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陵传密令:收网三策断宋脉,寒刃藏锋待终局
崇德四年十月初一,金陵的晨雾裹着深秋的寒意,齐王府的议事厅内却气氛凝重。陈琅身着玄色锦袍,手指在案上的三道鎏金令箭上轻轻敲击,案前站着楚泽、楚无声、杨延玉(杨业长子,水师统领)三位心腹,每个人的神色都带着紧绷的郑重 —— 这是经济战的最后一步,也是决定赵宋命运的收网时刻。
“第一道令,” 陈琅拿起刻着 “市” 字的令箭,递给楚泽,声音冷得像晨霜,“即刻关闭楚州、海州所有边境贸易点,封禁南朝商队北上通道,凡已入北地的商队,限三日内撤回,逾期未归者,货物充公,人员按‘通敌’论处。”
楚泽双手接令,躬身应道:“属下明白,已安排朝市司缇骑守住边境关卡,确保一粒粮食、一两显通钞都流不进赵宋。”
“第二道令,” 陈琅取过刻着 “钞” 字的令箭,交给楚无声,“传谕河北、山东各州县,即日起宣布‘旧版大周显通钞下月初一作废’,凡持有旧钞者,需在一月内赴金陵朝市司总号兑换新版钞,且‘旧钞兑新钞,需补足三成现银差额’—— 让赵宋境内的显通钞,一夜变成废纸。”
楚无声瞳孔微缩,随即躬身:“属下即刻派军情司探子散布消息,确保汴梁、沧州、德州的百姓与权贵,都知道旧钞将废,定能引发恐慌。”
最后,陈琅拿起刻着 “水” 字的令箭,看向杨延玉:“第三道令,你率水师三千艘战船,即刻封锁黄河中下游,从郓州到沧州段,凡挂赵宋旗号的粮船、货船,一律扣押,若有抵抗,格杀勿论 —— 断赵宋最后的粮道,让汴梁彻底断粮。”
杨延玉抱拳领令,声音铿锵:“末将遵令!水师已在海州待命,三日内必能封锁黄河,不让一艘赵宋船通过!”
三道令箭发完,陈琅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的紫宸殿方向,眉头却未舒展。楚泽看出他的心事,低声道:“殿下,收网令一出,赵宋必乱,您为何仍有忧色?”
“我忧的不是赵宋,是民心。” 陈琅轻声道,指尖拂过窗棂上的寒霜,“旧钞作废,赵宋百姓手中的显通钞会变成废纸,他们会挨饿;黄河封锁,汴梁百姓会缺粮 —— 这不是我想看到的,却是灭赵宋的必经之路。”
楚无声沉默片刻,道:“殿下,若不如此,赵宋苟延残喘,将来北伐,会死更多人。您这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陈琅点头,没再说话。他知道楚无声说得对,可一想到汴梁百姓即将面临的饥荒,心中仍像压着一块巨石 —— 这场经济战,赢的是南周,苦的是两国百姓。
二、汴梁起恐慌:旧钞成废纸,粮价疯涨破天际
十月初三,汴梁的 “云锦庄” 刚开门,掌柜就看到一群权贵举着旧版显通钞冲了进来,为首的是李惟清的儿子李建中,他手里攥着一叠显通钞,声音带着哭腔:“掌柜的,快把我上月买的丝绸退了!我要现银,要粮食!南朝传讯,旧显通钞下月作废,兑新钞要补三成银,这钱要成废纸了!”
掌柜的脸色瞬间惨白,他自己也囤了五千两旧显通钞,本想等涨价再出手,如今却成了烫手山芋。“退不了!退不了!” 掌柜的连连摆手,“我这儿也收了不少旧钞,现在没人要,我怎么给你退银?”
争吵声很快引来了更多人,权贵们举着旧钞要求退货,百姓们拿着仅有的几两旧钞想换粮食,却发现粮店早已关门 —— 粮商们听说旧钞将废,全都捂着粮食不肯卖,等着用粮食换 “不会作废” 的金银。
街头很快乱了起来。有人砸开粮店的门,哄抢粮食;有人抱着旧钞坐在地上哭,说 “这是攒了一辈子的钱,怎么就成废纸了”;还有人冲进赵府,要求赵普 “给说法”,却被禁军拦在门外,双方推搡间,不知是谁先动了手,禁军的刀砍了下去,百姓的哭声、惨叫声瞬间响彻街巷。
更可怕的是粮价。十月初一还一两银买一石粮,初三就涨到五两银一石,到了初五,竟涨到十两银一石,还 “有价无市”—— 汴梁的粮仓早已空了,赵普派去调粮的人,传回的消息是 “黄河被南朝水师封锁,粮船过不来;河北的粮商要么逃了,要么被南朝收买,一粒粮都运不进汴梁”。
户部衙署内,郑起看着案上的粮价报表,又看了看外面哄抢粮食的百姓,眼中满是绝望。他想起上月赵普吐血时的嘱托,想起自己向百姓承诺 “军饷充足,粮食无忧”,想起那些因缺粮饿死的百姓 —— 他这个户部尚书,终究还是没能守住百姓的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