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看!” 他把报纸铺在经页旁,“星图的红点,就是鄱阳湖的遗址!”
海蓝蓝凑过来,刚想说话,她的素描本突然 “哗啦” 一声自动翻开,停在描摹曼陀罗的那一页。
大家低头看去,只见曼陀罗图案的中心有一个圆形的空白,大小正好能放下星图上的第七个红点 —— 那个红点对应的遗址,正是 “三族碑遗址”。
“我画的时候就觉得少了点什么,原来要和星图对应。” 海蓝蓝的声音有些发颤,指尖轻轻碰了碰那个空白处,“这曼陀罗,难道是打开圣地的钥匙?”
教室的木门被推开,一阵秋风卷了进来,带着窗外桂花的甜香。邮递员穿着绿色的制服,推着自行车站在门口,车筐里放着一个牛皮信封,上面印着 “江南省考古研究所” 的红色公章,盖得格外清晰。
“虞明同学在吗?有你的信。”
虞明走过去,接过信封时,指尖触到里面硬物的轮廓 —— 那是一块半透明的鳞片,边缘光滑,对着光看能看见里面的血丝。
他突然想起去年在博物馆见过的 1972 年锦鲤标本,那标本的鳞片也是这样半透明的,当时工作人员说,这种锦鲤是水族的 “灵鱼”,已经灭绝了。
“这鳞片……” 虞明的声音有些沙哑,“和 1972 年的锦鲤标本完全匹配!”
他拆开信封,里面除了鳞片,还有一张纸条,用钢笔写着几行小字:“1986 年 10 月,水族圣地将启,携典籍可入。守鼎人在,圣地不闭。”
字迹苍劲有力,虞明总觉得在哪里见过 —— 直到他看向周教授的茶缸,才发现茶缸上 “劳动模范” 四个字的笔体,与纸条上的字迹一模一样。
周教授没有说话,只是端起茶缸喝了一口。就在这时,茶缸里的茶叶突然直立起来,根根分明,组成 “速去” 两个字。
秋风再次卷进教室,桌上的拓片被风吹得飘了起来,在空中旋转着,慢慢拼成一张完整的地图 —— 那是水族圣地的地图,从月亮潭一直延伸到鄱阳湖,最深处的标记点旁,用简体字写着:
“典籍为钥,赤子为引。”
虞明握紧手中的《水府真经》,书页的温度透过指尖传进来,让他觉得格外安心。他看向身边的海蓝蓝、王影儿和陈宇,三人的眼神里都带着坚定 —— 海蓝蓝手里捏着素描本,王影儿抱着青铜鼎,陈宇把收录机背在肩上。
周教授看着他们,轻轻点了点头:
“今年的秋天,是圣地选择你们的时刻。守鼎人的责任,水族的秘密,都在这本经里了。”
窗外的秋阳依旧温暖,木格窗投下的菱形光斑落在《水府真经》的封面上,蓝布封面的经书上,“水府真经” 四个字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泽。
虞明心想,1986 年的这场古籍修复课,从来都不是大二的专业课 —— 它是一场约定,是守鼎人与水族的约定,是过去与未来的约定,更是通往圣地真相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