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溟渊水劫 > 第43章 第四十三回第三章 (一)见自己

第43章 第四十三回第三章 (一)见自己(1 / 2)

第三节:观鱼台夜探

—— 光影里的偏见迷宫

(一) 见自己

“准备好了吗?”

海蓝蓝的声音从乳白雾气中浮出来时,带着鄱阳湖特有的湿润水汽,像刚从湖面捞起的月光,凉丝丝地贴在人耳廓上。

她右手提着的鱼灯在雾里晃了晃,竹编灯架上缠着的蓝绸带随动作轻摆,灯面那幅水族与人类通婚的契约图便在幽光中舒展 ——

墨色的人类男子与银鳞的水族女子相执手,脚下是缠络的莲茎与鱼尾,契约文字用南海夜光贝磨成的粉末写就,在黑暗里泛着潮汐般的幽蓝,每一笔都似有水流在字间涌动。

“我奶奶说这盏灯叫‘两姓好’,” 她伸出指尖轻轻拂过灯面,指甲盖边缘还沾着白天修复古籍时的金粉,在幽光下闪着细小微芒,“是南宋景定年间鱼灯节的聘礼。那时鄱阳湖周边的水族与渔民通婚,男方要亲手扎这样一盏灯,灯面契约得用双方的血混着朱砂签押,这样才能在水里也保持光亮,寓意‘生死不离,水陆同明’。”

中秋前夜的观鱼台被雾气裹得严实,青灰色的石阶从山脚蜿蜒向上,每一级都蒙着薄霜似的潮气,踩上去能听见细微的 “吱呀” 声,像是古老石缝里藏着的光阴在叹息。

远处的鄱阳湖传来隐约的涛声,不是白日里汹涌的浪响,而是细碎的、连绵的絮语,仿佛无数沉在湖底的魂魄正借着雾气诉说往事。风从湖面掠来,带着水藻与鱼鳞的腥甜,吹得灯影在石壁上晃荡,把三人的影子拉得忽长忽短。

虞明提着第一盏鱼灯站在石阶下,指腹无意识地摩挲着灯架上的纹路。这盏灯比海蓝蓝的更显古朴,竹编缝隙里还嵌着暗红色的痕迹,据慧灵说那是百年前的烛泪。

灯面绘着佛道共修图:穿青布道袍的道士斜挎木剑,拂尘末梢的白须缠着一串紫檀佛珠,每颗珠子上都刻着极小的 “佛” 字;而身披朱红僧衣的僧人盘腿而坐,手中念珠却串着青铜八卦,卦象间用金粉描着太极图。两人中间共捧一盏莲花灯,灯芯是用晒干的荷叶裹着灯油制成,此刻正燃着微弱的暖光,将画面里的佛道元素映得格外柔和。

“这灯是去年在观鱼台西侧的古井里发现的,” 虞明轻声说,目光落在道士与僧人的相握的手上,“当时灯身一半埋在淤泥里,却还能点亮。文物局的人说,这可能是明代佛道两派共同守护观鱼台时留下的,寓意‘道佛同源,水陆共护’。”

他的话音刚落,身后便传来细碎的脚步声,慧灵提着第三盏灯从雾中走来。这盏灯的灯架最为特别,是用观鱼台千年古柏的枝条制成,树皮还保留着自然的沟壑,枝桠间甚至还嵌着几粒未脱落的柏籽。

灯面蒙着的不是寻常绢布,而是一层半透明的鱼鳞纱,中央绣着莲花与双鱼的共生图腾 —— 粉白的莲花绽放在碧波上,花瓣边缘垂着晶莹的水珠,两条银鳞双鱼一左一右绕着花茎游动,鱼眼是用黑色玛瑙镶嵌的,在光线下透着温润的光泽。

灯面边缘用金线绣着两行字,一行是《心经》里的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另一行是水族古老的 “潮起潮落,万物共潮生”,两种文字在灯影里交织,像是跨越千年的对话。

“根据观鱼台石碑下挖出的玉简记载,要按‘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顺序点亮三盏灯,” 慧灵停下脚步,指尖轻轻划过灯面的莲花纹,她手腕上的银镯子随之轻响,与远处的涛声形成奇妙的呼应:

“这三个阶段,对应着佛道的‘明心见性’—— 要先看清自己的内心,才能破除执念;也对应水族的‘见渊知命’—— 只有了解江河湖海的规律,才能与水共生;还有我们作为人类的‘见世通明’—— 知晓世间的善恶美丑,却依然选择向善而行。”

虞明深吸一口气,提着灯踏上第一级石阶。鞋底与潮湿的青石接触时,他忽然觉得掌心传来一阵温热,是守鼎人红印在发烫,像是有什么东西在皮肤下苏醒。

鱼灯的光晕在雾中缓缓散开,如同涟漪般漫过两侧的石壁,原本光滑的青灰色石面上,竟渐渐浮现出淡红色的壁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