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大的考察团专列呼啸着驶离莫斯科雅罗斯拉夫尔站,向着广袤而寒冷的东方驶去。
车厢内,气氛微妙。
谢尔盖委员坐在主位,面容沉静,仿佛只是执行一次寻常的公务考察。
而坐在他对面的彼得罗夫委员,则难掩一丝志得意满与审视的目光。
他将此行视为巩固权力、抓牢谢尔盖把柄的绝佳机会,随行团队中安插了不少他的亲信。
列车窗外,是无边无际的白桦林和开始解冻的河流,孕育着生机,也隐藏着未知。
第一站,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欢迎仪式盛大而隆重。
在预先安排好的“民情座谈会”上,几位被南盟暗中支持、早已串联好的地方官员和“民众代表”,声情并茂地陈述着西伯利亚面临的困境:
工厂因缺乏资金和技术濒临倒闭,年轻人外流,基础设施老旧……他们最终将诉求指向谢尔盖,恳请委员同志“为了西伯利亚的未来”,拿出魄力,寻求“突破性的解决方案”。
彼得罗夫冷眼旁观,认为这不过是谢尔盖为了争取地方支持而导演的一场戏,他甚至在私下嘲讽谢尔盖“煽动民意”。
但他没有察觉到,这场“戏”的导演并非谢尔盖,而剧本的走向也远超他的想象。
谢尔盖面对请愿,表现出了恰到好处的“沉重”与“责任感”,承诺将“慎重考虑”人民的呼声。
随后的行程,考察团深入阿尔泰山区,视察那些“并不十分优质”的金属矿藏。
在崎岖的山路上,在简陋的矿区营地,谢尔盖与彼得罗夫之间的暗流愈发汹涌。
彼得罗夫不断质疑某些矿藏的实际价值,试图压低预期,以便在未来的交易中向克里姆林宫证明谢尔盖的“无能”或“别有用心”。
谢尔盖则不动声色,偶尔引经据典,强调某些稀有金属的“战略潜力”,与彼得罗夫针锋相对。
在一次前往偏远勘探点的途中,车队遭遇了突如其来的、极其猛烈的“暴风雪”。
能见度骤降至不足五米,通讯短暂中断。
就在这片混乱与白色迷茫中,一场针对彼得罗夫的“意外”悄然上演——他乘坐的越野车“不慎”滑下了结冰的悬崖,搜救队在几天后才在谷底找到车辆的残骸和无人生还的噩耗。
官方结论是“不幸的意外事故”。
谢尔盖在事故报告上签字时,手稳如磐石,眼中没有丝毫波澜。
唯一的绊脚石,已被西伯利亚的严寒与“意外”彻底清除。
几乎就在考察团出发的同时,苏定国亲自指挥的“绑架”行动在夜幕下展开。行动精准如同外科手术。
谢尔盖在莫斯科郊外的别墅,以及他女儿在市区的公寓,在同一时间被几辆没有任何标志的黑色厢式车悄无声息地靠近。
身着便装但行动迅捷的神盾安防队员,以近乎温和却不容置疑的方式,请出了谢尔盖的妻子、女儿、女婿以及他最疼爱的小外孙。
“委员同志安排你们进行一次秘密旅行,为了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