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小太监捧着粥离去的背影,刘三的后背已被冷汗浸湿。他靠在灶边,大口喘着气,既怕被发现,又盼着能早日带着妻儿逃离这吃人的皇宫。
接下来的半月,刘三按楚无声的吩咐,每日在赵匡胤的饮食中加药 —— 有时是在炖菜里,有时是在茶水中,药粉磨得极细,混在食材的香气里,连御膳房的总管都未曾察觉。
起初,赵匡胤只觉得夜里睡得 “沉” 了些,晨起时有些头晕,并未在意;渐渐地,他开始觉得心神不宁,批阅奏折时,总忍不住烦躁,看哪份奏折都不顺眼。
四、帝王失度:暴躁蔓延宫闱
腊月二十那日,赵匡胤批阅一份由户部侍郎周显呈递的关于河北粮草的奏折,见上面的字写得有些歪斜,当即把奏折摔在案上,对着内侍怒吼:“这写的是什么鬼东西!让周显重写!写不好,就别来见朕!”
内侍吓得浑身发抖,连滚带爬地去传旨。周显接到旨意时,正在家中与幕僚议事,听闻帝王暴怒,连忙连夜重写,直到晨光熹微,才敢将奏折送进宫。
几日后的朝议,张洵奏请 “暂缓北伐,先安抚河北流民”,话还没说完,赵匡胤就拍案而起:“流民?朕的禁军还缺粮草!你只知流民,不知大事,枉为臣子!”
张洵被骂得面红耳赤,躬身退下,朝臣们见状,皆不敢再进言。往日里赵匡胤虽有决断,却也听得进劝谏,如今却像变了个人,动辄暴怒,连最亲近的王仁赡,都不敢轻易奏报皇城司的事 —— 生怕哪句话触怒了他,落得和周显一样的下场。
更荒唐的是,一日赵匡胤逛御花园,见腊梅开得比往年晚了几日,当即下令罢黜园丁,理由是 “养护不当,扫朕雅兴”。御花园的园丁们跟着老园丁做了一辈子,从未见过这般苛责,却只能跪地求饶,眼睁睁看着老园丁被押走。
宫中人人心惶惶,连宫女太监说话都不敢大声,生怕惹祸上身。刘三在御膳房听着这些消息,心中既恐惧又窃喜 —— 恐惧的是赵匡胤的变化越来越大,怕被察觉;窃喜的是楚无声的承诺,似乎快要实现了。
五、暗计成效:朝局暗流与楚无声的谋划
静闻轩茶楼里,楚无声听着手下汇报赵匡胤的近况,嘴角勾起一抹浅笑。“心神不宁,暴躁易怒,执政判断力下降……” 他摩挲着手中的茶杯,“刘三做得不错,这药石的效果,比预想的还好。”
“楚公,要不要让刘三加大药量?” 手下问道。
“不必。” 楚无声摇头,“过犹不及。如今这样,赵匡胤已难辨是非,朝臣不敢进言,赵氏的朝局只会越来越乱。咱们要的,是他自乱阵脚,不是让他暴毙 —— 那样反而会让赵光义趁机掌权,得不偿失。”
他望向窗外,汴京城的腊月飘着细雪,宫墙的轮廓在雪中若隐若现。“再等些时日,待赵匡胤的暴躁更甚,待赵光义的野心再大些,咱们便可以……”
话未说完,楼下传来脚步声,是晋王府的仆役李四送来密报 —— 赵光义见赵匡胤日渐失度,已暗中联络曹翰,商议 “若陛下病重,便入宫‘辅政’”。
楚无声接过密报,看完后轻笑出声:“真是天助我也。赵匡胤昏聩,赵光义夺权,赵氏兄弟自相残杀,咱们江南的北伐,便有了最好的时机。”
此时的皇宫御膳房,刘三正给赵匡胤炖着鸡汤,手中的药粉包已快空了。他望着灶火,心中默念:“阿今,再等等,阿爷很快就能带你去江南,过安稳日子了。”
他不知道的是,自己不过是楚无声棋盘上的一颗棋子,而这颗棋子,正悄然撬动着赵宋的根基,为江南大军的北上,铺平着道路。汴京城的雪,还在下,宫墙内的风暴,已在无声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