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梨园里 > 第419章 进退维谷(上)

第419章 进退维谷(上)(1 / 2)

那张写着“药”与“南边嬷嬷”的纸条,如同在圆姐心中点燃了一簇幽暗的火焰,灼烧着她的理智。她一夜未眠,反复推敲着这几个字可能蕴含的深意。

“宫中旧人,尤与药相关……”宫中与药相关的旧人何其多,太医、药童、掌管药库的太监等等,但能与舒舒觉罗氏扯上关系,且值得姑母如此紧急示警的,绝非寻常角色。

而“南边来的嬷嬷”更是蹊跷。舒舒觉罗氏是满洲旗人,怎会与南边的人有密切往来?除非那嬷嬷并非普通仆妇,而是身怀某些特殊技艺之人。

一个大胆而惊悚的念头浮现在圆姐脑海:东珠那看似浑然天成的柔弱体质,那精准把握太皇太后脾胃的食疗方子,乃至她对自己伤势恢复速度的掌控,是否都与此有关?是否都与药和那位南边嬷嬷的教导脱不开干系?

若真如此,东珠便不仅仅是个心机深沉的庶女,她可能还是一个精通药理,甚至懂得如何用药物潜移默化影响他人、伪装自身的可怕对手!

这个认知让圆姐脊背发凉。她回想起东珠入宫后的点点滴滴,那恰到好处的苍白,那惹人怜惜的怯懦,那场意外中奋不顾身却又能精准控制伤势程度的举动……越想,越觉得其中充满了人为算计的痕迹。

必须尽快查清!

次日,圆姐以昭意格格需配制一些温和的驱寒香囊为由,传唤了太医院一位专精药理,平日与永和宫也略有往来的陈太医。

陈太医恭敬地请脉、开方后,圆姐状似无意地提起:“近日读些杂书,见有提及南方有些隐秘的养身古方,与咱们北地迥异,倒是稀奇。陈太医见识广博,可知这南北药理,差异究竟何在?”

陈太医捻须沉吟道:“回李主子,南北地气不同,人性体质亦有差异,用药思路自是不同。北方峻猛,重在驱邪;南方温婉,长于调理。尤其一些传承久远的世家,或有秘而不宣的调理之法,于滋阴补气、养护容颜上,确有独到之处。只是有些方子,若运用不当,或与宫中常用药材相冲,反而于凤体无益,故而太医院用药,向来谨慎。”

圆姐心中一动,追问道:“哦?竟有此事。却不知这京中,可有精通此类南方调理之法的人?”

陈太医想了想,道:“精通谈不上。倒是早些年,宫里似乎有位从江南来的老嬷嬷,据说颇通些药膳调理之道,曾在太宗懿靖大贵妃宫中伺候过。后来年事已高,得了大贵妃的恩典放出宫去了,也不知如今是否还在京中。”

江南来的老嬷嬷!圆姐几乎能听到自己心跳加速的声音。她强作镇定,含笑谢过陈太医,又赏了些银子,吩咐春桃亲自送他出去。

线索似乎清晰了一些。一位曾伺候过懿靖大贵妃的江南嬷嬷,精通药膳调理。舒舒觉罗氏若是在东珠幼时,便与这类人物有所接触,那么东珠懂得这些,便不奇怪了。

然而,如何证实?又如何找到这位嬷嬷的踪迹?

圆姐将目光再次投向了启祥宫。东珠的伤势,是关键突破口。

她吩咐春桃,务必弄清楚两件事:第一,东珠每日所用的药方和药材来源;第二,她伤势愈合的真实情况。

与此同时,前朝的风暴并未停歇。纳兰明珠一系的攻势愈发凌厉,又有御史接连上本,弹劾钮祜禄家在关外“蓄养私兵”、“心怀叵测”,罪名一项比一项骇人。虽无确凿铁证,但流言蜚语已足以动摇人心。

玄烨的态度依旧暧昧。他既未明确斥责弹劾之人,也未下旨申饬钮祜禄家,只是将那些奏折留中不发,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这种沉默,比直接的斥责更让人煎熬。钮祜禄家在外朝的子弟如坐针毡,宫中的桑宁更是度日如年。她虽听从圆姐的劝告,强忍着没有发作,但眼底的惊惶与日俱增,抄写佛经时,手腕都因用力而微微颤抖。

圆姐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她知道,必须做点什么,打破这僵局,至少,要稳住桑宁,不能让她先自乱阵脚。

这日,她带着一套新得的湖笔徽墨,来到了东暖阁。

桑宁正对着一卷《金刚经》发呆,笔下的字迹潦草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