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三年盛夏,江南的阳光格外炽烈,却挡不住金陵城外“胭脂巷”的热闹。原本冷清的小巷,如今挤满了新建的作坊,青石板路上,挑着紫草、玫瑰的挑夫穿梭不停,坊主们拿着账本,在不同的工坊间奔走,空气中弥漫着花汁、蜜蜡、瓷土混合的香气——这是雪嫣红推行“胭脂税”新政三个月后,江南最先兴起的胭脂聚集区 。
雪嫣红站在巷口的“凝香阁”前,看着柳娘子指挥工人将刚蒸好的“石榴娇”胭脂装箱,嘴角露出笑意。三个月前,“凝香阁”还是个濒临倒闭的小作坊,如今已扩大了三倍规模,雇了二十多个工人,每日能产两百盒胭脂,不仅供应金陵本地,还远销苏州、扬州 。
“娘娘,您看这是我们新做的‘醉春霞’,按您教的法子,珍珠粉蒸了半个时辰,玫瑰露用的是清晨带露的头茬花,您尝尝 。”柳娘子递来一盒莹白的胭脂,瓷盒上还印着雪嫣红设计的海棠纹——这是“胭脂巷”统一的包装纹样,既显雅致,又能打响“江南胭脂”的招牌 。
雪嫣红蘸了点胭脂,涂在指尖,细腻柔滑,玫瑰的甜香中带着珍珠的清润,比之前的品质更上一层。“做得好,”她笑着点头,“现在原料供应稳定,税也减了,你们要多琢磨新款式,比如在‘醉春霞’里加少量金箔,做成‘金霞醉’,专供达官贵人,能卖更好的价钱 。”
正说着,巷尾传来一阵喧哗。雪嫣红和柳娘子快步走过去,只见几个工人正围着一辆马车争吵,马车上装着满满的瓷瓶,车厢上印着“烟雨阁监制”的字样——是慕容云海派来送原料的暗卫 。
“怎么回事?”雪嫣红走上前,暗卫首领立刻躬身行礼:“皇后娘娘,这批是西域进贡的‘回回豆粉’,按阁主的吩咐,送来给作坊做‘西域霞姿’胭脂。只是工人说我们送的豆粉太细,怀疑是假货,不肯收 。”
雪嫣红拿起一袋豆粉,指尖捻了捻,细腻如尘,带着淡淡的豆香:“这是正宗的回回豆粉,做‘西域霞姿’就要用这么细的粉,才能让胭脂服帖不卡粉。你们按我教的‘水飞法’再磨一遍,和玫瑰膏混合时,分三次加入,就能做出最好的效果 。”
工人连忙按她的法子操作,果然,磨细的回回豆粉与玫瑰膏完美融合,制成的“西域霞姿”胭脂呈淡粉色,涂在皮肤上,透着自然的光泽。柳娘子看着新胭脂,满眼惊叹:“娘娘,您连西域的原料都懂,真是太厉害了!有了这些好原料,我们的胭脂肯定能卖得更远 。”
雪嫣红笑着摇头:“不是我懂,是《五十种古法胭脂制作图谱》里记着。你们往后遇到不懂的,就查图谱,要是图谱里没有,就记下来,我汇总后补充进去 。”她说着,从袖中取出一本新的图谱,上面新增了“西域霞姿”“吐蕃红”等用异域原料制作的胭脂配方,“这些是慕容云海从情报库里找的古法,你们试着做,做得好,就能专供宫廷,成为贡品 。”
随着“胭脂巷”的名气越来越大,周边的百姓纷纷赶来学做胭脂。雪嫣红索性在巷口设立了“胭脂学堂”,请柳娘子等手艺好的坊主当师傅,免费传授古法技艺。学堂里,二十多个年轻姑娘围在案前,跟着柳娘子学做“天水碧”:“选莫愁湖的蓝草,和石灰一起浸泡七日,每日翻搅两次,第七日取汁,与糯米粉按三比一的比例混合,蒸半个时辰,就是最正宗的‘天水碧’ 。”
姑娘们学得认真,指尖沾着蓝草汁,脸上却满是笑意。来自邻村的李阿妹一边搅拌粉浆,一边说:“以前我们村的姑娘只能在家织布,赚不了几个钱,现在学做胭脂,一个月能挣五两银子,比织布强多了 !”
学堂隔壁,是雪嫣红开设的“妆造阁”。阁内摆着数十面铜镜,墙上挂着《五十种古风女装造型图谱》,从“海棠妆”配“襦裙”到“昙华妆”配“褙子”,每种妆造都详细标注着胭脂的用法和服饰的搭配——“海棠妆”需在两颊涂淡粉色“海棠春睡”胭脂,搭配绣海棠纹的浅碧色襦裙;“昙华妆”则用白色“绛雪膏”打底,额间贴昙花钿,配月白色褙子 。
“王小姐,您要参加花宴,适合‘醉春霞’妆。”妆造阁的师傅正为一位世家小姐上妆,她蘸取“醉春霞”胭脂,在小姐的两颊轻轻晕开,又用细毛笔蘸取银朱,在眼尾画了一道细弯的眼线,“再搭配这件绣玫瑰纹的桃粉色罗裙,既显气色,又符合花宴的雅致氛围 。”
小姐看着镜中的自己,眼尾的胭脂与裙摆的玫瑰纹相互呼应,满意得合不拢嘴:“真是太好看了!比京城的妆造师傅做得还精致,以后我的妆就交给你们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