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九州胭脂令 > 第46章 开设女学授新知

第46章 开设女学授新知(2 / 2)

这时,一个叫林婉儿的姑娘举起手:“二皇子殿下,我算出来了!一斤石榴花做的胭脂能卖十五文钱!要是我能采十斤石榴花,就能做三十两胭脂,卖一百五十文钱,够给我弟弟买两本识字书了!”

慕容云海笑着点头:“算得对!婉儿真聪明。以后你们学会了算术,不仅能算胭脂的成本,还能帮家里管账,再也不怕被人骗了。”

王御史看着这一幕,脸色渐渐缓和。他想起自己的女儿,今年十五岁,只会弹琴绣花,连账本都不会看,上次家里买布,还被布商多算了钱。他心里忽然觉得,雪嫣红教的东西,好像也不是“伤风败俗”。

雪嫣红似乎看出了他的心思,笑着递过一盒刚熬好的“晓霞妆”胭脂:“王大人,这是姑娘们一起做的胭脂,您可以带回家给令千金看看。她要是想学,我们晓霞女学也欢迎她来——女子有才,不是坏事,反而能帮家里,帮自己。”

王御史接过胭脂盒,打开闻了闻,石榴花的清香扑面而来。他看着姑娘们认真做胭脂、算算术的样子,又看了看雪嫣红坚定的眼神,忽然拱手道:“雪坊主,是本官错了。您这女学教的是有用的东西,本官不仅不弹劾您,还会帮您宣传——让更多姑娘有机会来上学。”

雪嫣红笑着点头:“多谢王大人。”

接下来的日子,晓霞女学渐渐走上了正轨。上午,雪嫣红教姑娘们现代知识:算术课上,姑娘们学会了记账、算利润,有的还帮家里算了账本,发现之前被商贩多收了钱;卫生课上,姑娘们学会了洗手、煮开水、处理小伤口,有个姑娘还帮邻居家的小孩处理了烫伤,比之前只会哭着求神拜佛管用多了;书信课上,姑娘们学会了写家书、写借条,有个叫青禾的姑娘,还帮在外做工的父亲写了封信,父亲收到信后,特意托人带了块花布给她,说“我女儿会写信了,比我有出息”。

下午的胭脂课更是热闹。雪嫣红教姑娘们做“醉流霞”“点绛唇”“落英雪”“晓霞妆”,从选料到熬制,从过滤到装盒,每一步都耐心指导。姑娘们学得认真,有的还自己琢磨出了新花样——阿春用后院的海棠花,做了款“海棠妆”胭脂,颜色偏浅粉,涂在颊边像海棠初开;林婉儿则在胭脂里加了点薄荷汁,夏天涂着清凉,还能驱蚊。

雪嫣红很是高兴,特意在女学后院设了个“姑娘胭脂铺”,让姑娘们把自己做的胭脂摆进去卖,赚的钱全归她们自己。没想到,胭脂铺一开张就很受欢迎——百姓听说这是晓霞女学的姑娘做的胭脂,又便宜又好用,都来买;连京中的夫人小姐,也特意来买姑娘们做的“海棠妆”“薄荷脂”,说“带着姑娘们的心意,比水粉斋的胭脂更有温度”。

阿春用卖胭脂的钱,给生病的母亲抓了药,还买了件新布裙,第一次穿着新裙子来上学时,眼睛亮闪闪的:“坊主,我娘说,要是没有您,我这辈子都只能穿破布裙,只能靠嫁人活命。现在我能做胭脂赚钱,能养活我娘,我觉得自己活得像个人了。”

雪嫣红心里一暖,摸了摸她的头:“这都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以后你要是想自己开胭脂铺,我帮你。”

林婉儿则用赚的钱,帮家里还了债。她丈夫之前总嫌弃她“没文化、不会算账”,现在每次来接她放学,都笑着帮她拎布包:“婉儿,你现在比我还会算账,家里的账以后就交给你管了。你教我女儿做胭脂吧,让她也像你一样有本事。”

晓霞女学的事,很快在京城传开了。越来越多的家长主动送女儿来上学,有的甚至从城郊赶来;之前弹劾雪嫣红的王御史,还把自己的女儿送来了,说“让她学学算术和胭脂,别总做个只会绣花的娇小姐”。

初夏的午后,雪嫣红坐在后院的石榴树下,看着姑娘们在工坊里做胭脂,有的在捣花瓣,有的在熬胭脂汁,有的在给胭脂盒贴标签,脸上满是认真和笑容。慕容云海走过来,手里拿着封信,笑着递给她:“落雁,西域的阿依莎公主来信了,说她在回纥也开了家女学,教回纥的姑娘做‘点绛唇’胭脂,还教中原的算术,说要跟你比一比,看谁教的姑娘更有本事。”

雪嫣红接过信,信上画着阿依莎和回纥姑娘们做胭脂的样子,旁边写着:“雪坊主,我要让回纥的姑娘也像中原的姑娘一样,靠自己的本事活得漂亮!明年春天,我带她们来中原,跟你的姑娘们比一比做胭脂!”

雪嫣红笑着回信:“好啊!明年春天,我在晓霞女学等你们,咱们一起做胭脂,一起论新知,让天下的姑娘都知道,女子也能有自己的天地!”

夕阳西下,石榴花的影子映在纸上,信上的字迹带着暖意。雪嫣红看着后院里欢笑的姑娘们,看着慕容云海温柔的眼神,忽然觉得,自己做的最对的事,不是做出了“醉流霞”“落英雪”这些名动京城的胭脂,而是开了晓霞女学——让这些曾经被束缚、被轻视的姑娘,有机会学知识、学技艺,有机会靠自己的双手活得漂亮,活得独立。

她想起现代时,自己总说“美妆不仅是打扮,更是让女性更自信”,没想到在古代,她用胭脂做钥匙,打开了女性追求独立和新知的大门。往后,她还要把晓霞女学开到更多地方,教更多姑娘做胭脂、学知识,让更多女性知道:女子的价值,从来不是依附于男子,而是靠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

晚风拂过,石榴花簌簌落下,落在姑娘们的发间,落在胭脂盒上,像撒了把火红的胭脂碎。晓霞女学的灯光亮了起来,映着姑娘们认真学习的身影,也映着雪嫣红和慕容云海相视而笑的脸庞——这盏灯,不仅照亮了这座宅院,更照亮了古代女性追求独立和自由的路。