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我靠九阳神功横推武当 > 第572章 没有英雄的早晨

第572章 没有英雄的早晨(2 / 2)

有人犹豫,有人冷笑,最终还是上前各取一勺。

片刻后,一人叹道:“公灶工整,私灶……有烟火气。”另一人点头:“都热。”

周芷若目光缓缓扫过众人:“味道不同,但都热。问题从来不是谁能做饭,而是我们还愿不愿坐在一起吃。”

堂中骤然安静。

她继而宣布新规:私灶可设,但须公示流程、开放参观、接受抽检。

若有违者,众议除名。

散会时,一位白发老者拉住她的手,眼中含光:“姑娘,你不像以前那些‘主事人’,你像个……邻居。”

她微笑颔首,未答。

归途上,风拂面颊,她忽然想起峨眉后山那口老井——三十年前母亲曾说:“执权者若忘了自己也要喝水,那井就会干。”

今夜,井未干。人还在。

而在东岭村口,晨光尚未照进磨坊深处。

废弃的石磨蒙尘已久,梁上结满蛛网。

一缕微弱的呼吸声藏在稻草堆里——那里蜷缩着一对流浪母子,衣衫褴褛,孩子脸色青紫,女人紧搂着他,像护着最后一星火种。

没人知道他们何时来的。也没人看见。

直到孙三娘挎着竹篮,踏着初雪而来。

她站在磨坊外,静静看了片刻,未呼救,未施舍,转身走向村中高台,敲响铜锣三声。

“今日全村做腊八粥,”她扬声道,嗓音清亮,“缺一味山椒。”孙三娘挎着竹篮,踏雪而来时,天光尚在山脊后蜷缩着不肯露面。

村口的磨坊早已废弃多年,木门半塌,檐角垂着冰凌,像一口冻结的钟。

她本是例行巡查炊卫队布防路线,脚步却在稻草堆前顿住——那一团破絮之下,竟藏着两具呼吸微弱的身体。

母子俩衣不蔽体,孩子脸色青紫,嘴唇泛白,女人双臂死死环抱着他,仿佛稍一松手,魂魄便会随寒风散去。

孙三娘蹲下身,指尖探了探孩子的鼻息,极轻,却未断。

她没有惊动他们,也没有唤人来抬,更未掏出怀中仅剩的干粮施舍。

她只是静静看了片刻,然后转身离去,脚步稳得如同压着鼓点。

不多时,村中高台上传来铜锣三声,清越而肃然,划破晨雾。

“今日全村做腊八粥!”她的声音不高,却字字入耳,“缺一味山椒。谁找到,奖三天口粮。”

人群先是静了一瞬,随即嗡然议论起来。

“这节骨眼上还搞这套?”有人嘀咕,“往年都是统一分配,怎的今年还要‘寻宝’?”可也有人低头思索:山椒生长偏僻,需翻过北坡背阴沟,雪深路滑,寻常人不愿去。

但三天口粮……够一家熬一周。

没人注意到,那磨坊残窗后,一双怯生生的眼睛正透过缝隙盯着外面的世界。

半个时辰后,一个瘦小的身影从雪幕中跌撞而出,怀里紧紧护着一个小布包。

男孩浑身湿透,眉毛结霜,手指冻得通红开裂,可那包干椒却被裹得严严实实,未沾半点雪水。

他扑到高台前,气喘如风箱,嗓音嘶哑:“我……我找到了……”

孙三娘接过布包,当众打开——几根暗红的干椒蜷曲如钩,确是久藏之物。

她点头,命人记下名字,当场兑付三日口粮,并宣布:“母子暂居东厢,明日起在‘新妇学堂’帮工,薪米照发。”

人群起初不解,继而沉默。

有人想笑,却又笑不出。

那一夜,女人跪在学堂柴房门口,泪流满面地向孙三娘道谢,声音哽咽不成句。

孙三娘摆手制止,只淡淡一句:“别谢我。”

她望着窗外渐浓的夜色,语气平静如水:“是你儿子用自己的脚,走出了第一顿饭。”

与此同时,炊堂深处,阿牛仍伏案于旧档堆中。

烛火摇曳,映着他额上细密的汗珠。

他翻出一本泛黄册子,封皮几近脱落,上书《脚印簿》三字,墨迹斑驳。

翻开内页,竟是三十年前第一批跑单者的出发记录:某月某日,何人出村,经哪条隐道,送何种食信,归期未明……

他看得眼眶发热。

这些人里,有的再没回来,尸骨埋在野狗啃过的山沟;有的名字被红笔圈起,旁边只注二字:“焚锅”——那是宁死不交火种的誓约。

他默默吹亮蜡烛,取来新纸,一笔一划誊抄。

每抄一行,就像踩过一段被遗忘的山路。

一夜未眠,东方微白时,终成一册,题名《来路》。

他合上册子,走出门。

晨风拂面,炊烟四起,孩子们奔跑在巷口,欢叫着:“开饭啦——”

阿牛站在院中,深深吸了一口气。

那一刻,他仿佛第一次闻到这人间烟火——不是战场上的焦糊,不是密令里的血腥,而是活着的味道。

镜头缓缓拉远,昔日金碧辉煌的光明顶,如今只剩连绵屋舍间升起的袅袅青烟,与初升朝阳交融,不分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