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金融部(掌管着熊猫集团旗下庞大的银行网络和资金流)独立于上述体系,直接向党建国个人负责,确保集团对资产的绝对控制。
由各部部长及部分核心董事会成员,共同构成董事长办公室,作为最高决策和执行机构。
办公室下设若干专业委员会,
其中保安委员会,成为实际上的保安队最高指挥机构。
这套架构,脱胎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融合了特别状态内阁制,夹杂部分东方传统特色的组织原则,
虽然管理着近三千万人(几乎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
但由于从一开始就是按照“大架构、细管理”的思路打造的,基础还是相当扎实,
因此转换过程相对平稳,只是将已有的运作模式调整即可。
1965年8月23日,一道命令从董事长办公室发出,传遍南洋每一个角落。
熊猫集团宣布,将举行第一次全体保安队大比武。
比武时间设定为9月1日至10月31日,为期整整两个月。
命令详细规定了比武的科目:
单兵战术、班组协同、实弹射击(限额)、武装越野、工事构筑、防空隐蔽、战场救护甚至政治知识竞赛。
设立了大量奖项和荣誉,对优胜单位和个人给予重奖(金钱、物资、荣誉勋章、甚至优先提拔机会)。
明面上,这是一次检验保安训练成果、提升军事技能的盛大活动。
但实际上,这是战前最后,也是最大规模的动员和演练。
借着“大比武”的机会,囤积在仓库中的武器弹药,开始按计划大规模地配发到基层保安组织手中。
虽然仍不足以让数以千万计的保安,全部装备实弹,但重点地区和骨干保安的队伍装备率大幅提升。
地方保安队伍开始逐步接管地方防务、重要交通枢纽、工厂和港口的警卫任务,
使得常备保安队能够逐步集中,从日常守备任务中解脱出来,进行更高强度的野战演练和战略机动。
与此同时,保安部的常备保安队——
陆上分队(陆军)、海上分队(海军)、空中分队(空军)——
也以“参加比武”、“协同演练”为名,进行了大规模、跨区域
1965年8月下旬,和平市,南洋总督府。
一间私人会议室内,党建国与苏珊、陈秀梅,正在进行一场轻松的布置。
桌面上摊开着一些文件,但三人的注意力显然都不在那上面。
党建国他轻轻敲了敲桌面,将话题引向核心:
“苏珊,记者团队那边,一切都安排妥帖了吗?
这是我们的眼睛,必须万无一失。”
苏珊放下茶杯,坐直了身体,说道:
“放心,达令。
按照你的要求,我们精心组建了一支150人的国际记者与观察员队伍。
成分经过仔细搭配:
其中20人是白人面孔,主要来自英国、澳大利亚甚至还有两名持不同政见的美国记者。
他们的身份、背景都经过多重验证,确保‘可信度’。
其余130人,主要是南洋本土的华人记者,以及少数几位与我们合作密切的印度裔、马来裔媒体人,
他们负责核心的记录和内部情报传递工作。”
所有人员,均配备了集团科技研发部最新一代的便携式采集设备。
虽然画质无法与专业设备相比,但隐蔽性极高,足以在混乱环境中捕捉关键画面。
胶卷和录像带也经过特殊处理,更耐南洋湿热的气候。
他们目前均已以各种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