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望凝眉 > 第168章 抽丝剥茧破阴私

第168章 抽丝剥茧破阴私(2 / 2)

数日后,几条线索逐渐汇聚。

流言的最初版本,似乎是从几个经常出入某家特定茶馆的落魄文人口中传出,而这家茶馆,暗地里与承恩侯府那位已被边缘化却依旧心怀怨怼的继母王氏的远房兄弟有些关联。

进一步的探查发现,王氏的这位兄弟,近期与弹劾同盟的一位御史家的管家过往甚密。

“果然是他们。”沈清辞看着汇总来的信息,嘴角泛起一丝冷意。

承恩侯府残存的势力,与朝中的守旧派勾结在了一起,利用对她过往的了解和扭曲,发起了这场阴损的攻击。

找到了源头,沈清辞并未选择直接对质或报复王氏等人,那只会将水搅得更浑。

她决定采取一种更巧妙也更根本的反击方式。

她请严女官执笔,以一位“熟知内情的老宫人”的口吻,撰写了一篇看似回忆往昔、实则暗藏机锋的文章。

文章中,并未直接为沈清辞辩白,而是以客观冷静的笔触,细致描绘了当年承恩侯府内,嫡长女如何被继母苛待、被父亲忽视、被庶妹欺凌的真实境况,以及那位嫡长女如何在逆境中坚守品性、刻苦向学。

文章最后,笔锋一转,提及“闻听昔日那位坚韧聪慧的侯府千金,如今竟凭自身技艺与德行,开创一番事业,扶助众多女子立足,实乃不幸中之万幸,亦可见天理昭彰,是金子终不会蒙尘。”

这篇文章,通过可靠的渠道,悄然送到了几位以品性清直、不畏权贵着称的御史和翰林学士手中。

这些人,或许对女子经商仍有微词,但对于“孝道”的理解更为深刻,对于后宅阴私迫害尤为不齿。

文章中所描绘的景象,与他们听到的流言截然不同,引起了他们的深思和私下讨论。

同时,沈清辞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她以“金缕记”和“蕙质堂”的名义,向京中几家声誉良好的善堂和育婴堂,捐赠了一批由同盟女子亲手制作的质地厚实温暖的棉衣与被褥,并明确表示,这是为了抚慰那些“因种种缘故失去家庭庇护的孤寡老幼”。

此举无声地回应了关于她“不孝不悌”的指控——一个真正不孝不悌、冷漠无情的人,怎会如此关怀那些无家可归者?

此外,她更加公开地展示“蕙质堂”的教学场景和“金缕记”工坊内井然有序的工作画面,让更多人看到,她所接触的男子,皆是基于技艺交流与商业合作的正当往来,环境公开透明,毫无暧昧可言。

· 风转向,余波未平

这几套组合拳下来,虽然未能完全扑灭流言,却有效地扭转了部分风向。那几位清流官员在私下议论时,开始倾向于相信沈清辞是家族倾轧的受害者,其自立自强反而值得敬佩。市井间关于她“不孝”的议论,在善举的对比下,也显得苍白了许多。而关于“行为不检”的污蔑,在公开透明的运作面前,不攻自破。

对手显然没料到沈清辞不仅没有在污名攻击下慌乱失措,反而能如此迅速、精准地找到源头,并运用一种近乎“阳谋”的方式进行反击,使得他们精心散布的流言,威力大减。

然而,沈清辞心中并无多少轻松。她知道,这场围绕她个人声誉的攻防战,不过是更大风暴的前奏。对手的伎俩层出不穷,下一次,又会从何处发难?她站在“金缕记”二楼雅室的窗前,看着楼下街市熙攘的人群,目光沉静而悠远。这朝堂与市井交织的暗影里,智谋的周旋,心性的较量,远比真刀真枪的厮杀,更为惊心动魄。她必须像处理最精细的丝线一样,抽丝剥茧,时刻保持清醒与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