“隋宫三景”就更有底气了!之前画大兴殿的柱子,总怕纹样画错,这回有您在,再也不用犯愁了。

刘管事(点点头,又叮嘱道):你们放心画,宫里的颜料、纸张,缺什么就跟我说,我去给你们协调。只是有一条,别像上次那样“闲时瞎画”,得有个章程,月底我要来看你们的初稿。

李三郎(立刻站直身子,大声说):刘管事放心!我们肯定有章程,我负责磨墨、递纸,保证不耽误事!

【刘管事被李三郎的认真模样逗笑,摆摆手转身离开。陈匠人打开木盒,拿出那块龙纹木牌,递给杨契丹和张五郎】

陈匠人:这是先农坛柱子上的龙纹小样,你们看,龙爪的角度、鳞片的排列,都有讲究,不能随意画。

第二幕:画中匠心

场景二:宫束班画师院 - 午 - 内

【正午的阳光透过槐树叶子,在画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桌上已经铺开一张新宣纸,杨契丹正用炭条勾勒先农坛的轮廓,张五郎蹲在一旁,对照着陈匠人给的木牌,在宣纸上画柱子的云纹。陈匠人站在桌旁,手里拿着一根细木枝,时不时指着宣纸提点几句】

陈匠人(指着宣纸上的柱子):先农坛的柱子是八角形,每一面的云纹都不一样,正面是“流云纹”,侧面是“缠枝云纹”,你们画的时候,要把棱角的地方画得锋利些,才显得庄重。

张五郎(点点头,用炭条修改云纹的弧度):之前总把柱子画成圆形,难怪看着少了点气势,现在改了八角形,果然不一样了。

李三郎(端着一个陶盆走进来,盆里装着清水,还有几块磨好的颜料块):杨大哥,张五郎,陈匠人,赵小娘子说颜料要用水调开,我按她教的比例调了朱红和明黄,你们看看颜色对不对。

【赵小娘子随后走进来,手里拿着一匹绿色的丝线,凑到陶盆旁,蘸了一点朱红色颜料,在白纸上抹了抹】

赵小娘子:朱红再加点水,颜色太浓了,先农坛的栏杆用淡朱红就行,太浓会抢了陛下龙袍的颜色。明黄正好,画坛顶的瓦片用这个颜色,够鲜亮。

杨契丹(放下炭条,拿起一支大号狼毫笔,蘸了点调好的明黄颜料,在宣纸上画坛顶的瓦片):还是小娘子懂颜色,上次画大兴殿的瓦片,就是你让加了点白,才显得透亮,这次听你的,准没错。

王阿婆(提着食盒走进来,打开食盒,里面是几碗麦饭和一盘炒青菜,还有一碗鸡蛋羹):晌午了,先吃饭!陈匠人第一次来咱们院,得多吃点,鸡蛋羹是特意给你们做的,补补眼睛,画画费眼。

【几人围坐在桌旁吃饭,陈匠人拿起筷子,夹了一口青菜,慢慢咀嚼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