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逆水行舟(2 / 2)

宋家超市的菜依旧新鲜,加上“当日采摘,隔日下架”的牌子挂出去,晚上七点后没卖完的菜五折清货,街坊们又回来了。更让大家放心的是,楚瑶还搞了“透明进货”——每天把菜农的联系方式写在黑板上,谁想查货源,随时能打电话问,连周晓云设计的“投诉有奖”都派上了用场:有次街坊王大爷误把没拆封的新饼干当成过期的,楚瑶不仅没怪他,还认真检查了饼干,最后送了他一包话梅,说“谢谢您帮咱们把关”。

转眼到了七月,一场暴雨突然袭来,雨点砸在粮站的铁皮屋顶上,噼啪响得像放鞭炮。超市快打烊时,门被推开条缝,一个老太太挤进来,蓝布衫往下滴水,裤脚卷到膝盖,露出沾泥的小腿,手里攥着皱巴巴的手绢,声音发颤:“闺女,能……能赊包红糖吗?我儿媳妇半夜生了,坐月子要喝红糖水,家里没糖了,儿子去镇上买还没回来……”

刘淑珍刚要开口——超市从没赊账的规矩,进货的钱还压在账上——楚瑶已经从货架上抽了包红糖,又从门后抄起那把印着“粮站留念”的黑布伞,塞进老太太怀里:“大娘,红糖您拿着,伞明天送回来就行,这么大雨,别淋着身子,坐月子的人也等不起。”

老太太攥着红糖和伞,眼泪在眼眶里转,手都在抖,连说了三声“谢谢”才冲进雨里。对面便民商场的老板娘隔着雨幕看见,不屑地撇撇嘴,跟伙计说:“装什么好人,赊账赊多了,早晚赔本!”

可第二天一早,老太太就带着儿子来了,男人手里拎着一篮土鸡蛋,蛋壳上还沾着鸡粪,非要塞给楚瑶:“这是自家鸡下的,不值钱,给你们添个菜!昨天多亏了你们,我家媳妇才能喝上红糖水……”

这事很快在街坊里传开,有人说:“宋家超市有人情味,不像对面,上次我买袋盐,就因为少了一分钱,老板娘脸拉得老长,还说‘没钱别来买’!”

对手见宋家的生意又火了,很快换了新招——门口挂出大红横幅:“购物满五元抽奖,头奖双卡录音机!”

那时候,双卡录音机可是稀罕物,要两百多块钱,不少人冲着抽奖往对面跑。宋卫东拿着对手的传单,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他们卖的东西那么便宜,还敢送录音机?这里面肯定有猫腻。”

王有亮揣着笔记本,连续三天蹲在对手超市后门。第一天,他看见那个穿喇叭裤的男人用三轮车拉来一箱箱没贴标的肥皂,包装都发潮了;第二天,他听见伙计抱怨“录音机又坏了,修都修不好”;第三天,他刚要凑近看进货单,就被对手的伙计发现了,那伙计拎着棍子追了他两条街,王有亮跑得上气不接下气,笔记本都差点丢了。

“妹,我打听清楚了!”王友亮冲进超市时,头发都乱了,“录音机是从废品站收的二手翻新货,外壳擦得亮,里面的零件都快散了,昨天有个大叔抽中了,回家没听半小时就坏了,来找他们换,还被老板娘骂了一顿!更要紧的是,他们的货根本没有正规发票,连出厂合格证都没有,那个穿喇叭裤的男人,根本不是正经供货商!”

话音刚落,粮站的张主任就来了,烟卷在手里捏得皱巴巴的,声音压得低:“卫东,有人匿名举报你们偷税漏税,明天税务局的人要来查账,你们可得把账理清楚,别被人钻了空子。”

宋卫东心里一沉——这举报,十有八九是对面搞的鬼。

查账那天,天刚亮,税务局的人就来了。楚瑶早把三年的账本按年份码成三摞,红绳捆得整整齐齐,每本封皮上都用钢笔写着“宋家超市xx年流水”,边角磨得发亮却没一点褶皱,连每张进货发票、缴税凭证都按日期排好,用回形针别着。周晓云抱着托人从市里捎来的“夏普”计算器,手指在按键上飞快地跳,“嗒嗒”声敲得人心安,算完一笔就用红笔打个勾,数字分毫不差。

“账本没问题,税款也都缴齐了。”税务人员合上账本,抬头往对面便民商场看了眼,“我们顺便去对面看看吧,有人也举报他们的账目有问题。”

楚瑶和宋卫东跟着去了。刚进对手的店,就听见一阵哭闹声——是李老师,她抱着孙子,孩子脸色发白,手里攥着半袋饼干,李老师的儿子正跟老板娘吵:“我儿子吃了你们的饼干就拉肚子,送医院说是食物中毒!你们看看这饼干,都过期三个月了!”

老板娘脸色一变,伸手要抢饼干:“你别胡说!我家饼干都是新鲜的,是你们自己没放好!”

“新鲜的?”税务人员走过去,从货架最底层翻出一箱没开封的方便面,包装都发潮了,生产日期还是去年的,“这也是新鲜的?”

接着,税务人员又打开了柜台的抽屉,里面翻出一沓假发票,金额加起来有两千多,还有一本没记全的流水账,上面清楚写着“偷税xx元”——原来,对手压价的秘诀,就是偷漏税、卖过期次品,连举报宋家,都是为了转移视线。

“把这些货都查封了!”税务人员掏出封条,“你涉嫌偷税漏税、销售过期食品,跟我们走一趟!”

老板娘瘫在地上,哭喊着“我错了”,那个穿喇叭裤的男人早就没了踪影。街坊们围在门口,有人说:“早就该查了!卖过期东西坑人,还造谣举报别人,活该!”

当天下午,对手的招牌就被摘了,店铺门上贴了封条。刘淑珍站在超市门口,摸了摸门框上挂着的“诚信经营”木牌——那是去年春节楚瑶写的,红漆晒了大半年,还是亮堂堂的——感慨道:“做生意跟做人一样,光学表面功夫不行,得有真底。你坑别人,早晚得坑了自己。”

楚瑶望着空荡荡的对手店铺,轻声对林薇说:“这才只是开始。以后会有更专业的对手来,光靠人情和新鲜,还不够。”

林薇点点头,从口袋里掏出张剪报,标题是“个体户迈向连锁化经营试点”,她指着字缝里的注释:“县工商局已经在研究了,以后可能会有大超市进来,新的浪潮要来了。”

正说着,一个穿中山装的男人走了进来,手里拎着个黑色公文包,递过来一张名片:“我是从省城里来的,叫陈云翔,专门做连锁超市策划。我观察你们家超市半个月了,诚信、实在,是块好料子。要是你们想往连锁化发展,我可以帮你们出方案。”

楚瑶接过名片,指尖碰到冰凉的纸,上面的“连锁化”三个字格外醒目。夕阳把粮站的老墙染成金红色,“诚信经营”四个大字在余晖里格外醒目。这场夏天的竞争,像一场突如其来的考试,让宋家超市在改革开放的潮水里,攥紧了最珍贵的“船桨”——可远处,更汹涌的时代浪潮已经翻涌,那个叫陈云翔的男人,是机遇,还是新的挑战?宋家超市能不能从一家小铺,变成真正的连锁超市?

风掠过老槐树的叶子,蝉鸣依旧,可粮站门口的空气里,已经多了点不一样的味道——那是属于未来的、未知的,却又让人忍不住想往前闯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