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7章 灰里藏火种(2 / 2)

那是酸辣甘苦咸淡混杂的味道,是无数记忆在锅中碰撞、交融、升腾。

米香裹着枣甜,醋气缠着烟熏,苦蕨与蜜渣同化,咸泪渗进汤底。

有人忽然蹲下,掩面而泣;有人仰头望着天空,任风吹干脸上的湿痕。

阿青站在灶前,看着这一幕,忽然明白——

他们烧的不是饭,是人心的回响。

就在此时,赵二拐从外围踱步而来。

他瘸腿拖地,身影在晨光中拉得很长。

他没说话,只是将一块烧焦的布片递给周芷若。

那是一截残旗角,边缘碳化,却仍可见暗纹——一支羽箭穿云,箭尾缀着三根鹰翎。

他盯着那图案,眼神沉得像井底寒水。

片刻后,他抬起头,声音低哑:“我想带一支小队,回去一趟。”赵二拐递出那截残旗时,风正从废墟的断梁间穿行而过,卷起几片焦纸,像亡魂低语。

周芷若指尖触到布角的刹那,便知这并非寻常标记——鹰翎三羽,是元军中最隐秘的清剿部队“鹰翎营”的信记,专事焚村断粮、屠匿诛心。

他们从不留下活口,更不会撤岗留路。

她抬眼欲言,却被林晚儿轻轻按住手腕。

“有些路,得有人替后来者踩一遍。”

林晚儿的声音不高,却如铁钉入木。

她目光落在赵二拐瘸着的左腿上——那是十年前雁门关外一场伏杀留下的旧伤,当时他背着半筐冻僵的孩童逃出火场,自己却被马蹄踏碎了膝骨。

如今他站在这里,背仍微驼,可脊柱挺得笔直。

当夜,林晚儿取出一只油布包,层层揭开,露出灰褐色的米丸,每一粒都裹着细微黑屑。

她将包递给赵二拐:“桑柴灰混蜜豆粉,遇潮不化,嚼之生热。若遇敌,不必交战,先点火。”

赵二拐没问为何。

他只点了点头,把米丸贴身收进内袋,靠近心口的位置。

三日后晨雾再起,一道佝偻身影自荒道尽头缓缓浮现——是赵二拐。

衣衫撕裂,靴底磨穿,脸上有未愈的擦伤,但眼神清亮如洗。

众人围拢,无人催问。

他沉默地走向周芷若,从怀中掏出一张折叠的羊皮纸,摊开于石上:那是鹰翎营新的巡防图,标注清晰,连换岗时辰都以红点标出。

“哨岗换了人。”他嗓音沙哑,“原队长被调往北线,据传……因‘纵放流民灶烟’遭劾。”

人群一静。

纵放?还是故意留隙?

他继续道:“营地外堆了一垛新柴——全是桑枝,晒得干透,码得齐整,像是等人来取。”

阿青猛地吸了一口气。

桑柴,正是她们那夜无意点燃的引火之材。

也是那一夜,元兵在远处驻足良久,甚至有人低声说了句:“像我阿姐出嫁那年……”

如今,对方以桑枝为馈,不语胜千言。

苏掌柜冷笑一声:“这不是退让,是试探。”

周芷若凝视着那堆柴的方位标记,眉心微蹙。

她忽然意识到,敌人不再急于扑灭火焰,而是开始揣摩火从何来、因何而燃。

恐惧已转为警觉,而警觉之后,往往是更狠的反扑。

夜深,万籁俱寂。

林晚儿独自蹲在残灶前,手中磨石缓缓推过新铸锅底。

铜炉初成,她亲手刻下交错纹路——不是装饰,而是导火槽与气流孔的暗构。

火星若起,可循此蔓延全灶,快如蛇行。

阿青悄然走近,递上一张墨迹未干的图卷:“十一村愿设同心灶,妇人轮值,孩童传讯,已绘成网。”

林晚儿接过,目光扫过那些名字,忽问:“你还记得那晚士兵闻到桑香时说的话吗?”

阿青点头:“他说,像他阿姐出嫁那年。”

林晚儿笑了,极轻的一笑。

她从怀中取出一小截焦木——正是当日灶膛余烬,藏了整整三日。

她将其嵌入锅底一道隐蔽凹槽,合拢金属盖板,低语如誓:“这火,不能只靠一个人点。”

风掠过空旷废墟,吹动半挂残幡。

镜头拉远,残灶深处,冷灰之下,一点微弱火星仍在明灭,仿佛沉睡的心跳,在等待某一双手,某一缕风,某一口呼吸——将它重新唤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