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否决(2 / 2)

以“象征性”的价格或“友好援助”的名义,

源源不断地运往和平市和其他几个海港城市。

党建国对此照单全收,他的指示简单粗暴:

“只要还能拆出有用的零件,

或者能当教学模型,统统拉回来!

我们现在是捡破烂起家,不丢人!”

煤钢联合体的规划如火如荼,但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面前:

南洋总督府控制区内的铁矿储量,贫乏且品位低,

根本无法支撑一个哪怕年产万吨的钢铁厂!

党建国的目光投向了广袤的澳大利亚。

“苏珊,联系澳大利亚的矿业公司,

主要是哈默斯利(harsley)和bhp,谈判长期铁矿石供应合同。

价格可以谈,运输是关键,要锁定吨位和相对稳定的运费。

我们不急,电厂和钢厂的基础建设还需要时间,

但谈判必须先启动!”

既然伦敦的老爷们想要占便宜,

那就狠狠的出力吧!

与此同时,香港的熊猫(香港)国际有限公司也进入了爆发式增长期。

以轻工业和加工贸易为主的工业区,如同磁石般吸引着人流。

南天门到工业区那座横跨海湾的大桥,

每天清晨和傍晚都上演着蔚为壮观的景象:

成千上万的工人,穿着蓝色或灰色的工装,

如同汹涌的潮水,乌泱泱地涌过桥面,

奔向各自的岗位或返回拥挤的宿舍区。

所有运送原材料、半成品和粮食的卡车,

都被严格规定只能在非上下班高峰时段通行,

否则寸步难行。

工业区内,简易但高效的钢结构厂房如同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收音机、电风扇、简易五金工具等组装线已经投产,

车间里机器轰鸣,流水线快速运转。

新规划的服装厂区初具规模,

第一批缝纫机已经到位,正培训着大批从内地和本地招募的女工。

空气中弥漫着机油、焊锡和新布料混合的独特气味。

”陈秀梅看着最新的报表,眉头紧锁的说到:

“照这个速度,香港工业区的工人数量,

年底前突破五万毫无悬念,

未来两年内超过十二万是大概率事件。

住宿……

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难题!

现有的寮屋区和简易宿舍严重超负荷,卫生、安全、消防隐患巨大!”

建设更多工人新村,也成为香港公司最紧迫的任务之一。

虽然发电厂的核心设备还在海上飘着,

但一条来自意大利菲亚特(Fiat)的、相对完整的轻型卡车组装生产线,

却已率先抵达和平市港,正在新建的、拥有高大型车梁的钢结构厂房内紧张安装。

意大利工程师带着图纸和满腹牢骚(抱怨湿热天气和“落后”的条件),

指挥着本地招募的工人和从香港调来的技术骨干。

看着那些巨大的冲压机床、

焊接机器人(虽然是较早期的型号)和装配线缓缓就位,

党建国仿佛看到了未来“南洋制造”的汽车驶下生产线的场景。

更令人振奋(也带来巨大安置压力)的是,

从四九城出发,经铁路通道南下的第一批1500名技术工人、工程师及其家属,

已经乘坐改装过的运输船,穿越南海的惊涛骇浪,即将抵达和平市和兰芳市。

他们是熊猫工业体系最急需的骨干力量,

承载着技术扩散和人才培养的重任。

如何妥善安置他们的生活(住房、子女教育、医疗)、尽快投入生产、

并保证他们的忠诚和安全,是陈秀梅团队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整个熊猫体系的管理层,都被这股建设狂潮裹挟着,忙得脚不沾地,团团乱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