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下班后,我判若两人 > 第40章 钢丝上的共舞者

第40章 钢丝上的共舞者(1 / 2)

“声觉未来”项目如同一张精心编织的网,将林晓的白日与黑夜前所未有地拉近。项目核心是探索电子音乐、感官科技与品牌体验的融合,这要求负责人不仅需要商业洞察力,更需要对电子音乐产业、前沿音频技术以及现场体验营造有深入的理解。

林晓坐在新的项目办公室里,面前堆满了行业报告、技术白皮书和各类音乐节案例。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她专注的侧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这一次,她不再需要完全隐藏。程煜那句“独特的视角”像一道特赦令,允许她有限度地释放属于Siren的积累与敏感。

她沉浸在资料中,大脑高速运转。分析市场数据时,她会不自觉地带入乐迷的心理;评估技术方案时,她对音频质量和沉浸感的苛求,远超普通商业项目负责人;构思体验流程时,她脑海中浮现的是自己在舞台上掌控观众情绪的每一个细节。

她谨慎地控制着释放的尺度。提出的观点新颖但不突兀,引用的案例专业但不冷僻,确保一切都能被解释为“出色的学习能力和市场敏锐度”。她像在走一根更细、更高的钢丝,一侧是暴露真实身份的深渊,另一侧是辜负期望、错失机遇的悬崖。

程煜是那个在钢丝另一端,握着平衡杆的人。

他没有频繁介入项目细节,却在她每次提交阶段报告后,给出极其精准的点评。他能一眼看出她方案中那些闪烁着Siren灵光的创意点,也能犀利地指出其中可能存在的商业风险或技术实现难点。他的反馈,不再是试探,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引导与打磨。

他会说:“这个利用次声波触发集体情绪共鸣的设想很大胆,但需要考虑安全阈值和伦理边界。”

他也会说:“你对主流电子音乐节同质化弊病的批判很到位,但破局点需要更清晰的商业落地路径。”

他仿佛一个最苛刻也最懂行的导师,逼着她将那些源于直觉和天赋的闪光点,锤炼成经得起商业推敲的坚实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林晓感觉自己属于“林晓”的理性逻辑,与属于Siren的感性创造,正被一种强大的外力,艰难地、却又不可逆转地融合着。

她不再仅仅是伪装,而是在学习如何将两个世界的自己,整合成一个更强大的存在。

然而,平静的水面下,暗流从未停止涌动。

赵经理虽然不敢再明目张胆地散布流言,但嫉恨的毒芽早已深种。他利用自己在公司多年积累的人脉,开始在一些非正式的场合,隐晦地对“声觉未来”项目的可行性,以及林晓的资历表示“合理的担忧”。

“年轻人有想法是好事,但这么前沿的项目,交给一个没什么背景的新人,风险是不是太大了点?”

“听说她之前就是个行政,这跨界跨得有点猛啊,背后不知道下了多少功夫……”

这些声音,如同滑腻的触手,悄无声息地渗入某些高管的耳中。虽然无法动摇程煜的决定,却足以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制造一些无形的阻力——比如,在跨部门协调时遇到更繁琐的流程,在申请资源时面临更严格的审核。

林晓清晰地感受到了这层阻力。她没有向程煜诉苦,而是选择用更扎实的工作来回击。她将每一次刁难都视为对自己能力的考验,用更详尽的数据、更严谨的逻辑、更耐心的沟通,一步步拆解那些无形的壁垒。

她的坚韧与专业,反而让一些原本持观望甚至怀疑态度的高管,开始对她刮目相看。

这天,项目组需要与一家在音频算法领域极具权威的海外研究机构进行初步接触。对方负责人是位以挑剔和严谨着称的资深教授,邮件往来十分公文化,透着距离感。

视频会议前,项目组有些紧张,担心沟通不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