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恪握着那枚铜箭镞,指尖传来冰凉的触感。他想起去年去苏州探望父亲时,陈琅对他说的话:“熙诲虽行霸道,却存王道之心。你若能助他安定天下,比守着一身傲骨更有意义。” 他又想起工部同僚说的 —— 汴梁士族囤积粮草,流民饿死在黄河边,而燕朝的转运署,却在给流民施粥。
“臣担心的,不是辛苦。” 陈恪抬起头,目光坦诚地看着柴熙诲,“臣担心的是,后勤若出纰漏,二十万将士会枉死,无数百姓会流离失所。”
“朕信你不会让这种事发生。” 柴熙诲上前一步,拍了拍他的肩膀,“朕任命你为‘大元帅府督军兼朝市司总管’,总领伐宋之战的粮草、军械、漕运事宜。你可调动工部、户部、军器局所有资源,若有官员敢推诿,你可先斩后奏。”
陈恪看着柴熙诲眼中的信任,又想起少年时的约定,心中的芥蒂渐渐消散。他知道,此刻不是纠结过往的时候 —— 天下分裂,百姓受苦,他若能担起后勤之责,便能让伐宋之战少些伤亡,让天下一统早一日到来。
他猛地跪下身,双手接过柴熙诲递来的兵符与后勤印信,声音坚定:“臣陈恪,谢陛下信任!必不负陛下,不负天下百姓,确保伐宋后勤无虞!”
柴熙诲连忙扶起他,眼中露出欣慰的笑容。这是政变后,两人第一次像少年时那样坦诚相对 —— 没有君臣的隔阂,只有兄弟的信任。“好!有你这句话,朕便放心了。” 他拉着陈恪走到后勤图前,“来,咱们一起看看,这转运署该怎么设,才能最快送到前线……”
暖阁内的炭火烧得更旺,映着两人俯身看图的身影。铜箭镞被放在案上,与兵符、印信并排,像是在见证这段跨越权力隔阂的兄弟情谊,也见证着天下一统的序幕,正缓缓拉开。
四、朝野回响:任贤令安人心
陈恪被任命为大元帅府督军兼朝市司总管的消息,很快传遍燕京。
政事堂内,窦仪看着后勤印信的交接文书,抚须赞叹:“陛下此举高明!陈恪懂工程、知民生,又与陛下有兄弟之谊,既解了后勤之忧,又显了陛下任人唯贤之心,朝中再无人敢质疑后勤调度。”
军器局内,魏铁山拿着陈恪签发的 “火器量产计划表”,对工匠们笑道:“陈督军是咱们工部出身,知道咱们的难处,这计划表既赶得上伐宋进度,又不逼咱们超负荷赶工 —— 跟着这样的督军,咱们干活也有劲儿!”
苏州明堂内,陈琅接到内侍送来的消息,看着 “陈恪任大元帅府督军兼朝市司总管” 的字样,嘴角露出久违的笑容。他提笔在纸上写下 “恪儿当知,后勤乃天下安危所系,非为一人之私,而为万民之福”,命人快马送回燕京 —— 他知道,儿子终于放下了过往的芥蒂,走上了真正能安民济世的道路。
而汴梁城内,赵普看着密探传回的消息,脸色愈发凝重。“柴熙诲连后勤都交给最信任的义弟,可见伐宋之心已决,准备得何等充分。” 他对着赵光义的内侍叹道,“咱们这边,士族还在囤积粮草,流民还在饿肚子,这仗,怎么打?”
燕京紫宸殿的暖阁内,陈恪正与柴熙诲敲定最后一份后勤方案。窗外的雪花飘了起来,落在窗棂上,却丝毫影响不到阁内的暖意。“明年开春,臣会在黄河西岸设十二处转运署,每处配五百名民夫、两百辆马车,确保粮草三日一运。” 陈恪指着图纸,语气笃定。
柴熙诲点头,目光望向南方:“好。待你把后勤理顺,朕便率神机军过黄河,一举灭宋,一统天下。到那时,咱们再去寿州,看看当年一起保护过的百姓,如今过得好不好。”
陈恪心中一暖,重重点头。他知道,这不仅是柴熙诲的承诺,也是他们少年时的约定 —— 终有一日,要让天下太平,让百姓安稳。而此刻,他正握着实现这个约定的钥匙,一步一步,走向天下一统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