秣陵城中的战意如同不断升温的炉火,而林辞则如同投入炉中的一块顽石,看似沉寂,内里却在积聚热量,等待迸发的时机。周瑜大军开拔后,城内的气氛愈发凝重,关于前线军情的流言蜚语每日都在更新,恐慌与期待交织。
林辞知道,不能再被动等待下去。孙权府上寻访奇人异士的风声并非空穴来风,他需要创造一个“恰好”能被对方注意到的机会。
他选择的方式,是“献图”。
并非军事布防图,而是一幅他凭借超越时代的宏观地理认知、结合玉玺对地脉水气的微妙感应,精心绘制的《江东水脉地势略论图》。此图并非精确到每一条溪流,而是宏观勾勒出长江中下游,尤其是秣陵至夏口一带的主要水系走向、水文特点、暗礁潜流分布,以及几处他推断出的、可能对水军驻扎、埋伏、火攻等战术产生影响的关键节点。图中还以古篆标注了一些可能与古祭祀、镇水传说相关的点位,其中便包括了芜湖那处他感应到禹鼎气息的丘陵。
他将自己的见解,以谦逊而博学的口吻,写成一篇辅论,附于图后。文中,他引经据典,从《禹贡》谈到《水经注》,论点扎实,却又在关键处留下些许悬念,仿佛还有更深层的奥妙未能尽述,引人探究。
做完这一切,他并未直接前往吴侯府投递,那太着痕迹。他通过客舍掌柜,辗转结识了一位在孙权府中担任文书佐吏、不得志却喜好结交奇士的低级官员。在一次“偶然”的清谈中,林辞“无意间”展露了对此图的见解,其视角之新颖、论述之精妙,令这位佐吏惊为天人。
“先生大才!此图此论,于当前局势,或有大用!”佐吏激动不已,自觉发现了明珠蒙尘,若能举荐上去,便是大功一件。
林辞故作推辞,言道此乃平日游玩所做,粗浅之作,不堪大用。但在佐吏再三恳求下,才“勉强”同意由其将图论抄录一份,代为呈递,并再三叮嘱不必提及他的姓名,只说是某位匿名游学士子所献即可。
他需要的是一个进入对方视野的敲门砖,而非一开始就站在聚光灯下。
图论被呈递上去后,起初几日并无动静。林辞也不急躁,依旧每日读书、漫步、感应地脉,仿佛此事从未发生。
直到第五日黄昏,他正在客舍院中闲坐,忽闻门外传来沉稳的脚步声。两名身着普通家仆服饰、但眼神锐利、气息沉稳的汉子走入庭院,径直来到他面前,恭敬行礼。
“可是林辞林先生当面?”为首一人低声问道。
林辞心中了然,面上却露出恰到好处的疑惑:“正是在下,不知二位是?”
“奉鲁子敬先生之命,特来请先生过府一叙。”那人语气不容拒绝,同时递上一枚看似普通的木制令牌,上面刻着一个“肃”字。
鲁肃!果然是他!这位孙权麾下最重要的谋士之一,以敦厚睿智、识人善任着称,由他出面,既显示了重视,又不至于太过张扬。
“原来是子敬先生相召,在下荣幸之至。”林辞起身,整理了一下衣袍,坦然随二人出门。他知道,投石问路,石已激起微澜。
鲁肃的府邸并不奢华,反而显得简朴而雅致。在书房中,林辞见到了这位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东吴重臣。鲁肃年约四旬,面容温厚,眼神却如深潭,透着洞察世事的智慧。他手中正拿着那份《江东水脉地势略论图》的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