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金刚经》有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传统技艺正是匠人‘心手合一’的结晶。” 她调出秘色瓷的图片,屏幕上的青釉在灯光下泛着朦胧的光,“唐代秘色瓷的烧制,需选特定时辰取五湖水调和釉料,这是对自然规律的敬畏。现代科技虽能分析出釉料含氧量,却无法复刻那份‘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禅意。”
反方一辩虞明从容起身,手中转着个道家罗盘模型,铜针在刻度盘上轻轻颤。
“道法自然,可自然也在变。” 他调出声呐探测的三维图,“宋代《萍洲可谈》记载的‘以长绳系铁尺’测水深,如今已演变为多波束声呐。去年我们在太湖探测,三天就完成了古人三个月的工作量,这不是否定传统,而是站在前辈的肩膀上前行。”
攻辩环节,海蓝蓝举起爷爷手绘的古寺图纸,泛黄的宣纸上用朱砂标着方位:
“这份地图用的是‘四象定位法’,虽不精确,却藏着风水堪舆的智慧。你们看这‘龟背穴’选址,暗合道家‘负阴抱阳’的理念,现代 GpS 能算出经纬度,可算得出古人对天地的敬畏吗?”
虞明突然展示段 VR 视频,画面中虚拟的古寺在水下徐徐展开,廊柱上的楹联清晰可见。“我们用激光扫描复原了这座唐代龙宫寺,” 他操控着鼠标旋转画面,“不仅重现了建筑结构,还通过算法模拟出千年前的水文环境。这不是对传统的背叛,而是另一种形式的传承 —— 就像佛家说的‘方便法门’,科技便是我们走近文明的新途径。”
自由辩论阶段,气氛热烈得像要烧起来。海蓝蓝的莲花发簪随着手势轻晃:
“青铜器修复中的‘失蜡法’,要匠人对着月光反复调整蜡模弧度,这是机器无法替代的灵性!”
虞明立刻反驳:“可去年我们修复的商代铜爵,用 3d 打印做了十个备用模,才找到最接近原貌的方案,这难道不是更严谨的态度吗?”
争论到白热化时,海蓝蓝突然指着虞明腰间的玉佩:
“你总说科技重要,那这枚传家玉佩,你舍得用 x 光扫描吗?”
虞明一怔,摸着冰凉的玉佩笑道:
“上周我刚送去做了光谱分析,发现它含微量朱砂,这才明白为什么遇水会发光 —— 这正是科技帮我们读懂了祖先的智慧。”
总结陈词时,海蓝蓝望着虞明眼中跳动的光:
“科技是舟,传统是舵。若没有匠人精神指引方向,再先进的船也会迷失方向。就像《心经》所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们追求的不应是形式的革新,而是文明的本真。”
虞明起身时,八卦玉佩与桌沿轻碰出清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传统与科技本就不是对立,而是阴阳相生。当我们用 ct 扫描古尸,用 3d 打印复原壁画时,何尝不是在续写‘天人合一’的新篇章?”
掌声雷动中,古教授缓缓起身。他摘下眼镜擦拭,佛珠垂落在《水下考古学》教材上:
“这场辩论让我想起《道德经》的‘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他目光扫过并肩站立的两人,“虞明与海蓝蓝,你们用智慧展现了考古的双面镜 —— 一面照见历史的尘埃,一面映出未来的光。”
散场时,虞明发现海蓝蓝遗落的速写本。翻开扉页,新添的画像正是他辩论时的模样,眉峰微蹙,嘴角却带着笑意。旁边题着行小楷:
“辩论场上的你,比任何文物都耀眼。”
他心跳漏了一拍,抬头看见走廊尽头,海蓝蓝正回头望他,耳尖红得像晚霞,手里捏着他的青铜鱼形徽章,在暮色中闪着温柔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