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郎府赏花宴的余波,比宓瑶预想的来得更快,也更实际。
不过两三日,便有几位衣着光鲜的婆子相继寻到“巧颜阁”,指名要定制绣品,口风一致地提及“听闻贵阁花样别致,连李侍郎府上的小姐都赞不绝口”。
苏坊主又惊又喜,应对之余,心中对宓瑶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无形中的“代言”效应,远比任何吆喝都来得管用,而且精准地指向了消费能力最强的客群。
然而,随之而来的定制要求也愈发精细甚至苛刻。
有位伯爵府的嬷嬷要求在手帕上绣出特定品种的兰花,且要“有迎风之姿”。
另一位将军府的小姐则想要一套独一无二的闺房软饰图样,需融合其生辰八字所属的吉祥元素。
这些要求已超出了苏坊主能独立应对的范畴,她急忙来找宓瑶商议。
宓瑶仔细听了要求,并未感到为难,反而觉得这是一个将设计推向更高层次甚至实现一定“定制化”、“个性化”的机会。
她根据每位客户的特点和需求,精心绘制了更具针对性的图样,并在细节处融入巧思,比如为伯爵府嬷嬷的兰花帕子设计了仿佛被露珠压弯叶梢的动态构图,为将军府小姐的图样则加入了柔中带刚的流云纹饰。
这些极富诚意且专业的设计,再次赢得了客户的高度满意。
赏银自然也更加丰厚。
苏坊主将利润的大头执意分给宓瑶,感慨道:“宓姑娘,您这画笔,真是点石成金啊!如今咱们‘巧颜阁’在那些高门里,也算是有了名号了。”
经济上的进项稳步增长,宓瑶并未挥霍,而是悄悄兑换成小金锭,让顾嬷嬷收好。
在这京城,财富是底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太妃寿辰锦缎的试织终于完成。
当那匹融合了传统吉祥寓意与现代简约美学的锦缎呈现在众人面前时,连织染局经验丰富的大监也忍不住点头称赞。
锦缎在光线流转下,莲纹清雅,寿字端庄,色彩过渡自然柔和,整体效果庄重而不失灵动,恰好符合那位太妃清修淡泊的性情。
王主使喜形于色,亲自带着宓瑶和样品前往织染局汇报。
柳司制仔细查验后,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意,对宓瑶道:“宓匠师果然没有辜负期望。此锦深得太妃宫中掌事认可,已定为寿辰当日部分殿内铺设之用。你为研习所,也为织染局立了一功。”
功劳簿上,宓瑶的名字被重重记上了一笔。
消息传开,她在织造行当内的名声悄然提升,不再仅仅是“有点背景的女匠师”,而是真正有了拿得出手的硬核作品。
这日散值后,宓瑶竟在研习所门外再次遇到了吏部侍郎府的那位管事嬷嬷。
嬷嬷此次态度更加恭敬,递上一个密封的信函,低声道:“我家小姐十分欣赏匠师才华,特命老奴送来此信。小姐还说,若匠师日后在京城有何难处,或需寻些特别的丝线染料,或许府上能略尽绵力。”
宓瑶心中微动,接过信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