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大周皇商 > 第494章 帝国双相:律典强军济国昌,拓边静待丰年至。

第494章 帝国双相:律典强军济国昌,拓边静待丰年至。(1 / 2)

一、律典凝墨

参政司议事堂的炭火总烧得旺,却驱不散赵普案头的墨香。开武十二年冬,他将《燕律》初稿摊在檀木案上,镇纸压着的,是三年前柴氏子弟逃监案的卷宗 —— 那案子让他在 “仁政” 与 “律法” 间磨了整整半月,最终还是按新枢铁律判了流放。

“均税法这一条,得补‘灾年缓征’的注。” 赵普摘下老花镜,用布巾擦了擦镜片上的墨雾。他指尖点在 “每亩上田征三斗” 的条款旁,笔尖悬着迟迟未落 —— 去年河南大旱,农户交不出税,还是度支院拨了义仓粮才渡了关。

“补什么?” 陈恪掀帘进来,玄甲上还沾着军工坊的硝石味。他将一把新铸的 “车载轰天雷” 图纸拍在案上,铁皮图纸筒滚过《燕律》,压皱了 “科举法” 的边角,“律法要是能随便改,去年契丹人犯境时,是不是也能‘缓守’?”

赵普没抬头,只是把河南灾情册推过去。泛黄纸页上,“逃荒者三千户” 的朱批刺得人眼疼:“你当我想改?文吏催税催得农户卖儿,这律条再硬,也得绕着民心走。” 他忽然想起编《宋会要》时,赵匡胤为了收权,连 “灾年免税” 都能删,如今自己却在为三斗粮纠结,倒觉可笑。

陈恪的手指在灾情册上顿了顿,甲胄碰撞声轻了些:“那加‘度支院核查后可缓’,别让地方官钻了空子。” 他抽过《燕律》,在空白处画了个小弩箭 —— 那是军法里 “核查无误” 的标记,“当年先父编《总纲》,不也说‘法要硬,执行要活’?”

赵普笑了,提笔蘸墨时,墨汁滴在 “吏治考核法” 上,晕开一小团黑:“算你懂行。” 窗外的雪落在窗棂上,簌簌响,倒像是为这新添的注脚,敲着拍子。

二、铁旅列阵

军工坊的炉火能把铁烧化,陈恪却觉得浑身发冷。车载轰天雷的第三次试爆刚结束,碎片嵌在土墙里,像极了当年北汉兵卒射来的箭。他蹲在地上,捡起一块还发烫的铁皮,指腹蹭过上面的纹路 —— 这是按政学算科的图纸轧的,能让轰天雷在马车上稳如磐石。

“将军,扩编的兵卒已到燕云。” 军勋司的参军跑进来,靴底沾着的雪在地上融成水痕,“就是河北那边缺弩箭,军器监说要等《燕律》定稿,才敢拨铁料。”

陈恪把铁皮往案上一摔,火星溅起来:“让他们先拨!律条还能卡着军务?” 他扯过《四方布防图》,红笔在燕云、辽东、西北、岭南画了四个圈,每个圈旁都标着 “十万”,“这四十万神机军,不是摆着看的!燕云、辽东要防契丹,西北要镇党项,少一把弩箭,就得多埋一具尸体!”

参军没敢再劝,转身要走,却被陈恪叫住:“告诉军器监的王老铁,就说我陈恪说的 —— 车载轰天雷的轮子,用政学木科新制的桦木,比铁轮轻三成,还耐冻。” 他想起今早赵普递来的《工坊材料疏》,老东西嘴上嫌军费多,倒没忘了给军工坊递好东西。

三日后,燕云的军营里,车载轰天雷第一次列阵。马车碾过积雪,桦木轮子发出 “咯吱” 声,轰天雷的引线在风中飘着,像一面面小旗。陈恪立马高坡,看士兵们熟练地装弹、瞄准,忽然觉得,这四十万兵,这新造的家伙,比当年父亲留下的甲字营,还要让人安心。

三、拓边之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