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振邦欣慰地点头:
“没错。当你真正理解了这一点,你的动作设计就不再是单纯的技巧堆砌,而是有了灵魂。
观众看到的将不仅仅是刺激的打斗,更是人物的挣扎、成长与升华。”
李振藩也将这种思考带回了“演武堂”。
他与来自不同流派的陪练切磋时,开始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具有叙事感的“情境模拟”。
例如,模拟在狭窄空间内保护他人,模拟以寡敌众时的策略与心态变化,模拟如何在绝境中寻找一线生机。
他将这些模拟过程用摄像机记录下来,然后反复观看、分析,不仅检讨动作的合理性,更审视其中传递出的情绪和故事性。
他甚至开始尝试将自己的哲学思考用笔记录下来,写下了一些关于“截拳道”理念的零星感悟——强调简单、直接、非传统性,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
这些思想碎片,虽然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却已显现出超越时代的锋芒。
在这个过程中,他与武振邦的切磋也变得更加深入。
两人不再局限于招式的较量,更多时候是在探讨某种理念的实践可能性。
有时,为了一个发力角度或一个战术选择,他们可以反复推演、争论,然后又在一杯清茶中达成新的共识。
这种亦师亦友、共同探索的关系,让李振藩感到前所未有的充实和快乐。
夏梦和赫本偶尔来看他,都能感受到他身上那种日益内敛却又更加深邃的气场。
他谈论起电影和功夫时,眼中闪烁的不再仅仅是兴奋,而是一种沉静而坚定的光芒。
“布鲁斯好像变了,”
赫本对夏梦低语,
“他变得更……有力量了,不是肌肉的力量,而是一种从内而外散发出来的自信和智慧。”
夏梦微笑着点头:“这就是振邦希望看到的。他在帮助布鲁斯找到属于自己的‘道’。”
数月时光,悄然而逝。李振藩没有接拍任何外部影片,但他感觉自己在这段时间里的成长,远比盲目接拍十部电影来得更有价值。
他的技艺更加纯熟,心性更加沉稳,思想也更加深邃。
他对自己想要通过电影表达什么,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识。
他知道,自己还没有达到“大彻大悟”的境地,武道和艺术的探索永无止境。
但他已经不再是那个初来西澳时,仅凭一腔热血和过人天赋闯荡的年轻武者。
现在的他,已经做好了准备,带着初步形成的个人风格、哲学思考以及一部精心打磨的《龙之途》,去迎接世界的审视。
他找到武振邦和夏梦,平静而坚定地说:“振邦兄,梦姐,我觉得,是时候了。”
武振邦看着眼前这个目光炯炯、气质沉凝的年轻人,知道一颗真正的巨星,已经完成了最重要的蛰伏与淬炼,即将破茧而出。他微笑着拍了拍李振藩的肩膀:
“好!那就让世界,看看你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