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省图奇遇
江南秋晨,总带着点雾蒙蒙的潮气。省图书馆矗立在梧桐巷深处,青灰色的砖墙爬满了爬山虎,枯叶在墙根堆了薄薄一层,踩上去 “沙沙” 响。
虞明跟着周教授走在梧桐树下,皮鞋尖沾了点露水,凉丝丝的。图书馆的大门是厚重的木门,铜制门环磨得发亮,推开门时发出 “吱呀” 的声响,像在诉说着旧时光的故事。
特藏部在图书馆的三楼,要走旋转楼梯上去。楼梯的扶手是红木做的,被岁月磨得光滑温润,虞明扶着扶手往上走,能感觉到木纹的凹凸。
走到三楼转角时,皮鞋踩在水磨石地面上的声响突然清晰起来,“嗒嗒” 的,在寂静的楼道里回荡,惊起了屋顶悬着的灰尘 —— 阳光从高窗斜射进来,灰尘在光柱里飞舞,像无数细小的银粒。
“刘主任已经在等我们了,今天启封的这批文物,都是‘文革’时封存的,有些还是第一次开箱。” 周教授边走边说,他今天穿了件深灰色的中山装,袖口熨得平整,手里提着个黑色的公文包,里面装着文物鉴定用的放大镜和手套,“你们今天仔细看,多记,少碰,尤其是线装书,纸张脆得很,一碰就可能碎。”
虞明点点头,心里既紧张又期待。海蓝蓝和王影儿跟在后面,海蓝蓝手里攥着个小本子,准备记录发现的线索;王影儿则把太爷爷的《江湖潮汐考》揣在怀里,想对照古籍里的记载。刚走进特藏部的大门,一股混合着樟木、旧书和灰尘的气息就扑面而来 —— 那是老文物特有的味道,厚重而沉静,仿佛带着历史的温度。
特藏部是个宽敞的房间,天花板很高,挂着几盏老式的白炽灯,光线有些昏暗。十几个工作人员戴着白手套,正围着一堆木箱忙碌,木箱是深棕色的樟木做的,表面有明显的划痕,有些还贴着泛黄的封条。
刘主任迎了上来,他五十多岁,头发有些花白,穿着件蓝色的中山装,口袋里别着支 “英雄牌” 钢笔,笔帽上的镀银已经有些磨损。
“周教授,您可来了!” 刘主任握着周教授的手,语气里满是热情,“这批文物从 1966 年封箱后就没动过,1986 年政策松动,上级才批准我们启封整理。你们系研究长江流域文明,正好来帮我们看看,有没有和水族相关的文献。”
他转头看向虞明三人,笑着说,“这几位就是您说的学生吧?年轻真好,能参与这么重要的启封工作。”
周教授点点头,指着虞明:“这是虞明,负责古籍修复;海蓝蓝懂点水族文;王影儿的太爷爷是水族祭司,家里有不少老资料。他们能帮上忙。”
刘主任刚要说话,海蓝蓝突然 “啊” 了一声,目光死死地盯着不远处一个木箱。虞明顺着她的目光看去,那个木箱上贴着张白色的标签,上面用黑墨写着 “1972-037”——
这个编号,他太熟悉了!1972 年正是锦鲤标本采集的年份,而 “037”,正是标本的编号,也是海蓝蓝佛牌上刻着的数字!
“刘主任,那个‘1972-037’的箱子,里面装的是什么?” 海蓝蓝的声音有些发颤,她下意识摸了摸脖子上的佛牌,佛牌突然微微发烫,隔着衣服都能感觉到暖意,与木箱产生了奇妙的共鸣,“我家里有个 1972 年的锦鲤标本,编号就是 037,佛牌也是这个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