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湾的造船厂,下个月就能造出第一艘‘蒸汽货轮’,能装五百石货物,从龙湾到平阳,只要一天时间。”龙湾的官员阿船,指着地图上的航线,“我们计划再建三艘货轮,开通到文成、泰顺的航线,让山区的特产能更快运到沿海。”
“乐清的电气工坊,已能批量生产‘电灯’和‘电线’。”乐清的技师阿电补充道,“我们计划先在罗阳、大峃等大部落架设电线,明年再覆盖到所有小部落,让泰顺的山腰、文成的茶山,都能亮起电灯。”
妫含点点头,目光落在地图上的玉环——那里是瓯越东部的海岛,盛产海鲜,却因为交通不便,很多渔获只能烂在岛上。“玉环的码头建设得怎么样了?能不能停靠蒸汽货轮?”
“已经在赶工了。”瓯海的官员阿农回答,“我们还计划在玉环建一个‘冷藏库’,用鹿城研发的‘制冷机’保存渔获,这样海鲜能运到更远的地方,玉环的百姓也能赚更多的钱。”
大殿里的讨论声此起彼伏,每个人都在为瓯越的未来出谋划策。妫含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感慨——从最初带着一万女兵收复平阳,到现在带领整个瓯越走向科技时代,她走过的路,比泰顺的山路更崎岖,却也比飞云江的流水更坚定。
“还有一件事。”妫含拿起一份报告,“鹿城的‘学堂’要扩招,不仅要教孩子们读书识字,还要教他们机械、电气、农业知识。我们需要更多的本地技师,让科技能在瓯越扎根,而不是只靠鹿城的支援。”
官员和技师们纷纷点头。他们知道,妫含要的不是一时的繁荣,而是长久的发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而是整个瓯越百姓的幸福。就像鹿城的蒸汽机车,只有沿着铁轨一直向前,才能到达更远的地方;就像乐清的无线电报,只有将信号传遍每一个角落,才能让整个瓯越真正团结在一起。
夜深了,大殿的灯火依旧明亮。妫含卷起地图,走到窗边,看着鹿城的街道上,电灯发出的暖光映照着行人的笑脸。她知道,永嘉郡的下一个目标,不再是某一个部落或某一片土地,而是整个瓯越的科技腾飞。那些曾经的黑暗与苦难,终将成为历史,而新时代的曙光,已照亮了瓯越的每一片山河。
泰顺的原始森林里,传来了蒸汽机车的轰鸣。铁轨像一条黑色的巨龙,从罗阳延伸到司前,火车头喷出的白烟,在翠绿的山林间划出一道白色的弧线。阿树坐在火车里,看着窗外飞速后退的树木,手里握着一个从鹿城买来的“收音机”,里面正播放着瓯海农场的丰收消息。
“阿树叔,这火车真快!以前我们去司前,要走一天的山路,现在一个时辰就到了!”阿福趴在车窗边,兴奋地大喊。她手里拿着一个“手电筒”,那是妫含送给她的礼物,晚上不用点油灯,也能照亮路。
阿树笑着点头,目光落在远处的高山牧场。那里,瓯海来的技师正在教牧民们用“电动剪毛机”,以前靠手工剪毛,一个人一天只能剪五只羊,现在用机器,一小时就能剪十只,而且剪得更整齐。牧场的围栏边,还装了“铁丝网”,能防止野兽闯进牧场,保护羊群的安全。
不远处的仕水矴步,游客们正拿着“相机”拍照。这些游客有的来自鹿城,有的来自龙湾,他们沿着新修的公路而来,欣赏泰顺的古廊桥,品尝三杯香茶,观看石头村的木偶戏。阿木的儿子阿戏,正操控着改良的木偶,木偶的关节处装了小小的“电动机”,能做出更灵活的动作,引得游客们阵阵欢呼。
飞云江的江面上,龙湾造的蒸汽货轮正在航行,船上装满了文成的茶叶、泰顺的石材、平阳的粮食,要运到鹿城的市场上售卖。阿莲站在货轮的甲板上,看着江水滚滚东流,手里拿着一封“电报”——那是她写给在龙湾工作的儿子的,以前写信要半个月才能送到,现在发电报,半天就能收到回信。
鹿城的工厂里,机器声日夜不停。工人们有的在组装蒸汽机车,有的在生产电灯,有的在研发新的“拖拉机”。阿电穿着白色的工作服,正在调试一台“无线电发报机”,他要把鹿城的科技成果,传递到瓯越的每一个角落。
妫含站在鹿城的高塔上,俯瞰着瓯越大地。铁路像蛛网一样连接着各个部落,工厂的烟囱里冒出的白烟与云朵交织,电灯的光芒在夜里像星星一样闪烁。她知道,永嘉郡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部落联盟,而是一个正在走向现代化的家园。那些曾经被压迫、被奴役的百姓,现在能吃饱饭、能读书、能用上先进的机器,而这一切,只是一个开始。
微风拂过,带着茶山的清香与工厂的钢铁气息。妫含知道,瓯越的未来,将由科技与团结书写,而那些曾经的苦难与黑暗,终将成为历史长河中远去的浪花,取而代之的,是一首属于瓯越百姓的,充满希望与力量的科技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