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州访父:暖阁雪夜解心结
开武三年腊月,苏州明堂覆着薄雪。陈琅临窗校勘《漕运考》,案头摊着泛黄的寿州旧图 —— 当年与柴荣南征时所绘,边角孩童涂鸦依稀可辨。老仆入内通禀:“先生,公子回府了。”
陈恪风尘仆仆,官袍染雪,踏入暖阁便长跪于地:“父亲。” 他未提中枢任命,只呈上后勤预案,声音带着挣扎:“伐宋在即,陛下委臣掌后勤,可每当想起宫门前战死的文卫,想起您被软禁的岁月……”
陈琅搁下笔,摩挲着案上铜炉添入沉香。这铜炉是陈恪七岁时以工程废料铸成,造型拙朴却被他珍藏多年。“恪儿,你看这裂痕,” 他指着炉身,“当年你为加固炉膛,特意嵌了层铁筋,虽失美观,却能经久耐用。为政之道亦是如此,空谈道义若护不得百姓周全,不过是空中楼阁;看似权变之举若能安邦定国,方为治国根本。”
他将旧图推至陈恪面前,指尖点在 “寿州粮窖” 处:“还记得吗?那年寿州被围,百姓易子而食,你攥着半块麦饼说‘若天下一统该多好’。如今柴熙诲虽以非常手段登位,但燕云百姓得免契丹掳掠,江南赋税尽免 —— 你操持后勤,不是为皇权稳固,是为当年寿州饥民,为黄河两岸嗷嗷待哺的流民。”
陈恪凝视图上稚拙笔迹,幼时誓言涌上心头,眼眶微热:“可他软禁父亲,篡夺顺王之位……”
“软禁是制衡之术,夺位乃时局所迫。” 陈琅打断他,取出一卷《黄河流民册》,字迹工整记录着流民姓名籍贯,“燕朝推行均税法后,河南流民三成已安居;反观汴梁,士族囤粮,每日饿殍枕藉于黄河之畔。你说,是虚名正统重要,还是天下苍生的活路重要?”
雪愈下愈急,陈恪捧着流民册,指尖抚过密密麻麻的姓名,心结渐解。他猛然起身,郑重行礼:“父亲教诲,孩儿铭记于心。” 陈琅欣慰一笑,递上南征漕运图:“此图或对你调度粮草有益。记住,后勤不是冰冷的账目,是将士的铠甲、百姓的炊烟。”
次日拂晓,陈恪拜别父亲,策马北上。陈琅立于廊下,目送儿子远去,喃喃自语:“恪儿,你终将走出比为父更广阔的天地。” 庭院红梅落雪,血色与素白交织,恰似往昔战火与今日希望的映照。
二、燕京调粮:朝市司内定仓廪
开武四年正月,燕京朝市司议事厅内烛火通明。陈恪端坐主位,《天下粮仓清册》摊开于案,各州粮官围坐长桌,面露难色 —— 要在月余内筹措 50 万石粮草运往黄河西岸,谈何容易?青州以 “冬春缺粮” 推脱,徐州称 “漕运梗阻”,推诿之声此起彼伏。
“青州义仓现存 12 万石,徐州疏浚后的汴河可通千石巨舟,诸君莫要欺瞒!” 陈恪将清册重重掷于案上,目光如炬,“黄河东岸流民饥肠辘辘,前线将士枕戈待旦,若因延误军机致伐宋失利,谁能担此罪责?”
见青州粮官欲辩解,陈恪即刻展开预案:“经查,各州义仓余粮共计 87 万石,抽调 50 万石后仍可保地方无虞。确有困难者,可向内库支取银钱采买,或由邻州调拨,朝市司自会派遣漕运船队协助。”
他转身立于巨幅漕运舆图前,指节叩击地图:“青州粮船走渤海航道,自登州入海转黄河漕运;徐、扬之粮溯汴水而上,经陈留、浚仪直抵濮阳仓;关中漕舟沿汉水南下,与湖广船队于襄阳合流,再转长江航道。” 言罢环视众人,神色肃然,“各转运枢纽设三名主事监运,以烽火为号,每日一报。若有延误,先夺印停职,再彻查严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