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巷”的繁荣,引来了江南巡抚的关注。巡抚周大人亲自前来考察,看着满巷的作坊、学堂、妆造阁,还有来来往往的采买商,忍不住感叹:“皇后娘娘,您这短短三个月,就把一条冷清的小巷,变成了江南最热闹的胭脂聚集地,真是厉害!现在周边的百姓都往这里搬,依我看,用不了多久,这里就能形成一座‘胭脂镇’ 。”
雪嫣红笑着点头:“我正有此意。周大人,我想请朝廷批一块地,就在‘胭脂巷’周边,规划出‘原料区’‘制作区’‘销售区’‘妆造区’,让胭脂产业规模化、规范化。另外,再建一座‘胭脂博物馆’,把古法胭脂的制作工具、图谱、妆造都展示出来,让更多人了解江南胭脂文化 。”
周大人立刻应下:“娘娘放心,我这就上书朝廷,申请用地和拨款。江南能有这样的产业,是百姓之福,也是朝廷之幸 。”
消息传到京城,慕容云海立刻召集大臣商议,不仅批准了江南的用地申请,还追加了十万两扶持银,用于建设“胭脂镇”的基础设施。他看着雪嫣红送来的“胭脂镇”规划图,图上标注着纵横交错的街道,每条街道都以胭脂名称命名——“石榴巷”“玫瑰街”“天水路”,还有一座位于镇中心的“烟雨阁胭脂商行”,负责统一收购、销售各作坊的胭脂 。
“做得好。”慕容云海对着暗卫吩咐,“你立刻带一队人去江南,协助皇后建设‘胭脂镇’,重点保护原料运输路线,防止前朝余孽破坏 。”
暗卫领命而去,慕容云海则拿起案上的“西域霞姿”胭脂,指尖摩挲着瓷盒上的海棠纹。他想起雪嫣红临走前说的话:“江南的胭脂,不仅是妆品,更是连接百姓与国家的纽带。”如今看来,这条纽带,正在一点点变得牢固 。
七月中旬,“胭脂镇”正式动工建设。雪嫣红亲自坐镇,指挥工匠规划街道、搭建作坊。她要求所有作坊的外墙都刷成淡粉色,屋檐下挂着海棠纹的灯笼,既统一又显特色。原料区里,成片的玫瑰、紫草长势喜人,珍珠养殖园的工人正忙着采收珍珠;制作区里,新盖的作坊整齐排列,蒸汽从烟囱里冒出,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胭脂香;销售区里,商铺的幌子迎风招展,“凝香阁”“润玉斋”等老字号的招牌格外醒目 。
镇中心的“烟雨阁胭脂商行”最先建成,商行的大堂里,摆着数十个玻璃展柜,里面陈列着各作坊制作的精品胭脂,从“石榴娇”“醉春霞”到“西域霞姿”“吐蕃红”,琳琅满目。商行的掌柜是雪嫣红亲自挑选的,精通胭脂品鉴和贸易,能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推荐合适的产品 。
开业当天,商行里挤满了采买商。扬州“玉容斋”的坊主一次性订购了五百盒“醉春霞”,笑着说:“以前我们要跑遍江南才能收齐好胭脂,现在在商行里就能一站式采购,太方便了!而且商行统一定价,童叟无欺,我们也放心 。”
雪嫣红站在商行二楼,看着楼下热闹的场景,又望向正在建设的“胭脂博物馆”,心里满是成就感。柳娘子走上前,递来一本账本:“娘娘,这是商行开业第一天的营业额,足足有五千两白银!还有不少海外商人来询问,想把我们的胭脂卖到南洋去 。”
“太好了!”雪嫣红接过账本,翻到“新品研发”那一页,“我们不能只满足于现有的款式,要继续研发新胭脂。你看,这‘荷露妆’,用荷花露蒸藕粉,加少量朱砂,适合夏天使用,清爽不油腻,你们尽快试做出来 。”
柳娘子连忙记下,转身去安排研发。雪嫣红走到窗边,看着“胭脂镇”的全貌——淡粉色的作坊、纵横的街道、忙碌的百姓,还有远处正在建设的学堂和医馆(雪嫣红特意申请建设,为镇里的百姓提供免费医疗),心里满是温暖 。
她知道,“胭脂镇”的建设只是开始,接下来,她要让这里的胭脂走出江南,走向全国,甚至海外;要让镇里的百姓不仅能靠做胭脂谋生,还能读书、学医,过上安稳富足的生活 。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胭脂镇”的街道上,淡粉色的外墙被染成了金红色,屋檐下的海棠灯笼渐渐亮起,与晚霞交相辉映。雪嫣红站在商行二楼,手里握着一盒刚做好的“荷露妆”胭脂,指尖传来瓷盒的温热,就像这“胭脂镇”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与暖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