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流言与真相
虞明凑过去看,日记里的插图是用铅笔描的,线条有些颤抖,却能清晰看出曼陀罗的涡旋纹,中心的圆点周围,刻着细小的水族文。他突然想起海蓝蓝素描本上的曼陀罗,中心正好有个空白 —— 难道这个圆点就是要填补的符号?
“快看电视机!” 陈宇突然喊道。食堂角落的黑白电视机正在播放《新闻联播》,屏幕上有轻微的雪花点,亚运会筹备新闻刚结束,就插播了一条简讯:
“近日,鄱阳湖流域王家嘴地区发现疑似古代祭祀遗址,出土少量青铜残片,专家推测与明代水族文化有关。”
播报员的声音平稳,可画面里一闪而过的遗址照片,让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 照片里的地面上,有明显的曼陀罗纹路,和日记里的插图、经书上的图案完全一致!
“真的是王家嘴!” 王影儿激动得声音发颤,“我太爷爷说‘石碑为门,纹为匙’,现在遗址也找到了,藏经洞也露出来了,这肯定是圣地要启的信号!”
就在这时,食堂门口传来 “噔噔噔” 的脚步声,陈宇举着个黑色的 “海鸥牌” 相机冲了进来,相机的镜头上还沾着点灰尘,他跑得太急,额头上全是汗:
“各位,重大发现!” 他把相机放在桌上,翻开旁边的底片盒,拿出一张透明的底片,对着窗口的阳光举起,“这是我刚才在档案室拍的,你们看 ——”
底片是黑白的,画面里是图书馆的密档柜,一个穿着中山装的老人正将一卷古籍塞进柜子里。老人的侧脸有些模糊,可他手里古籍的书脊却清晰可见 ——
深蓝色的布面,上面用隶书绣着 “圣地” 两个字,字体的笔画走势,和《水府真经》封面上的 “水府真经” 四个字完全相同!
“这个老人是谁?” 海蓝蓝凑过去看,“我好像听系里的老师说过,图书馆有位退休的古月教授,专门研究水族文化,1937 年还去过月亮潭考察。”
虞明接过底片,指尖触到底片的凉意,突然想起古籍修复课上,周教授提到的 “1937 年水文记录”—— 难道这位古月教授,就是当年跟着考古队去月亮潭的人?他把底片递给王影儿:“你太爷爷的日记里,有没有提到过古月教授?”
王影儿仔细看了看底片,摇摇头:“日记里只提到过‘古先生’,说他 1937 年去月亮潭时,带走了一卷‘圣地图’,难道就是这卷古籍?”
食堂的吊扇突然发出一阵刺耳的 “嘎吱” 声,像是轴承出了问题。八十年代的老旧电器总这样,一超负荷运转就出毛病。扇叶的转速慢了下来,投在地面的阴影也跟着晃动,慢慢组成了一个奇怪的图案 —— 像一条鱼,又像一个水族文的符号。
虞明盯着阴影中的某块光斑,突然想起古籍修复课上,他在经书中看到的水族文日历 ——1986 年的年份数字,用水族文写出来,正好是 “开启” 的意思!
“你们看地面的阴影!” 虞明指着地面,“这是水族文的‘启’字!1986 年就是‘开启之年’,和之前的线索都对上了!”
大家都低头看向地面,阴影还在慢慢变化,“启” 字的笔画越来越清晰。海蓝蓝拿出素描本,快速地把阴影图案画下来,对比之前描摹的曼陀罗:
“你们看,‘启’字正好在曼陀罗的第七个涡旋里,和星图的第七个红点位置一致!”
虞明咬了口手里的馒头,粗糙的面粉在舌尖散开,又想起了 1978 年的守岁馍。那年春节,母亲把馍递给他时,爷爷摸着他的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