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1章 背叛(1 / 2)

然而,索科拉特群岛的规划只是开胃小菜。

真正的大餐,是那七个主动投怀送抱的州!

带来的直接“红利”是——人口暴增700余万!

南洋总督府治下总人口,如同吹气球般瞬间膨胀至惊人的2500万以上!

这庞大的人口基数,既意味着充沛的劳动力、广阔的内需市场和兵源潜力,也意味着天文数字般的粮食消耗、住房需求、就业压力以及……

治理难度的指数级飙升!

九月下旬,党建国不得不,将香港和青衣岛的事务暂时托付给,孕肚已微微显形的苏珊,与陈秀梅紧急飞赴坡县。

迎接他们的,是七份烫手的山芋,是七张迥异于南洋现有治理模式、充满历史积弊的复杂画卷。

这新归附的七州,情况远比预想的复杂:

族群宗教马赛克:

既有马来穆教综,又有华人、印度人(泰米尔人为主)、原住民(如奥朗阿斯利Asli)等少数族裔比例不低,且聚居区域相对固化,历史上因资源分配、宗教习俗、文化差异积累的矛盾不少。

根深蒂固的封建土地制:

大片肥沃的土地和种植园(橡胶、油棕),掌握在贵族(Raja, dato)及少数世袭大地主手中。

普通农民多为佃农或无地劳工。

盘根错节的私有产权:

与南洋总督府早期在沙巴、砂拉越、文莱等地推行的“土地国有、定向开发、移民安置”模式不同,这里城镇的房产、商铺,乡村的农田、果园,私有化程度极高,产权关系复杂,历史遗留问题众多。

地方势力尾大不掉:

各州虽名义上归附,但各种传统权威和影响力仍在。地方贵族、宗教领袖、华人商会、印度社群领袖等,构成了错综复杂的权力网络,对总督府的政令,存在天然的抵触或观望。

党建国和陈秀梅面临的,是一场规模巨大的社会工程改造手术。

不敢说是空前……内地已经有先例了

强硬推行南洋模式?

必然引发剧烈的社会动荡,甚至武装反抗,正中英国和马来联邦(仅剩西部六州)下怀。

全盘接收旧制?那所谓的“加入”就毫无意义,南洋总督府将变成一个臃肿而分裂的怪物。

两人在和平市总督府会议室内,对着铺满整面墙的巨幅地图,和堆积如山的情报资料,连续熬了几个通宵。

最终,一套融合了铁腕、怀柔与渐进改革的“整合手术方案”出炉:

承认与赎买(针对核心区域):

对于战略位置关键(如港口城市马六甲)、经济价值巨大(核心橡胶园、锡矿区)或族群矛盾尖锐的区域,总督府以“公平市价”(实际由总督府主导评估)进行土地和重要资产的赎买。

资金来源?熊猫集团庞大的现金流,和即将在内部发行的“熊猫建设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