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溟渊水劫 > 第41章 第四十一回第三章 食堂座谈会

第41章 第四十一回第三章 食堂座谈会(1 / 2)

第三节:食堂座谈会

江南大学食堂,总在午后三点半飘起最浓郁的烟火气。红砖砌的灶台里,蜂窝煤烧得正旺,萝卜烧肉的油脂香混着蒸馒头的麦香,从窗口漫出来,缠在排队学生的的确良衬衫上。

长条木桌是几十年前的老物件,桌面被搪瓷碗磨出深浅不一的印子,边缘还沾着干硬的米粒 —— 那是早间餐时,某个急着去上课的学生没擦干净的。吊扇在天花板上慢悠悠转着,铁制的扇叶带着锈迹,转起来发出 “嗡嗡” 的轻响,把热气吹得在屋里打旋。

虞明坐在靠窗口的位置,手里捏着个刚出锅的白面馒头,指尖能触到馒头表皮的温热。他咬了一口,松软的面香在舌尖散开,带着点酵母的微甜,可咀嚼间,却突然想起 1978 年的春节 ——

那年母亲在老家的土坯房里,用大铁锅蒸守岁馍,馍上捏着鱼形的褶子,爷爷坐在灶台边,看着蒸汽说 “馍要捏紧,像守着祖宗的秘密”。

如今馒头的温度还在指尖,母亲的笑容却早已模糊,他下意识摸了摸虎口的守鼎人红印,红印竟微微发烫,像在回应那段遥远的记忆。

“虞明,发什么呆呢?李教授在说三星堆的事。” 旁边的陈宇用胳膊肘碰了碰他,手里举着半块萝卜烧肉,油汁顺着指尖滴在搪瓷碗里。

“你看,1986 年的《考古》杂志,上面说三星堆的青铜神树,可能和长江流域的水族文明有关。”

虞明回过神,低头看向摊在桌上的杂志。封面是土黄色的,印着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内页某篇报道的空白处,有人用蓝色圆珠笔写了行小字:

“水族圣地出土的青铜镜,能照见前世今生”。字迹娟秀,却带着点仓促,笔锋处有明显的停顿,像是写的时候被人打断过。

他用指尖摸过字迹,纸页的纹路带着细微的凸起,这触感让他突然想起古籍修复课上,《水府真经》里夹着的水族文残片 —— 残片边缘也有类似的笔痕,只是更古老,更模糊。

“李教授,您上次说长江流域的文明,是不是都和‘水’有关?” 虞明抬头看向斜对面的老教授。李教授穿着灰色中山装,袖口磨得有些发白,正用筷子敲着搪瓷碗,道:

“1985 年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树干上有鱼形纹路,和我们现在研究的水族图腾,会不会是同一体系?”

李教授推了推老花镜,笑着点头:“小虞这个问题问得好。去年我去成都开会,见了三星堆的考古队长,他说神树的根部有水文刻度,和《水府真经》里记载的‘潮汐表’惊人相似。”

他拿起杂志,翻到那篇报道,“你们看这段,说三星堆的青铜容器里,发现了水锈痕迹,化验后发现和月亮潭的水质成分一致 —— 这说明早在几千年前,水族文明就和巴蜀文明有交流了。”

周围的学生都凑了过来,有人指着杂志上的图片,有人拿出笔记本记录。虞明趁机把杂志往自己这边拉了拉,仔细看那行圆珠笔字。

“照见前世今生”—— 这说法太玄乎,可想起古籍修复课上的种种巧合,他又不敢轻易否定。他摸了摸怀里的《水府真经》,经书用蓝布包着,隔着布料能触到纸页的厚度,仿佛里面藏着无数等待被解开的秘密。

“听说了吗?省博物馆要在 1986 年年底办‘水下文物特展’!” 隔壁桌突然传来压低的声音,打断了李教授的话。

虞明转头看去,说话的是个研究生,穿着军绿色的裤子,书包上别着枚 “振兴中华” 的纪念章,章的边缘已经磨损,露出里面的铜色。

他叫赵磊,是历史系大三的学生,据说舅舅在省文物局工作,总能提前知道些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