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阴影下的较量(1 / 2)

《月华》

林晓月提交的作品名称,像一块冰冷的石头投入林晚意的心湖,激起的不止是涟漪,而是汹涌的暗流。前世的记忆碎片疯狂翻涌,那些被窃取的设计草图,那些被冒名顶替的荣誉,像陈旧伤疤下的隐痛,再次尖锐地提醒着她。

林晓月或许没有原创的才华,但她窃取和包装他人成果的手段,却堪称“精湛”。这一次,她把目标对准了谁?是其他无辜的参赛者,还是……已经将她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的自己?

林晚意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恐慌和愤怒解决不了问题,只会自乱阵脚。她打开电脑,开始搜索林晓月近期的公开动态和任何与“设计”相关的蛛丝马迹。

社交媒体上,林晓月的账号依旧是一片岁月静好的名媛风,晒着下午茶、奢侈品和看似不经意露出的画架一角。但在一张模糊的背景照片里,林晚意锐利的目光捕捉到了书桌一角散落的几张草图边缘——那线条的走向,那构图的习惯,竟然与她废弃的早期草稿有几分诡异的神似!

难道林晓月在她离开林家后,翻过她的旧稿?

一股寒意顺着脊椎爬升。她想起前世,林晓月就总是以“学习”、“欣赏”为名,频繁进出她的画室。那些被自己弃之不用的草稿,在林晓月眼里,恐怕都是可以“废物利用”的宝藏。

《月华》……《归途》……这两个名字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如果林晓月窃取的是她早期某个融合了月光意象的废弃构思,再加以扭曲和粉饰呢?在初选阶段,评委只能看到设计稿和简介,未必能深究灵感源头。以林家的财力,完全可以帮林晓月做出华丽的效果图,蒙混过关。

这不是猜测,这几乎是基于对林晓月人品的了解,得出的最有可能的结论。

危机感如同实质般扼住了喉咙。她不能坐以待毙,必须在最终的决赛展示前,做好万全的准备。决赛是现场阐述和作品展示,那是抄袭者最容易露出马脚的时刻。

但如何证明?那些废弃的草稿她并没有带走,就算有,时间戳也难以作为铁证。她需要更直接、更无法辩驳的证据。

接下来的日子,林晚意将自己沉浸在工作室内。她用剩余的资金购买了更专业的工具和材料,开始亲手制作《归途》的成品。她选择用白银来锻造那些坚韧的荆棘枝蔓,因为白银在氧化后会呈现独特的暗黑色泽,更能象征历经风霜的沉淀。而那朵核心的玫瑰,她找到了一小块品质极佳的月光石,将其切割打磨,使其在光线下能折射出柔和又神秘的晕彩,宛若内心不灭的微光。花心的珍珠,她选用了一颗天然的、形状并不完美却温润异常的淡水珠,寓意着接纳生命中的不完美。

每一个步骤,她都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情感。这不仅仅是一件参赛作品,更是她人生的写照。在敲打、打磨、镶嵌的过程中,那些纷乱的情绪——仇恨、孤独、对温暖的渴望、对新生的期盼——都仿佛被一点点锤炼进了这件珠宝里。

深夜,工作室的灯光下,她常常累得直不起腰,手指上布满细小的伤口。孤独感会在这种时候悄然袭来,像冰冷的潮水漫过脚踝。没有家人的嘘寒问暖,没有朋友的鼓励支持,只有冰冷的工具和未完成的作品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