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三国:玄行天下 > 第114章 黄巾再起关东乱

第114章 黄巾再起关东乱(2 / 2)

“诺!”校尉接过以火漆封好的紧急军报,塞入怀中,转身飞奔而出,马蹄声急促远去。

而此刻,在兖州东部,黄河沿岸,曹操和鲍信的军队已经与张宁的先头部队发生了激烈的接触战。箭矢如雨,杀声震天,滚滚黄河水,似乎也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更大规模的血腥与混乱。

张宁站在高坡上,望着对岸隐约可见的豫州土地,眼中燃烧着复仇的火焰,她并不知道,或者说不在乎,她的这次倾巢南下,将把整个中原拖入何等惨烈的战火之中。而毛玠那封迫切的求救信,正像一支离弦之箭,射向遥远的西方。

长安城,丞相府。

书房内,那封来自豫州毛玠的八百里加急军报,如同一块烧红的烙铁,摊在简宇面前的紫檀木大案上。空气中弥漫着凝重到几乎实质化的压抑,先前商议赋税时的平和早已荡然无存。烛火摇曳,将简宇的身影投在墙壁上,拉得悠长而沉重。

简宇端坐主位,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案面,发出沉闷的“笃笃”声。他的眉头紧锁成一个深刻的“川”字,目光死死盯着军报上那些触目惊心的字眼——“张宁”、“二十万战兵”、“百万家眷”、“侵入兖境”、“豫州危在旦夕”……每一个词都像一记重锤,敲打在他的心头。

震惊过后,是急速的冷静与分析。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沸腾的情绪平复下来。大脑飞速运转,权衡着利弊。

“关东……果然还是出事了。”他低声自语,声音带着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一种“该来的终究来了”的果决。张宁的起兵,虽然突然,但并非完全出乎意料,只是其规模和迅猛程度,确实超出了预估。

“丞相,”坐在下首的荀攸率先开口,他面色凝重,抚须沉吟道,“张宁此举,倾巢而出,势若疯虎,其志非小。豫州乃我军根基,钱粮重地,万不可有失。且其口号,直指丞相,若任其坐大,天下观望之徒恐生异心,届时局势将更加复杂。”

贾诩微微颔首,接口道,声音一如既往的平静,却直指要害:“公达所言极是。然,长安初定,天子新安,西凉虽平,余波未靖。丞相若倾师东向,长安空虚……李傕、郭汜虽死,其旧部散落各处,关中诸将亦非全然心服,若有宵小趁机作乱,惊扰圣驾,则丞相西征之功,恐毁于一旦。此,两难之局也。”

简宇默默点头。贾诩点出了他最深的顾虑——长安的安危,天子的安全。他刚刚稳定下来的朝廷根本,不能因为东面的战事而动摇。但豫州,又是他起家的根基,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绝不能丢。

这时,坐在荀攸身旁的刘晔也开口道:“丞相,晔以为,文和先生所虑甚是。然,两害相权取其轻。豫州若失,则我军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纵有关中,亦难长久。且张宁乌合之众,虽势大,然其拖家带口,行军迟缓,补给艰难,战力未必强。丞相若以精锐击其惰归,胜算颇大。至于长安……”

刘晔顿了顿,继续道:“可留重将精兵镇守,委以重任,严加防范。只要长安稳如泰山,则丞相可无后顾之忧。”

简宇的目光扫过三位最重要的谋士,他们的意见虽有侧重,但核心都指向了一点:必须回师救援豫州,但长安的防务必须万无一失。

“诸位所言,正合我意。”简宇终于开口,声音沉稳而坚定,之前的犹豫一扫而空,“豫州,必须救!长安,也必须守!”

他霍然起身,走到悬挂的巨幅地图前,目光如炬:“张宁以为我主力西征,中原空虚,便可趁虚而入。她错了!本相便要让她知道,何为雷霆之速,何为王者之师!”

他转向侍立一旁的书记官,朗声下令,语速快而清晰,显示出其思路的缜密和决断的果敢:

“即刻传令!

一、任命满宠为司隶校尉,总领长安及司隶地区军政,负责治安肃清,法度严明,确保京畿无乱!

二、任命徐荣为镇西将军,张济为安西将军,张绣为平西将军,樊稠为抚西将军,华雄为破虏将军,各率本部精锐,合计五万兵马,留守司隶,归满宠节制,拱卫天子,镇抚关中!严密封锁潼关等要隘,谨防西凉或并州方向异动!”

三、其余众将,随本相点齐马步军十万,克日启程,东归豫州,迎战张宁!

四、通告全军,豫州危急,家园遭侵,此番东归,乃保家卫国之战,望将士用命,奋勇杀敌!”

“诺!”书记官奋笔疾书,迅速草拟命令。

简宇又看向荀攸、贾诩、刘晔:“公达、文和、子扬,随军参赞军机。”

“谨遵丞相令!”三人躬身领命。

命令既下,整个丞相府和军营立刻高效运转起来。调兵的虎符、委任的诏书飞快传递,士兵们结束休整,检查兵器甲胄,粮草官紧急调配物资,一派紧张而有序的临战气氛。

次日清晨,长安北门外十里长亭。

旭日东升,霞光万道,却难以驱散离别的凝重。旌旗猎猎,甲胄鲜明,十万东征大军已列阵完毕,刀枪如林,肃杀之气直冲云霄。队伍前方,“简”字丞相帅旗和“汉”字大纛迎风招展。

少年天子刘协,身着隆重冕服,在文武百官的簇拥下,亲自前来为简宇饯行。他的脸上写满了担忧与不舍,紧紧拉着简宇的手:“丞相……关东战事紧急,朕心甚忧。万望丞相保重,早日克敌,凯旋还朝!长安有朕与满爱卿等,丞相无需挂念。”

简宇一身戎装,英姿勃发,他单膝跪地,沉声道:“陛下放心!臣此去,必扫清妖氛,平定豫州!陛下在朝,亦需保重龙体,朝中之事,可多与王司徒、满司隶等老成之臣商议。待臣捷报!”

刘协眼中含泪,亲自斟满一杯御酒,递给简宇:“朕,预祝丞相旗开得胜!”

简宇接过,一饮而尽,将酒杯重重摔在地上:“臣,定不负陛下厚望!”

起身后,简宇翻身上马,那匹神骏的坐骑似乎也感受到主人的战意,昂首嘶鸣。简雪、荀攸、贾诩、刘晔、张辽、赵云、典韦、许褚等文武重臣,亦纷纷上马,紧随其后。

简宇最后看了一眼巍峨的长安城和城下送行的天子百官,猛地拔出佩剑,向前一指,声如洪钟:

“三军听令!出发!”

“咚!咚!咚!” 战鼓擂响,声震四野。

“呜——呜——呜——” 号角长鸣,直冲九霄。

十万大军,如同一条苏醒的钢铁巨龙,开始缓缓移动。马蹄踏地,声如闷雷;步卒行进,烟尘滚滚。旌旗蔽野,戈戟如林,浩浩荡荡,向着东方,向着烽火连天的豫州,迤逦进发。

刘协与百官久久站立,目送着大军消失在尘土与地平线的尽头,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有对丞相的依赖和期盼,有对关东战事的忧虑,也有对朝廷未来的不确定。

简宇端坐马上,目光坚定地望着前方。离别的愁绪已被肩负的重任和即将到来的大战所取代。他知道,这一次,他将面对一个不同的敌人,一场更为复杂和艰巨的战争。但他的信念,如同手中的剑,锋利而无畏。

“张宁……我来了。” 他心中默念,眼神锐利如刀。

兖州,寿阳地界。时值深秋,旷野上的草木已然枯黄,天地间弥漫着一股肃杀之气。原本相对平坦的地形,在此处开始出现起伏的丘陵和沟壑,为伏兵提供了天然的掩护。

曹操率领的东郡与鲍信济北军会合后,便在此处扎下营寨,与南侵的张宁黑山军主力形成了对峙之势。曹军营寨森严,旌旗招展,虽然兵力远逊于号称二十万的黄巾军,但军容整肃,士气高昂。

中军大帐内,曹操正与麾下核心将领议事。他身披玄甲,外罩一件绛色战袍,虽身材不算高大,但顾盼之间自有一股威严气度。手指点在地图上的寿阳位置,眉头微锁,分析着敌情。

“诸位,张宁贼众,虽势大,然观其行军,拖家带口,辎重繁多,部伍混杂,此乃乌合之众之象。”曹操的声音沉稳有力,“其初入兖州,锐气正盛,我军不宜正面硬撼。当依托地利,稳扎稳打,挫其锋芒,待其师老兵疲,再寻机破之。”

夏侯惇双目炯炯,声如洪钟:“主公所言极是!贼军虽多,不过土鸡瓦狗!末将愿为先锋,先去探其虚实,斩他几员贼将,煞煞他们的威风!”他性情刚烈,勇冠三军,早已按捺不住。

夏侯渊精于骑射,更显冷静:“元让勇猛可嘉,然贼势不明,还需谨慎。探明其主力所在及粮道虚实,方为上策。”

曹仁沉稳持重,补充道:“妙才言之有理。我军兵力有限,当与鲍信将军密切配合,互为犄角,使贼首尾不能相顾。”

曹洪则摩拳擦掌:“管他许多!只要主公一声令下,洪必陷阵杀敌,取那张宁首级来献!”

正当曹操斟酌用兵方略之时,前方哨探飞马来报:“禀主公!贼军前锋约万人,由贼将张燕率领,已至寿阳以南三十里处下寨,似有窥探我军之意!”

“哦?张燕?”曹操眼中精光一闪,“此贼乃黑山军中有名的悍匪,张宁竟派他打头阵……传令!整军备战,本太守亲自去会会这张燕!”

首次接战,曹操用兵谨慎。他亲率夏侯惇、夏侯渊等部,列阵迎敌。两军对圆,只见黄巾军阵型松散,衣甲杂乱,虽人数不少,但气势上已输了一筹。张燕跃马而出,手持飞燕双刃,叫骂挑战。

夏侯惇大怒,不待曹操下令,便挺雷烈枪出马,直取张燕。两人战不十合,张燕便显得力怯,虚晃一招,拨马便走。夏侯惇哪里肯舍,挥军掩杀。曹操见敌军败退混乱,不似有诈,便也下令全军追击。黄巾军丢弃旗鼓辎重,狼狈溃逃。曹军小胜一场,斩首数百级,士气大振。

此后数日,张宁军似乎畏于曹军兵锋,接连后撤,或派出小股部队骚扰,皆被曹操或鲍信轻易击退。曹军连战连连,缴获不少粮草军械。

接连的胜利,如同温水煮蛙,渐渐消磨了曹操最初的警惕。帐中议事时,众将也难免生出骄矜之气。

夏侯惇大笑:“都说黑山贼如何厉害,我看不过如此!那张宁一介女流,果然不通军事!”

曹洪也附和:“正是!主公,贼军已丧胆,不如趁势猛攻,一举击溃其主力!”

连一向谨慎的夏侯渊和曹仁,见敌军确实表现不堪,也认为战机已现,建议主动出击。

曹操起初尚有疑虑,但连续的胜利和部下高昂的求战情绪,也影响了他的判断。他仔细分析了斥候回报,显示张宁主力似乎正向东南方向溃退,沿途混乱,正是一举歼敌的良机。加之他内心深处,也有了借此大功,进一步扩大势力的念头。

“嗯……”曹操沉吟片刻,终于下定决心,“贼军连败,士气已堕,阵型涣散,确是天赐良机!传令鲍将军,与我合兵一处,全力追击!务必擒杀张宁,平定此乱!”

于是,曹操尽起大军,抛弃了稳扎稳打的策略,开始对溃退的张燕军进行猛烈追击。一路上,果然见到黄巾军丢弃的营寨、损坏的车辆、甚至散落的财物,更坐实了其溃败的迹象。曹军将士争先恐后,追击速度越来越快,阵型在不知不觉中拉长,先头部队与中军、后军逐渐脱节。

这一日,大军追至一处险要地带。但见两侧山势陡峭,林木茂密,中间一条道路蜿蜒崎岖,地势愈发狭窄。秋风吹过山谷,带着枯叶打着旋儿,发出呜呜的声响,平添几分诡异。

曹仁察觉地势凶险,急忙劝谏:“主公!此地山高林密,道路狭窄,恐有埋伏!不宜轻进,当先派哨探仔细搜查两侧山林!”

然而,被胜利冲昏头脑的曹操,此刻却有些不以为然,鞭指前方隐约可见的黄巾军旗帜和逃窜的人影,笑道:“子孝多虑了!贼军溃不成军,只顾逃命,焉有余力设伏?速速追击,勿使其远遁!”

说罢,不听劝阻,催动人马加速进入山谷。

就在曹操中军大部分进入峪口,队伍拉得最长最散之时,忽听一声凄厉的号角划破长空!

“呜——嗬——!”

紧接着,两侧山顶上瞬间竖起无数面黄色旗帜,迎风招展!擂木滚石如同暴雨般倾泻而下,砸入曹军队列之中,顿时人仰马翻,惨叫声四起!

“不好!中计了!”曹操脸色剧变,勒住战马,心中警铃大作!

未等他下令,两侧山林中喊杀声震天动地!无数头裹黄巾的伏兵如同鬼魅般涌出,箭矢如飞蝗般射来!更可怕的是,前方溃逃的张燕部队也突然返身杀回,堵住了去路!而后方谷口,也出现了大量黄巾军,截断了退路!

曹军顷刻间陷入重重包围!队伍被拦腰切断,首尾不能相顾,士兵们惊慌失措,自相践踏,死伤惨重!

“不要乱!结阵防御!向我靠拢!”曹操拔剑在手,声嘶力竭地大吼,试图稳住阵脚。曹仁见此情形,也各自奋力拼杀,想要向曹操靠拢。

然而,伏兵四起,烟尘弥漫,乱军之中,通讯断绝。曹仁同样陷入苦战,与曹操中军主力越来越远。

曹操身边,只剩下部分亲兵卫队,且战且退,被压缩在一处小小的山坳里。四周都是黄巾军的喊杀声,黄浪滚滚,仿佛无穷无尽。

“莫非天亡我也?”曹操环顾四周,将校离散,士卒疲敝,心中涌起一股巨大的悔恨和绝望!他自负智计,却因一时骄矜,中了张宁这看似粗浅实则狠毒的诱敌深入之计!

就在这时,黄巾军阵中分开一条道路,两员大将跃马而出。左边一人,身形矫健,面色黝黑,正是黑山军元老张燕!右边一人,则是黄巾军老将,以用兵着称的波才!

张燕手持飞燕双刃,指向被围的曹操,狞笑道:“曹孟德!你也有今日!识相的,下马受缚,圣女或可饶你一命!”波才更是挥舞雷光刃与千岩盾,厉声喝道:“弟兄们!擒杀曹操,赏千金,封万户侯!”残存的曹军将士个个面露惊恐,曹操本人也是脸色铁青。正是:

巧布疑兵诱孟德,轻骑冒进陷重围。

欲知曹操性命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