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一剑照汗青 > 第3章 剑指潭州 15.

第3章 剑指潭州 15.(2 / 2)

吴燕殊给每个情报员发了个特制的香囊,里面的草药遇水会变色,危急时能当信号。有个放牛的娃子,用柳枝在地上画圈,就表示元军来了骑兵;溪边洗衣的媳妇,把木盆倒扣,就说明有密探;连树上的鸟,都被训练得见了穿官服的就乱叫。李白砚笑着说:“现在的益阳,连石头都长着眼睛。”

(四)工坊初创,民生为本

秋收后的益阳,田埂上堆满了豆秸。刘云蹲在作坊里,看着阿黎指挥女兵煮鱼,锅里的硝石与蜂蜜咕嘟冒泡,散发出刺鼻的味。“这山梨酸钾要是成了,鱼能存三个月。”他用树枝搅动溶液,突然咳嗽起来——硝石的烟呛得人眼睛发酸。阿黎赶紧递来湿布:“昨天试验的罐头胀袋了,怕是温度不够。”

隔壁的酱油坊更热闹。黄丽带着女兵捣黄豆,汗水顺着额角流进眼里,辣得她直眨眼。“发酵要四十九天,每天得翻三次。”她指着缸里的霉层,“这绿毛长匀了,才算好。”有个女兵嫌臭,偷偷把缸盖掀开,被黄丽瞪了一眼:“当年岳将军打仗,嚼着树皮都能冲锋,这点味算什么?”

罐头盒子的事却遇了麻烦。虔州军器监送来的铁皮太脆,压成盒子就裂。刘云看着报废的铁皮,突然想起穿越前学的冲压工艺,连夜画了张水车带动冲压机的图纸。“让李铁用铁水浇铸圆形盒,边角磨圆,既能装鱼,又能当饭碗。”他对送信的亲兵道,“告诉工匠们,做出一个合用的,赏两斤酱油。”

百姓们起初不明白,为啥将军不好好打仗,非要捣鼓这些“琐事”。直到有天,一个老农捧着罐鱼罐头哭了——他儿子在水军,收到罐头时,里面的鱼还带着鲜气。“以前元军来了,抢了粮就走。”老农抹着泪,“将军不仅给我们田,还让远在天边的娃能吃上家乡味,这样的队伍,我们信得过!”

(五)军纪初定,民心归向

议事时,偏将周大胆忍不住发问:“统领,咱们再努努力,就能拿下永州,为啥非要停下来搞这些?”帐内的将领纷纷点头,有个刚投降的元军千夫长更是撇嘴:“打仗就是抢地盘,哪有功夫管百姓死活?”

刘云没说话,带他们去了城外的村子。只见士兵们正帮着百姓修屋顶,女兵们教妇女做针线,连最调皮的兵娃子,都在帮老农喂牛。“你们看,”刘云指着田里的新苗,“这些豆子,明年能做成酱油;捕的鱼,能做成罐头;百姓有了吃的,才会把儿子送到咱们队伍里。”他顿了顿,声音沉下来,“要是咱们走了,元军再回来,他们只会更苦。到那时,谁还信大宋能回来?”

将领们沉默时,一个士兵跑进来:“统领,周大胆的兵抢了百姓的鸡!”周大胆脸涨得通红:“我……我让他去买,没让他抢!”刘云拔出断水剑,剑刃贴着周大胆的脖子:“军纪是军魂,今天他抢鸡,明天就敢抢女人,后天就敢投敌!”他对亲兵道,“让周大胆把自己的口粮分给百姓,再去校场罚跪三个时辰,什么时候想明白了,什么时候起来。”

当晚,刘云参照岳飞的军规,拟定了新的军纪:不拿百姓一针一线,不踏毁农田,不欺辱妇女,缴获的财物半数分给士兵,半数留给百姓。试执行时,有个小队在行军时踩坏了菜苗,硬是凑了二十文钱赔给老农。消息传开,百姓们送来的慰问品堆成了山,有个瞎子摸黑送来一篮鸡蛋,说:“我看不见,但我知道,你们是好人。”

(六)厉兵秣马,再指前路

初冬的洞庭湖,水面结了层薄冰。水军的训练却更勤了,士兵们赤着胳膊在水里划桨,喊号声震得冰面嗡嗡响。刘云站在岸边,看着郭龙演示新造的“蛟龙舰”,船头的火炮对准冰面,一炮下去,裂开的冰块像碎玉般散开。“有了这船,开春就能直取永州。”郭龙抹着脸上的霜,眼里闪着光。

作坊里,第一批合格的鱼罐头和酱油刚出炉。阿黎捧着罐头,手指被铁皮划破,却笑得合不拢嘴:“能存三个月,咸淡正好!”黄丽的酱油坛上贴了红纸,写着“大宋滋味”,有个老兵打开坛子闻了闻,突然哭了——这味道,像极了他老家母亲做的酱油。

刘云望着益阳城头的炊烟,突然想起刚穿越时的茫然。那时他只想活下去,可现在,看着百姓们脸上的笑,看着士兵们磨得发亮的枪,他突然明白:收复失地,不光是夺回城池,更是要夺回百姓的日子。吴燕殊递来件新缝的棉袍,针脚有些歪,却是用缴获的元军布料做的:“明天去永州,该穿暖和点。”

夜色渐深,校场的篝火还在跳动。士兵们围着火焰,用新分到的铁罐头煮着豆子,酱油的香气飘出老远。刘云坐在人群里,听着他们唱岳飞的《满江红》,突然觉得,这歌声里藏着的,才是最锋利的剑——能劈开黑暗,能照亮前路,能让大宋的旗帜,永远飘扬在这片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