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大周皇商 > 第430章 河北定局收北伐,三足初显藏暗潮

第430章 河北定局收北伐,三足初显藏暗潮(2 / 2)

“遵宁王令!” 一万将士齐声应答,声音如惊雷般炸响,连远处的流民棚都能听见。

操练结束后,柴熙诲提笔写了一封奏疏,请求 “甲字军常驻沧州,镇守河北,防备赵宋、契丹偷袭”。奏疏刚送出,河北的武将们便纷纷附议 —— 杨业在燕云递来书信,称 “需宁王统筹河北防务”;李重进在大名府也上奏,说 “甲字军锐不可当,留河北可安民心”。

金陵的柴宗训看着满朝的附议奏疏,无奈地叹了口气。他知道,柴熙诲的威望早已压过自己 —— 河北的将士认宁王,百姓敬宁王,连契丹都怕宁王,他若驳回奏请,恐失军心民心。最终,他只能在奏疏上批下 “准” 字,还特意赐了柴熙诲 “便宜行事” 之权 —— 河北之事,柴熙诲可自行决断,无需事事奏请。

消息传到沧州,柴熙诲正在黄河岸边巡查防线。李继隆捧着圣旨赶来,脸上满是兴奋:“殿下,陛下准了!咱们甲字军可常驻河北,还能便宜行事!”

柴熙诲望着冰封的黄河,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的笑意。他抬手按住腰间的金印,指尖划过冰冷的印面 —— 河北,终于是他的地盘了。他要在这里练出更强的兵,等明年开春,不管陈琅同不同意,他都要率军南下,直捣汴京,完成他的 “堂堂之师” 大业。

四、洛阳固守:残宋凭河阻周师,孤臣闭户窥良机

同一时刻的洛阳宫,赵光义正对着黄河舆图发呆。案上的烛火忽明忽暗,映得他脸上的皱纹更深 —— 河北丢了,五万精锐没了,商丘逃了,如今他只能守着洛阳,靠着黄河天险苟延残喘。

“传旨,” 赵光义的声音带着疲惫,“命曹彬率剩余万余残兵,守黄河沿岸渡口,不许周军南渡;各州府加紧征粮,凡私藏粮食者,斩!”

内侍躬身应下,转身时,不小心撞翻了案上的茶杯,茶水泼在舆图上,把 “汴京” 两个字染得模糊。赵光义看着那片湿痕,突然想起太祖赵匡胤在时,汴京的繁华景象 —— 如今,那座都城,离他越来越远了。

而洛阳城外的赵府,此刻却是一片寂静。赵普被贬为太子少保后,便闭门不出,每日只在书房里看地图、读兵法。他的书桌上,摊着一张河北舆图,上面用红笔圈出了 “沧州”“大名府”“燕云” 三个地方,旁边还写着一行小字:“周军三股:宁王权盛,相臣主守,边将观望 —— 可乘隙而作。”

一个亲信悄悄走进来,递上一封密信:“相公,沧州传来消息,柴熙诲扩编甲字军至一万,陈琅在金陵力主休养生息,两人已有隙;李重进、杨业虽附议宁王,却各怀心思。”

赵普接过密信,仔细读完,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冷笑。他抬手将密信烧在烛火里,灰烬落在舆图上的 “沧州” 二字上 —— 柴熙诲的权欲,陈琅的固执,李重进的野心,杨业的观望,这些都是赵宋的机会。只要周军内部生乱,他就能趁机联络旧部,收复河北,甚至夺回汴京。

“再探,” 赵普的声音低沉,却带着一丝兴奋,“探柴熙诲的甲字军粮道,探陈琅的国库虚实,探李重进在大名府的动向 —— 机会,总会来的。”

亲信躬身退下,书房里又恢复了寂静。赵普看着舆图上的红圈,眼中闪过一丝狠厉 —— 他输了河北,却没输尽家底,只要能抓住周军的矛盾,赵宋就还有翻盘的可能。

五、南北定局:战歇未平暗流涌,三足鼎立隐端倪

腊月十三,大雪覆盖了河北平原。沧州的甲字军大营里,篝火熊熊,士兵们围着篝火吃着热粥,谈论着明年的北伐;大名府的李重进正在清点粮草,为开春的防务做准备;燕云的杨业则在训练骑兵,防备契丹偷袭。

金陵的朝市司里,陈琅正在核对河北的税收账册。案上的 “明年河北税银十五万两、粮十万石” 字样,是他经济战最实在的成果,却没人来庆贺 —— 武将们还在惋惜 “未攻汴京”,文官们忙着筹备新年庆典,连柴宗训都在后宫陪着符后,商议明年的选秀之事。

陈琅放下账册,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的雪景。他知道,北伐虽歇,暗流却未平:柴熙诲手握一万精锐,常驻河北,威望压过皇帝,迟早会与他的 “休养生息” 之策爆发冲突;赵普在洛阳闭门窥伺,随时可能联络旧部反扑;赵光义虽弱,却仍有黄河天险可守,还可能勾结契丹。

而柴熙诲在沧州的高台上,也望着金陵的方向。他手中的突火弩对准了南方,心中的 “北伐梦” 从未熄灭。他要等,等明年开春,等陈琅无法再以 “国库空虚” 为由阻拦,他就率军南下,用刀枪证明,他的 “道”,才是大周该走的道。

洛阳的赵普,金陵的陈琅,沧州的柴熙诲,还有洛阳宫的赵光义,四人如四方棋子,在崇德四年的寒冬里,布下了一盘新的棋局。河北定局,只是北伐的收官,却是新纷争的开端 —— 权力的博弈,理念的碰撞,旧敌的反扑,终将在明年的春暖花开时,再次引爆大周的朝堂,引爆这片刚离战火的中原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