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案牍山海(1 / 2)

武英殿那场无声的考验,如同一道分水岭。

杨士奇再回到职方司那间狭小的值房时,空气中流动的东西已悄然改变。刘员外郎依旧面色焦黄,但再见他时,那疏离的目光深处,多了几分难以言喻的忌惮,甚至是一丝不易察觉的讨好。其他主事、郎中等中级官员,与他迎面遇上,也会客气地颔首致意,称呼一声“杨协理”,不再视若无物。

然而,杨士奇心如明镜。这并非真正的接纳,而是对“圣意”的敬畏,以及对他在郑和乃至皇帝那里挂了号的谨慎。真正的立足,仍需实绩,仍需在这案牍山海中,一步步趟出自己的路来。

郑和交付的“协理下西洋图籍文书”的职责,范围被无形中扩大了。郎中不再仅仅将他视为一个整理旧档的书办,一些涉及番邦情势分析、航路风险评估,乃至船队物资补给点规划的文书,也开始送到他的案头,请他“参详意见”。

工作量陡然倍增。

他的桌案上,图籍文书堆积如山。有需要校勘补注的新旧海图,有等待翻译整理的番邦表文,有各地市舶司报来的番货价格波动记录,甚至有船队探员从遥远海岸带回的、关于当地部落冲突或政权更迭的零碎情报。

杨士奇仿佛一架不知疲倦的织机,日夜运转。白日里处理司内流转的公文,与前来咨询航路细节的船队属官交谈;晚间则埋首于那些更需静心钻研的复杂情报。值房的灯火,常常亮至三更。

他发现,职方司所接触的信息,其广度、深度与机密性,远非翰林院或会同馆可比。这里如同帝国窥探外界的神经中枢,每一份文书,都可能牵扯到数万里外的风波,关系到船队的安危与邦交的成败。

他尤其注重那些看似矛盾或不合常理的信息。一份来自暹罗的普通朝贡表文,其用词谦卑过度,结合近期侦知的暹罗与邻国阿瑜陀耶(大城王国)边境摩擦加剧的情报,他便推断暹罗或有求于大明,意在借天朝威势震慑邻邦。后经其他渠道印证,果然如此。

他又发现,历次船队从忽鲁谟斯带回的乳香、没药等香料价格,呈缓慢但持续下跌趋势,而同时期,柯枝国等地出产的胡椒价格却相对稳定。他调阅了大量商旅记录和市舶司档案,推断出这可能与阿拉伯商人开辟了新的、绕过忽鲁谟斯垄断的陆上香料通道有关。这份分析呈送上去后,引起了郑和的高度重视,指示船队需调整在西洋的采购策略。

他的价值,在一次次的精准分析和未雨绸缪中,悄然提升。

然而,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他展现出的能力,在赢得部分人尊重的同时,也触动了某些人敏感的神经。

这日,司内分派下一项紧要任务:根据现有图籍与情报,为此次下西洋船队规划一条从占城至古里的、尽可能安全且高效的主航线,并标注出沿途所有可能的补给、避风港,以及需要重点警惕的危险区域。此事关乎船队根本,责任重大。

任务并未明确指定由谁主导,但几位资深主事皆摩拳擦掌,意图借此展现能力,争取在郑和面前露脸。杨士奇作为协理,自然也需参与。

他闭门数日,调动了自己所掌握的全部知识——从翰林院的实录地理志,到会同馆的番邦旧档,再到职方司秘藏的海图与情报,反复推敲,比较不同航线的优劣。他不仅考虑风向、洋流等自然因素,更将沿途各国的政局稳定性、对大明态度、港口设施、甚至海盗活动频次等变量纳入考量,绘制出了一幅极其详尽、标注了各种可能性的航线规划草图。

然而,就在他准备将最终方案整理呈报的前一晚,值房内却发生了一件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