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那日的晨雾还未散尽,民议堂的木铎已撞响第三遍。
周芷若立在堂前石阶上,望着三十个粗陶饭盒整整齐齐码在条案上。
竹篾盖压得极实,边沿渗出细密的水汽,混着腌菜的酸与粥的甜,在风里散成若有若无的线。
她指尖轻轻划过最边上那个饭盒的豁口——是昨日夜里,她亲手用碎瓷片刮的,为的是让掀开时一声,像极了去年西沟断粮第七天,孩子们掀开空米缸的动静。
周姑娘!柳五爷的嗓门先撞进堂来。
这位北巷粮老穿着浆洗得发白的青布衫,腰间还系着没解的粮袋绳,查缺粮册是大事,您倒好,连顿热乎饭都舍不得?他重重拍在条案上,震得竹盖跳起来,当我们是要饭的?
三十个竹盖地被掀开。
稀粥在碗底凝着层薄皮,腌菜切得比火柴棍还细,粗陶碗中央泛着水光——哪有什么粗粮馍,连半粒米都见不着。
堂内静得能听见檐角铜铃的轻响。
几个年轻灶主的喉结动了动,手刚要碰碗又缩了回去;上了年纪的则盯着那勺稀粥发怔,有人指甲深深掐进掌心,有人眼眶慢慢红了。
去年今日。周芷若走下石阶,青布裙角扫过案沿,西沟村的孩子们蹲在断墙根下,捧的就是这样的碗。她停在柳五爷面前,对方的唾沫星子溅在她衣襟上,您说饿急了的人会怎样?
抢粮,杀人,把树皮啃得比刀削还干净——可更狠的是,她的声音突然轻了,像吹过荒田的风,等他们终于吃饱了,就忘了自己啃过树皮。
放屁!东头米行的陈三突然掀翻条凳。
他踹开脚边的碎陶片,脖子涨得通红,我家老小五口饿了半月,现在能顿顿吃白米,倒成罪过了?他抓起自己的饭盒摔在地上,稀粥溅在青砖上,要忆苦你自己忆,老子不奉陪!
门帘地被撞开,陈三的身影消失在晨雾里。
有人跟着站起,却在触到周芷若目光时又坐下了。
那目光太静,静得像口深不见底的井,井里浮着去年冬天的雪,浮着啃树皮的孩子,浮着被盐卤封死的粮窖。
郑老拐是最后一个动的。
他佝偻着背凑到碗前,布满老茧的手指碰了碰粥皮,突然抖得厉害。
木勺刮过碗底的声响格外刺耳,他喝得很慢,每一口都像在嚼碎什么。
当最后一滴粥滑进喉咙时,他的木勺地掉在案上。
我去年这时候......他的声音哑得像破风箱,突然撕开衣襟。
胸口一道暗红的疤从锁骨蜿蜒到肋骨,像条狰狞的蜈蚣,隔壁村的栓子饿急了,拿菜刀捅的。他的手死死抠着案沿,指节泛白,我当时在盐井灌毒膏,我儿子在村头啃树皮——现在渠修好了,井里的粮挖出来了,可我儿子......他的头重重砸在案上,哭声响得震落了梁上的灰。
堂内响起抽噎声。有人轻轻拍他的背,有人抹着眼泪重新捧起碗。
放吧。周芷若对缩在墙角的吴二狗点头。
少年从怀里摸出个黑黢黢的听锅器——这是他从乞食帮老窝翻出的宝贝,能截收夜里锅碗瓢盆的动静。
铜钮转动时,杂音像潮水般漫上来,突然清晰起来的七个字,像七把刀扎进众人耳里:想吃饭,不敢说。
那是个小女孩的声音,带着饿得发颤的尾音,混着锅沿的磕碰声,像极了去年西沟断粮时,孩子们蹲在灶房外,望着空锅却不敢开口的模样。
午后的阳光斜照进来时,花葬婆的脚步轻得像叶尖的露。
她裹着靛蓝粗布衫,怀里的葬灯焰色淡得像晨雾,走过之处,连梁上的灰都不曾惊动。
你们吃得下。她将一盏拇指大的灯放进最大的饭盒,灯焰在粥汤里晃出细碎的金,是因为你们还记得饿。她转身指向堂外,那里几个年轻力壮的新人正哼着小调搬新米,可有些人,已经开始忘了。
顺着她的指尖望去,众人倒抽一口冷气——新人将半袋霉变的糙米随手倒进沟里,米袋在地上拖出灰黑的痕,烂的,喂猪都嫌腥。
周芷若的指尖深深掐进掌心。
她望着花葬婆的灯,那灯焰不知何时已爬上案沿,在查缺粮册的竹简上投下摇晃的影。
即日起。她的声音沉得像块落进井里的石,所有粮仓调度暂停。
堂外的风掀起她的衣角,吹得那盏微型灯焰忽明忽暗。
花葬婆的话随着风飘进来:要让人记得饿,先得让饱饭里,再嚼出三分苦。
没有人问为什么。
他们望着周芷若走向堂后库房的背影,望着她腰间新挂的铜铃——那是用昨夜摔碎的饭盒熔铸的,风过时作响,像极了去年冬天,西沟村孩子们敲着空碗,在雪地里喊饿的声音。
风掀起她的衣角,隐粮图的边角在风里打了个旋儿,像只欲飞的蝶。
即日起,所有粮仓调度暂停。周芷若的声音压过檐角铜铃,震得堂内竹简簌簌作响。
她望着梁下新贴的二字——那是昨夜她与吴二狗用炭笔重描的,墨迹未干时落了粒米,此刻倒像颗钉进木梁的泪,反刍计划
反刍?柳五爷的茶盏砸在案上,茶渍溅上刚抄好的粮册,周姑娘这是要我们学牛吃草?他粗糙的指节叩着条案,震得三十个饭盒微微发颤,七日里顿顿吃观音土、啃树皮?
你当这是儿戏?
周芷若没有急着回答。
她望着柳五爷腰间的粮袋绳——那绳结还是昨日她教他打的连环扣,寓意粮道不断,此刻却被攥得变了形。昨日新人倒霉米时,您可知那袋米够西沟村二十个孩子吃三日?她指尖抚过自己胸前的铜铃,那是用昨夜陈三摔碎的饭盒熔铸的,我们总说吃饱了饱的标准是谁定的?
是米商说白米才叫饭,是粮官说霉米喂猪都嫌腥她突然提高声音,惊得梁上麻雀扑棱棱飞起,但真正该定标准的,是那些啃过树皮、吞过观音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