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影上的波形图静止了几秒后,娜娜的声音响了起来。
“数据匹配完成。三次微震前十二小时,地表均出现短暂负压区,持续时间在三到七分钟之间。”
陈浩盯着屏幕,眉头越皱越紧。他抓起桌上的荧光笔,在纸上画了个圈,又用力划掉。
“我还是没懂。天上刮阵风,地上缩一下,底下那堆菌丝就能听见动静?这不科学。”
苏珊抬头看了他一眼:“你昨天还说手机信号能穿墙是魔法。”
“那是两回事。”陈浩嘟囔,“魔法我认了,可这个……听着像谁编的睡前故事。”
卡尔没说话,已经打开平板开始画流程图。线条从上往下延伸,分成五段,每一段都标了字:风向突变、湿度下降、地表收缩、微震传导、孢子释放。
娜娜走到他旁边,光学模块一闪,新的参数浮现在空中。
“类比地球现象:沙漠地区清晨空气冷却,密度增加,形成局部低压。此时地下空腔会产生微弱气流交换。本星球地表硅化层较薄,反应更敏感。”
“等等。”陈浩举手,“你是说……地面吸气?”
“可以这么理解。”娜娜点头,“就像人深呼吸前胸口会收紧。”
“那菌丝是不是也跟着喘了一口?”陈浩咧嘴,“然后激动得把孢子全撒了?”
没人笑。
他收起笑容:“……我说错了吗?”
苏珊指着资料页角落一行小字:“这里提到,菌丝荧光增强发生在负压形成后四分半钟,早于微震到达时间。”
“说明它们先感觉到‘吸气’。”卡尔接话,“再准备响应震动。”
“所以不是随便抖两下就行。”陈浩摸着下巴,“得是那种带着干风、地面发紧、石头嗡嗡响的时候!”
他说完自己愣了一下。
刚才那句话,怎么听起来像是真明白了?
娜娜调出新画面。一张三维剖面图缓缓旋转,颜色由浅灰过渡到深红,显示地下岩层结构。
“东部区域存在大量石英脉,呈网状分布。其物理特性适合传导高频振动,衰减率低于百分之二。”
“也就是说,”卡尔在流程图上加了一层,“地表的微震被石英网络放大,传得更深更快。”
“难怪普通传感器抓不到。”苏珊翻动手记,“我们之前用的是宽频监测,没锁定特定频段。”
陈浩看着图,忽然伸手按住暂停。
“等一下。如果这套机制成立,那我们不需要等十天后才验证。”
“你想提前试?”苏珊问。
“不用试。”他说,“我们现在就能演一遍。”
他站起身,把椅子往后一推。
“来吧,角色扮演。谁演大气?谁演地壳?我演菌丝,我最擅长躺平突然发力。”
苏珊叹了口气,但还是站起来:“我演地表。卡尔,你负责风和湿度变化。”
卡尔点头,拿起笔在纸上写“风速↑ 湿度↓”。
娜娜站在一旁,启动投影,播放修正后的模拟动画作为对照。
“开始。”她说。
苏珊抬起手,慢慢向下压:“风来了,水分蒸发加快,我开始变干。”
卡尔念:“地表收缩,局部负压形成。”
陈浩蹲在地上,双手抱头,嘴里发出“嘶——”的声音:“我感觉到了!空气被抽走,我要憋不住了!”
“微震信号通过石英网络传来。”娜娜继续播报。
“震动频率达到临界值。”卡尔补充。
陈浩猛地跳起来,举起荧光笔:“孢子释放!!!”
屋里安静了一瞬。
然后苏珊笑了。卡尔嘴角动了动。娜娜的光学镜头微微调整角度,像是在打量什么新发现。
“你刚才……没有看提示。”她说。
“当然没有。”陈浩把笔插回笔筒,“我都背下来了。干风、负压、特定震动,三件套齐了才开工。少一个都不行。”
“不错。”苏珊重新坐下,“至少现在你能分清负压和气压骤降的区别了。”
“那当然。”陈浩得意,“一个是抽真空,一个是爆炸泄气,差远了。”
娜娜同步更新模型,将最新逻辑链导入系统。
屏幕上,原本断裂的曲线终于连成一条完整路径。红色警告消失,底部跳出绿色标识:【生态机制闭环建立】。
“接下来。”卡尔翻开笔记本空白页,“列出实地监测必须捕捉的关键节点。”
“第一,风向突变时间。”苏珊说。
“第二,地表湿度跌破阈值。”陈浩抢答。
“第三,负压确认。”卡尔写。
“第四,微震初波抵达。”娜娜补充。
“第五,菌丝荧光反应。”苏珊加上最后一项。
四个人同时看向投影。
动画再次运行。这一次,所有环节严丝合缝,没有任何中断。
陈浩靠在椅背上,长出一口气:“总算搞明白了。原来这颗星球不是靠太阳晒暖,而是靠自己‘呼吸’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