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地下室的微光(1 / 2)

柏林冬夜的寒意,似乎能穿透时空,渗入骨髓。

顾言琛站在酒店套房的落地窗前,手中刚刚捧起的银熊奖杯还残留着金属的冰冷触感。窗外,异国的雪无声飘落,覆盖着哥特式建筑的尖顶,万家灯火在雪幕中晕染开模糊的光晕。荣誉加身,万众瞩目,可他心底那片自童年便盘踞的荒原,却并未因此而焕发生机。

反而,因为这极致的喧闹与此刻极致的寂静对比,更显空旷。

他的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奖杯冰凉的棱角,目光却没有焦点地落在虚空中。记忆,不受控制地倒带,猛地将他拉回了许多年前,那个与此刻的奢华温暖截然不同的地方——北京城某个不起眼的老旧居民楼,那个终年不见阳光的半地下室。

---

那是他毅然从家中搬出来,正式踏上演员之路的第三个月。

所谓的“家”,早已名存实亡。父母越洋电话里对他“不务正业”的失望与指责,远比北方的寒冬更冷。他切断了家里的经济来源,带着仅有的积蓄和一股不肯回头的倔强,租下了那个月租六百的地下室。

推开那扇锈迹斑斑的铁门,一股混杂着霉味、潮气和隔壁油烟的味道扑面而来。房间很小,不过十平米出头,除了一张吱呀作响的木板床、一个掉漆的旧桌子和一个塑料布遮着的简易衣柜,再无他物。墙壁斑驳,靠近地面的部分因为返潮,墙皮大片大片地剥落,露出里面灰黑色的砖石。唯一一扇位于墙壁顶端的窄小窗户,对着的是楼外的人行道,只能看到行人匆匆走过的脚踝,光线吝啬地投入,在布满灰尘的地面上切割出一小块昏黄的光斑。

这里,就是他的“微光”起点。

白天,他揣着复印了无数次的简历,奔波于各个剧组、选角导演工作室。他身高腿长,外形出众,是天然的焦点,但在这个圈子里,最不缺的就是好看的皮囊。他得到的,多半是龙套角色,或是连台词都没有的背景板。

“侍卫乙,站那边。”

“那个学生,对,就是你,从镜头前跑过去,表情慌张点。”

“替身!演中弹那个,对,摔得干脆点!”

他演过被主角一拳打翻在地的小混混,演过战场上冲锋陷阵旋即“牺牲”的无名士兵,演过繁华街景里面无表情的路人甲。钱少,活累,常常需要凌晨集合,深夜才能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这个阴冷的地下室。

但他从不敷衍。即便是只有一个背影的镜头,他也会在开拍前反复揣摩人物的心理状态,思考他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他有着怎样的过去。摔跤,他就真摔,膝盖和手肘上总是青紫交加;演士兵,他就在泥水里摸爬滚打,毫不在意昂贵的戏服(对他而言)沾满污渍。他的认真,在有些人看来是“傻气”,是“不懂规矩”。

然而,命运的转折,有时就藏在这些看似“傻气”的坚持里。

那是一个古装大制作的剧组,需要一个饰演少年将军的演员。戏份不算最重,但有几场需要骑马、武打的重头戏,对演员的外形、气质和吃苦耐劳都有要求。副导演在众多简历和试镜者中,注意到了总是沉默却眼神清亮的顾言琛。

试戏很顺利。导演对他挺拔的身姿和眼神中那股不服输的韧劲很满意,几乎当场就定了下来。合同很快送到他手里,片酬对于当时的他来说,堪称天文数字。握着那份薄薄的合同,他感觉那扇通往梦想的大门,终于被他撬开了一道缝隙。

可就在进组前三天,那位最初赏识他的副导演,单独约他“聊聊”。

约见的地点是一家隐秘的咖啡馆包间。副导演是个四十岁左右的中年男人,有些发福,脸上总是挂着看似和善的笑容。他先是夸赞了顾言琛的专业和潜力,说着“小伙子外形条件这么好,又肯努力,前途不可限量”之类的场面话。

顾言琛保持着礼貌,心里却隐隐觉得不对劲。

果然,寒暄过后,副导演话锋一转,身体微微前倾,压低了声音:“小顾啊,你看,这个角色呢,竞争很激烈,是我在导演面前力荐,才定下你的。这圈子嘛,你也知道,有时候不光看实力,还得看……会不会做人。”

他意有所指地笑了笑,一只手看似随意地搭上了顾言琛放在桌面的手背,轻轻拍了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