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的时候就着水,一吃一喝就算是吃过饭了。
“啥表演,人家华夏军都说过多少回了,那是演习,没文化真可拍。”男子撇撇嘴说道。
女人将窝窝头和一个装着水的陶罐,轻轻放进挎篮中,白了男人一眼。
“你有文化,你那么有文化,你咋不进学堂考个秀才哩?”女子开口呛道。
男子微微一囧,“你懂啥,我那是不想学,要是想学...”
“快憋住吧,想学你也学不会。”女子丝毫不惯着,直接揭开男人的老底:“赶紧走吧,有天没日头了。”
两人一边拌着嘴,一边匆匆朝着门外走去。
这时,一道喊声传入两人耳朵。
“父老乡亲们,快出来啊,华夏军带着个大家伙,还有种粮来帮咱种粮食来了!”
两人急忙打开房门,只见一个十二三岁的小男孩正在街上边跑边喊。
“二狗,你说啥?华夏军真来了?”男人拦住小男孩急声说道。
“呼呼...是嘞,刘叔,华夏军说帮咱们种粮食来了!”男孩喘着粗气说道。
听到这句话,男人一把拉过自己媳妇儿。
“走,咱快过去看看。”
村子里的百姓在男孩的呼喊声下,一个接一个的走出家门来到田间地头。
几个红色的大家伙,威风凛凛的停在一片空地上,不远处还停放着一辆运输车,上面装的是种子,它叫玉米。
很多人都有误解认为明朝没有玉米,其实早在明朝嘉靖三十年的《襄城县志》中就首次出现文字记载。
四年后,即嘉靖三十四年,由云南土司进贡的玉米在送入京师的途中经过南河巩县(现巩义),又被《巩县志》记录下来。
但遗憾的是,明朝的政治环境动荡、当局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口感和产量并未达到人们的期望。
玉米的传播范围始终十分有限,也一直未能成为主粮种植,包括红薯同样如此。
拖拉机的一旁,几个年轻的战士,正在等着村民。
“乡亲们,我们来帮你们播种了,看见我身后的大家伙没有,这个大家伙叫拖拉机,别看它现在一动不动,但是它动起来一天能种180亩地!”
一位士兵笑着向乡亲们介绍起拖拉机,还有一旁的玉米种子。
当战士介绍它亩产能够超过1000斤时,百姓们的脸上瞬间涨红惊呼起来。
“哇!这么厉害!”
“真的吗?要是真的,这是神粮啊。”
“要是早点有这么高产量的粮食,俺老汉就不会饿死了...”
“......”
村民们一阵长吁短叹后,皆是狂热的看着华夏军的战士们。
战士们也在村民的催促声中,将拖拉机开进田里。
“突突”的声音在半空中回荡,伴随着的还有惊呼声和欢笑声。
这让华夏军所有帮助村民们播种的战士们觉得,自己不仅仅是在播种粮食种子,更是一颗颗希望的种子。
也代表了百姓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他们无不满怀热情的等着种子快快成熟。
好日子也快快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